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六章中的一个模拟实验。实验中以含有酚酞的琼脂块模拟细胞,以NaOH溶液模拟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由于酚酞遇NaOH显粉红色,学生可通过观察琼脂块“细胞”由无色变成粉红色的过程,了解NaOH分子扩散进入“细胞”的过程。再通过测量NaOH扩散进入琼脂块“细胞”的深度,获得相应数据。学生经计算、比较不同体积琼脂块“细胞”吸收物质的速度,可预测细胞表面积、体积之比与细胞代谢、物质运输的关系,进而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分子与细胞》是人教版必修1第六章第1节"细胞的增殖"的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首先我们要制作琼脂块。制作过程:先用烧杯量取1000mL的蒸馏水,再称取20g琼脂倒入烧杯中,用酒精灯或者炉子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到琼脂完全溶解于水中,熄灭酒精灯或者炉子。再称取0.5g酚酞溶解于100mL 95%的酒精,配制成酚酞溶液。量取20mL酚酞溶液,倒入刚溶解的琼脂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将混合液倒入已经准备好的方形容器中。根据环境的温度情况,5~10个小时就形成含酚酞的  相似文献   

3.
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细胞膜和细胞壁”中“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实验,学生在操作时提出了很多问题,引发了我对该实验的反思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定性测定溶液是否显碱性常选用酚酞作指示剂,这是因为其显示出的红色易于观察。但在实验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酚酞指示剂显示出的红色没过一会儿又慢慢消失了。如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将一小颗粒钠置于滴有酚酞的盛20mL 水的小烧杯中,钠在水面上迅速与水反应,酚酞与产生的 NaOH 作用显示出来的红色随钠的游动而在水面下延伸着。反应完后没过多久,其溶液的红色渐渐褪去了。再如用已知浓度的酸滴定未知浓度的碱的定量分析实验中,用酚酞作指示剂达到终点时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为验证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往往再反滴一滴 NaOH 溶液,若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相似文献   

5.
1实验材料可乐瓶1个、矿泉水瓶2个、注射器3支、烧杯2个、滤纸、浓氨水、酚酞试液、热水。2实验准备本实验是在原人教版“分子运动”实验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用封闭的可乐瓶替代半封闭的大烧杯,用喷有酚酞的白色滤纸花替代盛装酚酞的小烧杯,用吸取浓氨水的注射器替代敞口的小烧杯。为了让演示实验更生动有趣,可将滤纸折成漂亮的花朵状。这就需将可乐瓶进行处理,具体做法是:将可乐瓶中间断开,分为上下两段,  相似文献   

6.
“隐形墨水”、“无字天书”是经典的趣味化学实验。一般是利用无色酚酞试液在白纸上写字,再利用碱液使其显色。另一方法是用淀粉溶液与碘溶液的显色反应。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这种显色实验趣味无穷,可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我们对国内外各种文献中各种化学墨水实验总结归纳,并加以验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单元实验较多,操作比较简单。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尽量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这样既便于学生的观察,又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1演示实验分析与教法建议[实验10-1]酸、碱指示剂实验分析在初中,我们只要求学生掌握石蕊和酚酞两种指示剂。①石蕊的配制方法———将1g石蕊溶于50mL水中,静置一昼夜后过滤。在滤液中加入30mL95%的乙醇,再加水稀释至100mL。②酚酞的配制方法———将1g酚酞溶于1000mL 90%的乙醇中。[实验10-2]硫酸和盐酸的物理性质实验分析观察硫酸和盐酸的物理性质时,最好用原装满瓶的硫…  相似文献   

8.
改进“压缩体积气体液化”实验——用碘作“指示剂”四川省黔江中学邹永明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压缩体积气体液化”是用注射器作为压缩容器,乙醚作为实验物质。由于注射器推拉时不会产生很大的体积变化,乙醚的气化、液化量很小,注射器内液态乙醚的变化很不明显,加之乙醚...  相似文献   

9.
高中化学讲Na2O2与H2O的反应时,除了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生成的O2以外,教师普遍补充了用酚酞试液去检验溶液的碱性,证明反应生成了NaOH。教师当然可以料到,那无色酚酞在变红之后,很快(1min之内)又会褪成无色。对于这一现象,学生在瞬间会感到奇怪,但仔细一想Na2O2与H2O反应后的  相似文献   

