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先秦时期福建地区的民族和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古属蛮、越族分布区,新石器时代就有土著越人在这里生息和劳动。夏、商、周时期闽越及徒入的氏族先民创造了较为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福建地区的诸多氏族部落又泛称“百越”,驺姓的“闽越王”仍处于部落联盟阶段,比较封闭。他们创造的先秦文化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武夷山是福建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期活动于这一地区的土著民族是闽族,这一民族以蛇为原始图腾崇拜对象.闽字,在古篆文中,为篆文闽=(蠢)=(门)(门,房屋)+(0)(蛇)即门里有蛇.在《说文解字》也中提到:闽,东南越,蛇种.种种证据表明早期福建武夷山区蛇类众多,当地人尊蛇为神的独特风俗.“闽”后来成为福建省的简称.2000多年前,越王勾践后裔来到福建境内,与当地居民组合成新的部族,称为闽越族.越族的融入,促进着闽族的发展,闽越逐渐融为一体,勤劳智慧的闽越人创造了盛极一时的闽越文化.  相似文献   

3.
关于闽越文化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结合相关的史籍文献和考古资料对闽、越、闽越的由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闽越文化的发展从整体上说经历了前闽越文化(萌芽)、闽越文化(形成与发展)、后闽越文化(融合或转型)三大历史时期,其内陆性与海洋性的文化特质贯穿始终,对后世福建文化(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福建最早的名称是“闽”,其土著居民在历史上被称为闽越人。闽越人崇拜蛇图腾,他们不仅以蛇为形纹身,更以蛇画船,祈求蛇神保佑行舟平安。至今,泉州惠东女仍有在虎口、手腕等处刺青的习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此加以解析:“闽,东南越,蛇种。”意思说的就是地处东南的古闽越人信奉蛇为图腾,认为自己是蛇的后代。而古闽越人被称为“蛇种”不仅见之于东汉的《说文解宇》和北宋的《太平御览》,成书于清代的《侯官乡土志》称:“叠之种为蛇,盖即无诸国(闽越)之遗民也”,“其人皆蛇种”。清人李调元也有“或日蛇种,故祀蛇于神宫也”的类似记栽。泉州的“泉”,在闽南语系中有两种不同的读法。  相似文献   

5.
西汉闽越王城地望之新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闽越王城地望之争,历经近80年的争辩,有浙南说、福建福州或浦城说等等,今从古代典籍、配合考古资料,并用新的史学视野来分析,则西汉闽越王城地望当在今福建武夷山,从而破解这一悬案。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学界将福建上古时期指认为古越地古越人的错误,从“船棺为古闽族人葬俗”入手多方揭示上古时期闽非越或闽越,并指出把闽误认为越的种种原因,还原了被人遗忘和扭曲的古闽地古闽族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7.
图腾崇拜的研究对于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以及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众多对蛇存在着图腾崇拜的民族中,闽越人对蛇的图腾崇拜具有代表性。人们从敬畏到一般崇拜再到图腾崇拜,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闽越人对蛇有着一份特殊的敬意,闽越人崇拜蛇也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温州唐末五代移民的社会背景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州唐末五代出现人口大量内迁的100年(878-978),其原因是:黄巢义军在南方的活动导致周边被扰掠地区(特别是闽东)向温州移民;朱褒割据的温州与周边州县相比维持了20多年的相对稳定;吴越钱氏与闽越王氏的不同政局构成福建大规模向浙南移民;钱氏军政地方长官的良好政绩更促进了温州的开发。  相似文献   

9.
图腾崇拜的研究对于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以及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众多对蛇存在着图腾崇拜的民族中,闽越人对蛇的图腾崇拜具有代表性.人们从敬畏到一般崇拜再到图腾崇拜,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闽越人对蛇有着一份特殊的敬意,闽越人崇拜蛇也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福州的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是中国东南部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南宋末与南明,都建成临时京都,因此,除成为中国古代乃至今日的全国重要港口外,还是一个人文基本、文风鼎盛的文明古邑。一、福州的重教之风自古有之福建在春秋时期属于东越,为越国管辖领土,因此她是“百越”族的一支,由于福建简称闽,史书上称“闽越族”。福州又是“闽越”的都城,吸取了吴越文化,随着中原人的南迁,又与中原文化融汇,闽文化遂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西晋前,福州的学校教育情况,无从考证。据史籍记载,福州在封建时期的学校教育始于…  相似文献   

