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道德直觉是一种道德思维方式,属于道德心理学范畴。从心理学视野进行哲学审视,道德直觉至少蕴涵五对因素的辩证统一:道德体认与道德评价、道德潜意识与道德意识、道德感性与道德理性、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道德顿悟与道德渐悟等。  相似文献   

2.
在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关系中,人常会背离道德规范,出现"道德蜕化"。道德蜕化可分为积极道德蜕化与消极道德蜕化。道德蜕化中的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原动力,是导致道德蜕化的非常重要原因。激发强烈的道德情感,抑制消极道德蜕化,引导积极道德蜕化,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道德直觉与道德信仰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直觉使道德主体能够洞察道德信仰的本质和内涵,形成统一、稳定、持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坚定对道德价值理想、目标和规范的信奉。道德直觉的整体性造就了道德信仰的完整性,瞬间决定性促成了道德信仰的直接性,“非逻辑性”暗合了道德信仰的本质性要求,无意识性促成了道德信仰的超越性。奠定道德信仰的基础、提供道德信仰的方法、坚定道德信仰的理想性是道德直觉促进道德信仰养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道德情感在教师道德生活中承担着引导道德认知、催生道德动机、促进道德反思等多种功能。教师道德情感的养成一般要经过认同道德情感、吸纳道德知识、投身道德体验、反省道德自我等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仰,才能更好地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目标。社会道德转向个体道德,个体主体性发挥着中介和桥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个体道德主体性,激发个体道德需要,培养个体道德能力,才能有效促进社会道德内化。为此,应当高度重视个体道德主体性培养,在培养个体道德需要、提升个体道德能力过程中,促进社会道德转向个体道德。  相似文献   

6.
道德认识是道德主体心理三大因素之一,它是由道德感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智慧等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道德蜕化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大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认识能够判断善恶是非,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据,它会对道德内外化过程中的道德蜕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道德内化就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等转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意识、道德品格、道德修养的活动及过程,也是青少年学习、选择、改造和发展社会道德的过程。青少年道德内化效果最终取决于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意识、道德自律精神、内在道德需要等,所以,应当通过确立道德内化主体、培养道德内化能力、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等方式,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自治精神,提高青少年道德内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通常认为,道德体系包括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行为等层面。其中道德能力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能力包括道德认知能力、道德敏感能力、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表达能力和道德创新能力等,而“道德创新能力是直接影响人们解决道德问题、从事道德活动和处理道德关系的速度、质量、难易等方面的一种积极的品德心理特征,它包括创造新的道德精神的能力和创造性地执行已有道德规范的能力”。与其他道德能力相比,其主要功用不在于对已有道德规范的接受与遵从,而在于在对已有道德规范作出道德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批…  相似文献   

9.
就人们普遍的道德信仰和道德价值而言,历史地存在着民间道德范式与制度化道德范式。在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中,虽然制度化道德范式与民间道德范式存在着道德价值的同一性基础,并且保证了道德文化的稳态性,但由于制度化道德范式与民间道德范式的自身价值逻辑存在差异,需要在新形势下通过价值认同来促进制度化道德范式与民间道德范式的同构。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模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伊始,本是道德的无知者。但人的存在本质规定了人必须走上社会化的旅程。人的道德社会化就是从道德模仿起步的。人们在道德模仿的过程中,分辨善恶,体认高尚与卑劣,实现道德认同,养成道德习惯。道德模仿是道德学习的“启蒙课”,道德传递的“通道”,道德内化的“入口”,道德整合的“立交桥”。我们研究它,旨在提高人们的道德适应力,树立道德榜样,淳化道德传播,从而使社会道德水平在相互仿效中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从本质上对道德信念这个概念的含义进行了具体的剖析,指出了道德信念的作用主要在它是道德动机的最高形态,它能够把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意识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希望广大德育工作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创造一切条件,让广大学生广泛参加道德实践活动,让他们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在道德实践中转化为坚定而又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2.
当前大学生学习道德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学习道德是关于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一系列道德要求,影响着大学生成长,其主要包括课堂道德规约、自习场所公德、考试道德以及科研道德等部分。不同场景下的道德要求使得抽象的学习道德更为充实丰富,为大学生践行道德要求提供具体行为准则,而加强对大学生学习道德这一领域的研究为大学校园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也深化着道德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3.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对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概念的认识制约着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本文从这些概念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出发分析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为什么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等进行阐释。本文认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要素是:纪律精神、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  相似文献   

14.
作为职业道德的师德,在性质上属于公德,是师德的底线。作为教师道德的师德,超越了公德和私德的区分,凸显了师德的主体性与崇高性,但却存在着将师德抽象化和僭越教师私人生活领域的倾向。从教师专业道德的角度理解,师德是一个有着特殊主体性要求的公德范畴,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并应具备的自觉的内在的品质,是教师人格的体现。如何实现主体的善良品德,需要从其产生的伦理生活出发,完善其所依赖的具体的伦理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严格辨析社会公德概念的历史缘起,明确社会公德与公共生活准则、公德、私德及公德心等相关概念的关系,全面完整地揭示社会公德的基本结构和深层内涵,乃是准确把握社会公德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科学性等特征,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实效性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对于公德和私德的定义,在我国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各执一词,莫衷一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从道德的现实意义来看,无论对公,还是对私,道德都应该有一致的善恶评价。对公德和私德的划分不仅意义不大,而且会产生出诸多弊病。我们认为,只有淡化对公德与私德的划分,才能促进伦理学的发展和全民和谐社会的共建。  相似文献   

17.
道德法律化的根据与界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的法律化是道德与法律关系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道德的法律化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有着学理上的根据。同时,道德的法律化又必须受到应有的限制。既不能不区分道德的性质盲目地实施道德的法律化,也不能不顾道德与法律各自的特点.把所有的道德要求都直接移植为法律。  相似文献   

18.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起源于社会的道德需要,亦即起源于社会存在发展之需要;个人道德需要——亦即完善自我品德的需要——则起源于道德,是道德被遵守从而得到实现的途径和手段。因此,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道德之外的他物,亦即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每个人利益;而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为了道德自身、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这就是被道德的最为深刻的本质——道德和美德是一种必要恶——所决定的道德起源和目的之客观定律。  相似文献   

19.
师德:一种特殊的角色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这一特殊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师德是教师这一角色所规范和要求的道德,而并不是单纯的教师职业所能够涵盖得了的,师德更广义程度上是一种特殊的角色道德,是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具有的道德.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工作体系是高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一个常说常新,讨论广泛的课题.文章在反思原有德育工作体系的基础上,从全员德育,健全德育工作体制,制定规章制度,调动德育工作人员积极性,完善德育评估体系五个方面探讨高校德育工作体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