10.
1 鱼形模具的构思与设计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中的第一节“细胞增殖”中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很经典,通过探究和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细胞为什么如此之小?为什么细胞长到一定大小就会停止生长,然后进行分裂?有所认知。另外,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建立模型是研究生物学的方法、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酚酞试液遇碱溶液变色的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大小对实验的效果有没有影响?用酒精配制的酚酞试液在实验中为什么会出现白色浑浊物?文中对此进行了探究。通过实验表明:用蒸馏水配制的酚酞试液与碱溶液反应,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要尽量低些,才能保持红色的时间会更长;用酒精配制的酚酞试液与碱溶液反应,酒精中溶解的酚酞要尽量少些,才能避免白色浑浊物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为减少船舶CO2排放,提出利用NaOH溶液吸收船舶尾气中的CO2,并通过添加CaO固体颗粒物的方法来提高对CO2的吸收率.通过分析CaO固体颗粒物对提高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率的影响机理,推导出CaO增强因子数学模型,实验得出其增强因子为1.1.CaO固体颗粒物对提高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显著,对纯CO2气体的吸收率提高10%,对船舶模拟尾气的吸收率提高15.85%.CaO固体颗粒物对提高碱液吸收船舶CO2的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教材中实验设计的不足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2006年)第60页“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中采用了浓氨水和酚酞试液两种试剂。具体实验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一、分子——猴子攀云梯在演示分子的扩散现象时 ,分子十分微小 ,看不见摸不着 ,让学生难以想象 ,难以理解。然而 ,笔者在课堂上增做了一个猴子攀登云梯的实验 ,激起学生的无限兴趣 ,学生巧妙地“看”出了分子 ,顺利地踏入了分子世界。实验设计如下 :1.上课前 ,先准备一条长 30 cm、宽 1cm的纸条 ,用酚酞试液在纸条的上、中、下三个地方各画一只小猴子 ,再将纸条插入一根Φ 2 0 m m× 30 0 m m的直玻璃管中 ,并用较浓的盐酸湿润纸条 ,使之紧贴玻璃管的内壁上 ,最后用棉花封住两端管口。2 .上课演示时 ,先将盛有浓氨水的小试剂瓶放在桌上 ,并…  相似文献   

15.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MCAI教学将单向式教学改变为“双向式”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课堂上难于用实物演示或演示时不能让学生看清楚具体实验过程和现象的,通过MCAI课件的动画来展示,给物理教学带来了生气;用MCAI 模拟仿真实验过程,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做”某一实验,代替或加强传统的实验教学,拓宽了物理实验的范围,这对于物理学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章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及“化学键”之后。通过学习 ,可使学生初步运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 ,来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提高学习质量 ,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本章共有 6个演示实验 ,凡一次就可以做成功的简单实验 ,可改为边讲边实验。也可以补充部分实验 ,如 NO氧化成 NO2 ,NO2 与 H2 O的反应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从实际出发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一、实验分析1.实验 (2— 1) ,氨与水的反应 ,演示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氨极易溶于水 ,在常温下 ,1体积水中大约可以…  相似文献   

17.
高一化学教材“碱金属”一章中有两个重要的对比实验,一是钾、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二是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设计对比性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物质的性质和便于辨别该物质。这两个对比实验的共同点都是其一反应比另一反应更剧烈,那么这两个“剧烈反应”的本质和现象各有什么不同呢?对辨别该物质有何帮助呢?(1)钾、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将绿豆粒大小的钾、钠分别投入两个盛水(事先滴有酚酞)的烧杯里,只见它们都浮在水面上,证明钾、钠密度比水小;反应放出的热使它们熔成小球;反应产生的氢气驱使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  相似文献   

18.
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中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渗透现象演示实验,用玻璃纸材料难得,用鸡蛋膜操作难度大,且看到最终的效果时间长。通过实验改进,采用白萝卜演示,效果显著,并且有吸水与失水的直观对比。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们往往测绘模拟静电场的电位绝对值分布图,但该分布不是唯一与稳定的。若引入相对电位K的概念,则使该分布答案归一化;或者说测绘“等K面”分布就能简洁而准确地反映出模拟静电场的特征规律。“T型数字电桥盒”不仅能使测绘“等K面分布”实现“数字化的直接显示”,而且它还类同箱式电桥那样可用于“惠斯登电桥”实验。1.相对电位K的定义、特征及其意义1.1问题的提出为简化起见,本文以模拟测绘两个带等量异号电荷同轴无限长圆柱面间的电场分布为例,来讨论模拟静电场分布情况。目前我们往往采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要求学生用伏特计来…  相似文献   

20.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是利用宏观理论计算微观粒子大小的一种方法。实验中所用的油酸的分子是极性分子,分子式为C17H33,COOH,其羟基-COOH对水有很强的亲合力。往水中滴一滴经过稀释的油酸酒精溶液,酒精会溶于水或挥发掉,油酸便很快在水面上扩散开来,形成一层油酸单分子油膜。如果测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和单分子油膜的面积s,则可利用体积公式V=sh,计算出单分子油膜的厚度h,即油酸分子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