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8年元旦凌晨,在台北开往南方的高速公路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二辆车头上闪着黄灯的密封式卡车,以110公里以上的时速飞驰而过,这是台湾两大报中国时报和联合报的运报车。今年元旦,对于台湾所有的报纸而言,非但不是假期,反而是一场“战争”的开始。长达36年之久的“报禁”在这一天解除了,报业竞争进入新的“战国时代”。 1986年,国民党宣布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同年12月1日,台湾“行政院新闻局”正式宣布解除报禁,从1988年元旦起,开放新报的登记、放宽张数的限制,即由原来不得超过对开三大张放宽至对开六大张。至此,自1951年6月10日起限制新报登记及1955年起限制张数的规定,都告解除。台湾时报新闻周刊的记者在元旦时采访了台湾许  相似文献   

2.
今年6、7月间去台参加中文传播研讨会时,与台湾新闻界有所接触,现写下对台湾新闻界的粗浅印象,供朋友们参考。 媒体大膨胀 自台湾当局1988年元月宣布解除报纸登记和张数限制(即“开放报禁”)以来,台湾报业获得了大发展,目前报纸总数已由当初的31家发展到288家,5年间增长了8倍多。报纸版面也大幅度增加,报禁期间规定每种报纸每天最多只能出3大张12个版,现在一些报纸出好几大张,像联合报、中国时报这样的大报有时一天出20张80个版,一份报就是一大摞,看都看不过来, 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台湾多家报纸的地方新闻版,并不是各地新闻的拼凑,而是分别编印、自成体系的“地方报”,也就是说,专供台北地区读者阅读的是专登台北新闻的“台北版”,专供高雄、屏东一带读者阅读的是专登高雄、屏东地区新闻的“高屏版”,如此等等,这些地方版几乎涵盖了台湾的每个县市,使各地每天发生的新闻都得到充分、及时地报道池。因为这样,台湾报纸多集中于台北,其他城市报纸很少。众多地方版无形中加大了报纸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3.
从今年元旦开始,台湾当局正式解除“报禁”.所谓“解除报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放报纸登记,开始准许自由办报;(二)是解除报纸限张发行,前次,台湾当局规定各报篇幅均不得超过三张,现在可以增张扩版发行. “报禁”解除以后,在台湾新闻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新报纷纷创刊,从今年元旦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20多家新报办理登记手续。连91岁高龄的著名老报人成舍我先生也重新披挂上阵,正式登记创办《台湾立报》,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另外,现有的报纸除晚报外,大部分均由原来的三大张增为六大  相似文献   

4.
台湾报禁,由来已久。然而,由于人为的隔阂,大陆新闻界对此鲜有人知。直到1988年元旦,台湾行政当局正式宣布开放“报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试图对台湾报禁的由来、废除以及其废除后台湾报业的新格局作些评介。一、台湾“报禁”的由来台湾自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割让给日本,经受了日本51年的殖民统治。在日本统治下,台湾报业一直被严格管制,在很长时间内只有3家报纸,后来增加到6家。即《台湾日日新闻》、《兴南新  相似文献   

5.
国民党逃台后不久,开始施行报禁,规定全岛除原先出版的31家报纸外,不准创办新报。70年代以后,随着台湾政局和经济发展的变化,民间办报要求日益强烈。迫于形势的变化,国民党政府于1988年1月宣布解除报禁。到1990年9月,新创报纸172家,加上原有报纸,总数已达203家。这是根据注册数统计的,实际出版的报纸只有100家左右。台湾报纸的营业收入,一般是广告占70%,发行占  相似文献   

6.
台湾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道路。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以后,长期实行戒严统治,限制报纸登记证和报纸发行纸张,对大陆资讯严加管制。这种“报禁”直到1987年7月才除解。几年来,台湾新闻事业有了较快地发展,报纸的数量由“报禁”时的31家增加到140余家。据台湾“新闻局”1990年底统计,台湾报纸发行总数达到600万份,平均每三人一份,已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设备先进人员年轻台湾的主要报纸非常重视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加速作业自动化进程。我们在《联合报》和《中国时报》编辑中心大厅看到,大约有400人同时在一个约一千多平方米的大平  相似文献   

