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909年10月16日,一个生命诞生在华夏大地上.100年之后,经过岁月的精雕细镂,这个生命已成为华夏民族的一个新闻符号、一个文化符号.而这个生命的代名词,就叫做范长江. 提起范长江,我们就会联想到<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长征"、"实事求是的新闻思想"、"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范长江新闻奖"等等许多闪烁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亮点,范长江同志用他的人生足迹和生命之笔将这些亮点绘制出的一幅意义深远的画卷.  相似文献   

2.
范长江(1909~1970),原文范希天,四川内江人.曾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撰稿,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范长江发起、组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筹办国闻社,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我党新闻传媒的重要职务,曾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要职,在领导岗位上为我党的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的智慧.观其一生,不管历史风云如何变幻,范长江始终坚持其新闻操守,信奉其新闻观念,以其笔记其见、述其思,无愧为中国新闻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为纪念他,1991年设"范长江新闻奖"作为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奖励.  相似文献   

3.
范长江及其《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西北研究出发,介绍了民国时期对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报道红军长征及西安事变实情的新闻记者范长江的考察经过。以及由报道汇编而成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我认识范长江同志可以说相当早。30年代中期,范的名作《中国的西北角》在《大公报》连载,我每篇必看。稍后他又连续发表《塞上行》,这些文章引起我更浓厚的兴趣。这就算认识了。  相似文献   

5.
林凯  刘琦 《军事记者》2006,(5):54-54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的著名记者范长江,冒着生命危险,翻过了海拔5000米终年积雪的山峰,穿越人际罕至的原始森林,经兰州、过银川,横渡“平沙万里无人烟”的戈壁荒滩,历时两年多的西南、西北之行,写下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西线风云》等名篇佳作。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深入现场采访的重要性。大凡成功的新闻记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深入到现场采访的精神。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深入现场采访已经悄悄地被一些新闻记者所忽略,而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用一些“全新的”采访方法进行采访。例如:电话采访、网络采访等,…  相似文献   

6.
师永刚跟踪采访八年,遍访与<读者>杂志相关的几乎所有的人,试图站在人文的立场上揭示这本杂志的真相.书中首次客观地纪录了<读者>杂志从创刊之初到现在的每个令人无法置信而又奇特的发展历程.著名作家贾平凹、余秋雨联手作序,更为本书增添热点.这本书将告诉你一个由两个理科生在中国西北角创办的杂志,如何历经风雨成为发行量近千万,出版四个不同版本,年收入过亿元杂志的传奇史.首度权威诠释与美国读者文摘官司内幕,胡耀邦批示肃清<读者>精神污染事件,三次遭遇停刊的政治事故,<读者>杂志如何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大发行量杂志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7.
我国首次范长江新闻思想和实践讨论会1986年11月20日在四川大学举行。范长江是四川内江人,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他写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作品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地通讯,  相似文献   

8.
国际评论是新华社历史上的传统优势报道之一.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为新华社撰写过不少国际评论,如1949年他就美国国务院发表的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写给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连续撰写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评论文章,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新华社国际评论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9.
知识之窗     
类别:中国新闻史人物编号: 范长江范长江(1909—1970),四川内江人,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1933年下半年,他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益世报》写稿,一年之后,成为《大公报》撰稿人。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开始了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写了大量的游记,后汇编成著名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1936年8月去内蒙古采访,所写通讯汇编成《塞上行》一书。  相似文献   

10.
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人们所熟知的。但是,他当年发表的还有大量未能结集出版的新闻通讯和其他有关作品,却鲜为人知。1941年他在香港期间,所发表的长篇记实性著述《祖国十年》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11.
时评的演进和发展 时评这一新闻评论品种,自上个世纪初由<时报>开创而横空出世.如刊载于<万国公报>的文章<中西时势论>、<强国利民略论>,<时事报>、<清议报>上发表的<变法通义>、<少年中国说>等,均属于时评范畴.这些时评多为政论文章,题目往往带有"论"或"说",视野宽广,格局宏大,关注国计国策,论述旁征博引,理据充分.类似的政论式时评体例,在中国报业史上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①  相似文献   

12.
历时五天的范长江新闻思想与实践讨论会于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范长江同志的家乡——四川內江结束。范长江同志一九一○年生于内江县田家区。他是我国著名记者,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写出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优秀通讯,受到国内外重视。建国以后曾担任新华社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文学家族里最年轻的一个成员,报告文学是在1930年前后传人中国的。在短短的七八十年的历史中,它所产生的灿烂辉煌和重大影响,已经足以比肩历史久远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中国的报告文学有两个兴盛时期:一个是上世纪30年代。当时涌现出了一批代表作:阿英编辑的报告文学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茅盾编的《中国的一日》、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  相似文献   

14.
范长江的“民本”新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涛 《新闻界》2006,9(2):62-62,61
20世纪新闻巨子范长江的新闻事迹与他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经典作品已彪炳史册。然而范长江留下的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他以自己的新闻思想和行为所阐释的“民本”新闻观。  相似文献   

15.
《塞上行》是新华出版社出版的《范长江新闻文集》中的一部。是作者继《中国的西北角》后,于一九三六年冬至一九三七年春所写通讯和文章的结集。除去前面三篇短文,都是在当年晋绥陕甘各省考察的“行纪”,其中《忆西蒙》占去大量篇幅,而在当时影响最大的首推《陕北之行》和《西北近影》两组文章。一九三七年二月四日,周恩来同志在西安第一次见到范长江同志的时候就说:“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新闻史,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出现过若干颇具"百家争鸣"风范的学术辩论.在新闻传播学最有影响力的期刊阵地(<新闻学研究资料>、 <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 <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等)上,在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等各个领域,一些中国新闻传播界最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先后就某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议题包括新闻定义、新闻属性、新闻策划、媒介审判、新媒体的未来、传统媒体的命运等方面.但是,关于一个历史人物的争论,却只有一例,就是关于<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范长江的论争.这次争鸣潮起潮落,共持续了24年.时至今日,从学术讨论的层面而言,应该说是尘埃落定了.回顾这一争论的过程以及涉及的学术争鸣的方式,对于了解当代新闻史的发展轨迹,无疑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窗边的小豆豆>1981年出版后,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全球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截至2001年,日文版累计销量达9387万册,成为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该书已被译成了33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地.英文版在美国出版时,<纽约时报>发表了两个整版的书评文章,这一"殊荣"不仅在她之前没有人获得过,在此之后也再无第二人.  相似文献   

18.
如果以1994年4月中央电视台创立的<焦点访谈>栏目作为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起点,在经历了1999年8月凤凰卫视开播的<时事开讲>之后,一直到今年3月新开播的<新闻1+1>,电视新闻评论已走过了15个年头.  相似文献   

19.
尚帅 《青年记者》2017,(11):112-113
范长江是我国新闻史上杰出的记者,是我国早期新闻事业的创立者和管理者.他是一名充满爱国情怀,心怀百姓的民主主义者.他也是历经磨难,最终选择并追随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者.他的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已成为经典名作.重温长江精神,为学界和业界提供砥砺前行的职业操守和智力支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范长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闻界升起的一颗灿烂新星,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卓越的记者之一.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导人之一。新闻界中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学习范长江,研究范长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