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有言,“《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倘若如此,《诗》必定立意深远、极高明而道中庸。可是。后来的朱熹却说:“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诗集传·序》)倘若如此,至少《诗》中的《风》就谈不上立意深远、极高明而道中庸,不仅如此,历代经师的诗说反倒阻碍了我们欣赏清新淳朴的民歌。朱熹的《诗集传》作为宋儒解《诗》的集大成之作,统治后世七八百年,为什么这位宋代大儒会主张《国风》出于民间说?为什么《诗经》乃至五经,在宋代的地位与解释路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前,见《诗集传》出了新的点校本,这些问题霎时又变得新鲜起来。  相似文献   

2.
郭宝山 《记者摇篮》2005,(12):26-27
文章本是有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因此,古今中外的名家都特别强调感情对写作的重要性。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狄德罗认为,“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鲁迅说得更干脆,“能爱能憎才能文。”  相似文献   

3.
周珣 《新闻世界》2007,(4):20-20
《红楼梦》里基本上没什么能要的男人。不能要的,如过江之鲫。但这仍然不妨碍可以选出“不能要”里的“之最”。这个人便是环哥儿环三爷,歹毒狠辣、阴沉算计、自私偏狭、薄情寡义,这些足以让他成为《红楼  相似文献   

4.
铁肩担道义的报人形象之下,张季鸾内心怀有着博大的“社会之爱”. 1934年秋,正逢楚林公百年诞辰,张季鸾回籍祭祖扫墓,并刻石立碑.在新文化、新思潮的激荡下,当时社会“颇不讲此种旧事”.他无意特别提倡,而只是行其心之所安:本来报恩之道,各有所宜,不必强求一律,“只希望大家都亲亲而仁民,推广骨血的至情,涵养爱人爱国的挚感.我想这或者不是违背时代潮流”. 五四运动以后,“打倒孔家店”等反传统的观念一时盛行.相对于“家庭革命”等激进主张,张季鸾倒是较为审慎.他深信:“惟能实行者,始能立言.”  相似文献   

5.
无为     
佚名 《档案管理》2006,(6):84-84
无为被撤了职,心情很不好。无为把无住拖住直唠叨。“我唯上司之命是从,又从不为难下属,为何上下都说我不称职?”无住淡然问:“你办事的原则是什么?”“无为。”“错!无为一颤,道:“难道圣人说的话错了吗?”无住道“错的不是圣人的话,而是你!无为怒道“我按照真理去做,难道也会有错误?”无住道“憨山禅师曾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居十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无为顺口接道“又过了十年,他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那么他第一个十年和第三个十年里见到的山水,哪个才是真实的呢?”无住问。无为默然。无住说“执著于真理,就会落入教…  相似文献   

6.
《新上海档案》2005,(10):31-32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刘耿生在2005年第4期《档案学通讯》上撰文介绍:章学诚,清代方志学理论贡献最大者,他的代表作《文史通义》与刘知几的《史通》,并称中国史学理论史上的“双璧”,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集中在《文史通义》中。主要有,一、“志属信史”。他主张方志相当于古代列国之史:“郡县志乘,即封建时列国史官之遗”,反对把方志归属于那种自隋唐以来以图为主,配以简要文字说明的“图经”,认为方志不仅限于地理内容。二、“旨酒之不离乎糟粕,嘉禾之不离乎粪土”。他以酒与糟粕、嘉禾与粪土来比喻“职官故事、案牍图牒”(即档案)与方志的紧密联系,强调修志须将档案作为必要甚至首要的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7.
假如把书比作“大奖赛”上的舞台剧,那么读书界便好比剧场中的观众,书评家也就是当然的“评委”了。好的评委应表达出身后众多观者的心里话。这里应该注意两点:其一,他自己的感受必须准确而生动,看法必须独到而透辟;信口胡说、或老生常谈不行。其二,作为大众的代言人,他的话又不能仅仅是“大众化”的人人皆可道者,而应是能道众人心中所感又道不出者。如此,才会赢得掌声。所谓生动而又准确,是指能读懂、吃透所读之书,阐发其微言大义又出之以活的语言,使各层次读者能颖悟而且感到兴味。这里的读者,包括已读者和将读者。已读者给其“钥匙”,使之茅塞顿开;将读者给其“诱  相似文献   

8.
王路佳 《大观周刊》2011,(15):16-16
《文心雕龙原道》篇作为刘勰的总体思想很有探究价值,刘勰之“道”是与宗经思想和释家之道联系到一起的,本文就以刘勰的《原道》篇为解读模本,从本于《易》“道”和其“自然”属性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
刘艳 《记者摇篮》2009,(9):32-32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这是孟子对“人”的描绘,对仁、义、礼、智的阐发,也是对人性的精彩剖析。作为普通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作为记者,更是新闻报道所把持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0.
肉智     
艾子之邻者,皆齐之鄙人也。闻一人相谓曰:“吾与齐之公卿皆人而禀三才之灵者,何彼有智而我无智?”一曰:“彼日食肉,所以有智,我平日食粗粝,故少智也。”其问者曰:“吾适有粜粟钱数千,姑与汝日食肉试之。”数日,复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穷理。”其一曰:“吾观人足面前出,甚便。若后出,岂不为继来者所践。”其一曰:“吾亦见人鼻窍向下,甚利。若向上,岂不为天雨注之乎?”二人相称其智。艾子叹曰:“肉食者其智若此!”  相似文献   