11.
毕节彝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根据毕节彝族历史发展的特点,可以大体分为先秦、秦至西汉、东汉至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等几个时期。关于毕节彝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和系统的格局,因此,应进一步拓宽视野,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继续深入探究其中的重要问题,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档案直接为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服务,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萧何收存秦朝档案典籍,并运用档案帮助刘邦打天下与治天下;曹参“攻城略地,功最多”,被记录在军功档案之中;张苍作为秦汉两代的档案工作者,在“文景之治”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人作为汉初的名相,他们的成功都不同程度地得益于对档案的重视与运用。档案成就了汉初三相的功业,这也反映了秦汉时期档案管理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有辽宁地区,在东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中起着枢纽作用,燕国将华夏文化直接传播到了辽宁及其以外地区,秦汉统一王朝对东北地区实行了郡县,王国,部落三种相辅相成的政治政策,进一步促进了辽宁等地的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之后,为了应对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边疆形势复杂等现实情况,中央王朝从行政、军事、法律等多方面采取各种制度性措施,调整中央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治边思想和民族治理措施的成败得失对后世封建帝国处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代是民族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哈密地理位置独特更体现了文化交融的特点。汉族服饰文化对哈密维吾尔族清代服饰的影响也是众多和主要的方面,本文从哈密地区维吾尔族服饰的款式形制、面料质地、装饰图案、装饰规律等几个方面作以对比,从而分析出哈密维吾尔族清代服饰当中吸收借鉴了很多汉族服饰文化的因子,进而明确哈密维吾尔传统文化中融入了大量汉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南方的长江流域明以中游的荆楚地区兴起最早。但在秦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大批楚移民向东迁徙,造成了汉初下游和上游学术艺一度高于中游。经过汉代的发展,中原人民大量南迁,使中游的学术化逐步赶上了上游和下游。然而三国时的战乱使吴地化发展再次超越中游。西晋末年以后,大批中原士人南迁吴越,更使长江下游成了南方甚至全国的化中心。与此同时,由于上游的巴蜀地区出现了巴氐李氏政权,又距都城建康较远,学术化遂显萧条。相反地,中游的荆襄则在进入南朝以后由于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地位而日趋重要,这里的化也迅速发展,到南朝齐梁时代,此地的学术化已颇繁荣。但梁末江陵的陷落,却使这里不少地方落入北周的控制之下。陈代的疆域较齐梁已大为缩小,由于王谢刘萧诸族的衰落,学术艺也趋向衰颓。但与此同时,在侯景之乱中,一些人避难广东、福建,却也使那里的学术艺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专业发展依赖一种可持续的学习能力,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学习来完成。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须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可以在就职以前的专业学习中逐步培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引导: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引导学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知识建、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发展其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努力提高其反思性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西晋末期,匈奴族受汉族的影响,逐渐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i其社会组织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西晋王朝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使其政权统治摇摇欲坠,汉人和少数民族起义不断。匈奴贵族刘渊乘“八王之乱”,打出了“宗汉立国”的旗号起兵反晋。从历史学和民族学角度分析这一历史事实及刘渊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生经历,其中包含刘渊所具有的对汉文化强烈的认同倾向。  相似文献   

19.
秦汉之际,项羽不都关中是重要历史事件。项羽不在关中定都主要是由于项羽自身出身、性格和军事斗争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导致关中秦人的反抗以及项羽在东南地区得到支持所致。项羽没有选择定都关中是考虑当时民心向背及其它因素所做出的决定,符合当时形势的发展,并非其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