7.
台湾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主要以报业的发展为目标。自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于翌年创办台湾最早的报纸《台湾新报》算起。迄今100年的历史变迁中,其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即日据时期(1896-1944)、调适时期(1945-1954)、报禁时期(1955-1987)、商业化自由竟争时期(1988-至今)。台湾报业自1987年7月当局解除"戒严"开放报禁之后开始迅速发展。据统计,到1992年经台湾"行政院新闻局核准"登记的报纸有280多家,总发行量500万份左右。目前,台湾的主要报纸有《中国时报》、《联合报》、《工商时报》、《经济日报》、《中央日报…  相似文献   

8.
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地区,“报禁”是耳熟能详的新闻术语。一些新闻界人士认为,“报禁”是“新闻自由”的宿敌,它的存在,对当局一向所标榜的“民主政治”实在是一个莫大的嘲讽。台湾“报禁”之由来,可谓年长日久。1949年,当陈诚、蒋经国受蒋介石委派先赴台湾“主政”时,就对新闻界  相似文献   

9.
去年到台湾探亲,有机会接触报界中人,自然谈及台湾报业竞争。今天台湾共有54家报纸,报禁开放之前是31家报纸,报禁开放之初,猛增到161家,有些报纸在激烈的竞争中又悄然歇业。而今的54家报纸,每天发行550万份光景。据《民生报》总编辑夏训夷先生告诉我,在550万报纸中,《联合报》系独占二分之一,发行量最多的前10家报纸中,《联合报》系占了4家。台湾的报业竞争,实际上是《联合报》系和中时报  相似文献   

10.
京城4月,一阵春风一层绿。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邀请,作短期访问研究的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陈世敏先生,在即将圆满完成他的访问研究的计划之际,向新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新闻学研究者们作了关于《解严后的台湾新闻界现状》的专题演讲。自1988年1月1日起,台湾当局正式开放“报禁”,即接受新报纸和扩版的登记。台湾是在1951年以“新闻纸缺乏”为理由颁布报纸禁令的,自那时起便“停发报章牌照”,所有报纸都一律停止登记。1955年,台湾当局又实施限制报纸出版张数的禁令,  相似文献   

11.
1987年12月1日,台湾“行政院新闻局”宣布:从1988年1月1日起解除“报禁”,这是继蒋经国1987年7月15日宣布解除台湾地区的戒严之后在新闻言论方面所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这举措使台湾报业有了一定的起色,自由空气较之以前浓了一些,从而促进了台湾报业的发展。 解除“报禁”使台湾报业乃至所有大众传播媒介进入了一个自由竞争时期。如《联合报》老报人王锡吾早在解禁前就筹划增张扩版,并在台中和高雄新建了印刷厂,配制丁新型的高速印刷机。《中国时报》也不甘落后,也在上述两地建了印刷分厂。《自立时报》用了5亿多元新台币建起了新的印刷厂。台湾最大的国民党的党报《中央日报》也投资6亿元新台币参与竞争。  相似文献   

12.
京城4月,一阵春风一层绿。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邀请,作短期访问研究的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陈世敏先生,在即将圆满完成他的访问研究的计划之际,向新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新闻学研究者们作了关于《解严后的台湾新闻界现状》的专题演讲。自1988年1月1日起,台湾当局正式开放“报禁”,即接受新报纸和扩版的登记。台湾是在1951年以“新闻纸缺乏”为理由颁布报纸禁令的,自那时起便“停发报章牌照”,所有报纸都一律停止登记。1955年,台湾当局又实施限制报纸出版张数的禁令,  相似文献   

13.
2014年8月,笔者去台湾世新大学研修。世新大学是台湾著名的以新闻传播学为主要方向的大学。它由著名报人成舍我先生于1956年创办。上世纪20年代起,成舍我先生先后创办了《世界晚报》(北京)、《民生报》(南京)、《立报》(上海)、《香港立报》等,1945年在重庆创办《世界日报》。1952年,成舍我先生由香港赴台湾,由于当局没有开放报禁,他便投身新闻教育。据说,成舍我先生曾有言:你不  相似文献   