11.
徐振军 《兰台世界》2012,(28):34-35
毛泽东一贯注重体育锻炼,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展示了他对体育的本质和体育的社会意义的认识.毛泽东指出:"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这说明毛泽东已认识到体育对于养生之道的生理意义,他把体育活动与中国的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提出让战士们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运动技巧,才能战胜恶劣的战争环境,取得革命胜利的体育主张.  相似文献   

12.
“老马识途”意思是老马能认路,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的人熟悉情况,可以起到引导作用.语本《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日:‘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语见明·冯梦龙、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二十一回:“管仲进日:‘臣闻老马识途,无终与山戎连界,其马多从漠北而来,可使虎儿斑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宜可得路也.’桓公依其言……遂出谷口.”  相似文献   

13.
艳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预曰:“色美曰艳。”孔颖达曰:“美者,言其形貌美;艳者,言其颜色好。”①竹添光鸿曰:“凡女子称美者言颜色,则艳者其光也。美之尤者, 必有光气动人。”②按:《方言》卷二:“艳,美也……宋、卫、晋、郑之间曰艳……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美状为窕,美色为艳。”以“色美”释“艳”,不为无据,然与“美”字并列,终嫌意义重复。“艳”当指身材高大。《说文》:“(?),好而长也。从(?),(?),大也。盇声。《春秋传》曰:‘美而  相似文献   

14.
言天津掌故者,于天津诸风土著述中多推重<津门杂记>一书.<津门杂记>撰者张焘,字赤山,自号燕市闲人.原籍浙江钱塘,生于北京,侨寓天津.生平事迹不详,据其自序称:"幼年随侍侨寓津沽,迄今将三十载矣."自序写于光绪十年,依此推算则撰者当生于道光咸丰年间.自序中更述其撰著之主旨云:  相似文献   

15.
宋石男 《新闻界》2006,(1):91-92,108
不久前,在新闻学术界刮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厚报焦虑”风,仅笔者所见的较新文章就有:《光明日报》刊登的《“低价厚报”模式应当反思》,《青年记者》连续刊登的《“广告寒流”与“厚报之累”》、《办厚,还是办精?一一厚报热的冷思考》、《中国厚报“体检”报告》、《新闻界》刊登的《“厚报焦虑”与“薄报”的市场机会》等文。  相似文献   

16.
陶睿 《现代视听》2013,(3):41-43
当下电视荧屏上综艺节目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家卫视都在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上大下苦功,以求能在僧多粥少的传媒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然而,面对越来越挑剔的观众,如何能在其中力压群芳,脱颖而出?本文就以最近火爆的竞技音乐真人秀——《我是歌手》为例,探求综艺类节目的生存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7.
陶睿 《报刊之友》2013,(9):87-88
当下电视荧屏上综艺节目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家卫视都在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上大下苦功,以求能在僧多粥少的传媒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然而,面对越来越挑剔的观众,如何能在其中力压群芳,脱颖而出?本文就以最近火爆的竞技音乐真人秀——《我是歌手》为例,探求综艺类节目的生存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8.
陶睿 《传媒观察》2013,(4):10-11
现如今,电视荧屏上综艺节目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家卫视都在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上大下苦功.以求能在僧多粥少的传媒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然而,面对越来越挑剔的观众.如何能在其中力压群芳,脱颖而出?本文就以最近火热的竞技音乐真人秀——《我是歌手》为例,探求综艺类节目的生存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9.
提到理论与学术的研究,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穷经皓首”、“孤灯苦读”、“板凳要坐十年冷”之类的情景,而有成就的作也一定如唐代韩愈所言的那种“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之士。然而,社会实际常常要比人们的想象更为丰富和独特。由陕西日报社、陕西省新闻研究所、陕西省新闻工作协会土办的大型新闻学月刊《新闻知识》给我们对于新时期新闻与传播理论的研究开辟了一种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20.
王谦  王丹 《档案时空》2018,(3):13-14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资产阶级实业家.他把实业和教育作为国家“富强之大本”.为了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和其他企业,又用工厂的利润办了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1903年,张謇到日本考察实业和教育,通过参观日本的博览会和博物馆,受到很大的启发,回国后便竭力倡议创办博物馆.1905年,张謇上书清朝政府学部和张之洞,建议在北京创建合图书馆与博物馆为一体的“帝室博览馆”.然而清政府却对他的上书不予理睬,最后他只好自己在家乡南通创办了一座博物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