14.
要办好一张都市生活报,不光要在文字内容、版式质量、发行渠道、广告经营上有整套的思路,还要有现代办报的图片理念。在进入读图时代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报纸纷纷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有冲击力、新闻性强的大幅新闻照片,以招徕读者目光,一些四开报,甚至不惜版面,用整版篇幅刊登独幅新闻照片。图片的作用,尤其是新闻图片的作用,已摆在都市类报纸空前重要的位置。因此,策划和谋略都市报的图片新闻摄影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台湾报业在“报禁”①解除前,与政治的关系密切而暧昧,中国时报与联合报的董事长都是当时执政的国民党之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而两报从创办伊始,也都因为与当局关系良好,得以扩展规模,形成报团,并垄断了台湾报业。1988年,“报禁”解除后,虽然台湾报纸种数在一年之内从31家暴增至100多家,但中国时报与联合报的垄断地位依旧屹立不摇。至1992年,自由时报企图打破两大报的垄断②,获得良好成效,该报于1996年宣称发行量突破100万份,成为台湾三大报之一。至此,台湾的报业形态似乎大势已定,三大报团垄断台湾报业…  相似文献   

16.
八、台湾的报纸出版业(中)二、60——80年代末1.60年代概述进入6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报业也有了较快的成长。发行量的迅速增长与广告收入的大幅增加是最明显的特征。1959年,台湾报纸的发行量在60万份左右,到60年代末,已达到120万份左右。多数报纸都设立了人数众多的发行部门,发行手段更是不断强化。具规模的报纸发行量多超过了3万份,两份英文报纸的发行量也均超过了1万份,而《联合报》、《中国时报》与《中央日报》的发行量则分别达到26万、24万与14万份。1960年,报纸的广告收入为1亿多元,到1970  相似文献   

17.
台湾出版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全面竞争时期:解严至今1.概说随着台湾解严、开放报禁,加之进入90年代,台湾民众的人均年收入接近一万美元,台湾的杂志出版又开始了一个全新阶段。报纸数量的增加对杂志出版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而在市场相对稳定后,杂志出版业又开始面临着外国杂志的冲击。进入90年代,在平均每天都有一种杂志被注销的同时,每天又都有近两种新杂志创刊。1997年,台湾的杂志种数已达5676种,平均每4千人就拥有一种杂志,资本额在500万新台币以上的杂志社有848家,占总数的14.94%。对于人口仅2160万的台湾岛,杂志出版业的竞争已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相似文献   

18.
从1988年一月报禁解除后,台湾的报业市场从当局控制的枷锁走向开放的竞争环境中,面临的是全新的市场型态,各报在经营规模、内容创新方面投入了前所未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90年代后,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纸浆价格不断暴涨,国际报业纷纷陷  相似文献   

19.
在重庆《新华日报》1939年的合订本里,10月20日这一期报纸是一张没能发行的报纸。1939年10月19日的《新华日报》,用半版篇幅刊登了9月16日毛主席在延安边区招待处会见中央社记者刘尊棋、新民报记者张西洛、扫荡报记者耿坚白的谈话,题为《毛泽东同志与中央社等记者的谈话》,并配发了毛泽东的照片。报纸是在“送检”的同时排印的,当检查官发现有“问题”,在送稿簿上盖了“缓登”戳记、扣下稿子,将一封公函交送稿人带回时,这张报纸已经张贴在重庆的大街小巷,送到了订户手中。为此蒋介石大骂新闻检查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我国报业经历了一个“跑马占地”式的高速增长时期。 ·报业集团在90年代纷纷成立;表明我国报业正向着优势规模型覆盖的方向发展。 ·90年代,晚报异军突起;同时,报纸的多版化趋势日益显著。 ·广告取代销售收入成为报业的主要经济来源;自办发行成为我国报业发行的主要方式之一。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报业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其受众的规模,还是其影响力,都有了重大的进步。报纸种数由 1991年的1524种增加到1998年的2 053种,印数由1991年的236.5亿份增加到1998年的3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