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纳博科夫以小说形式的奇异和晦涩被称为“非常极端的文学本体论者”,在美国文学史上被纳入二战后的美国实验小说家的行列。由于文本结构的讲究、细节和意像的精雕细琢 ,作品显得扑朔迷离、隐晦曲折 ,具有现代文本的包容性和复调性。在斯坦利·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 :理论与实践》的启发下 ,本文试图对《洛丽塔》——一本众说纷纭的作品——的文本内容进行阅读经验式的解析 ,由此可见纳博科夫的写作用意在于容纳读者于小说之中 ,让读者成为小说的参与者 ,在作者制造的文本迷宫中 ,或愉悦或痛苦 ,成为第二文本的创造者 ,而不在于给予读者以教育。因此 ,文本中透露出的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以及作者所采取的谜语一般的隐喻和讽刺手段 ,成为读者阅读的迷雾 ,也正是作者期望之中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2.
洪峰的叙事策略关注读者体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得到提示和解释,认识到阅读本身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快乐而轻松地与作者交流的过程。这种"关注读者体验"的叙事策略在小说叙事的创新领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鉴赏视角。  相似文献   

3.
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经典文本。从"作者的介入"和"读者的介入"这两个典型的元小说技巧来解读福尔斯的这部杰作,并探寻其在后现代语境下的意义。作者不仅为濒临死亡的小说形式带来了一片生机,同时也为读者开启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批评眼光、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读者参与文本的能动作用,延长了读者的审视时间,这些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的作品由于其文本结构的简约精致化,主题的含蓄隐秘性以及意象的精雕细琢,使作品显得扑朔迷离,隐晦曲折,具有现代文本的包容与复调性。海明威在《大双心河》这一短篇小说中设置诸多悬念,构建多重张力,让读者置身于小说之中,积极参与到小说中来,使他们在不断推翻、证实或重建自己的期待视野中,成为第二文本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5.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 ,直接阅读过其文本的人们不计其数。以现代西方的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 ,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学者型读者、应用型读者、娱乐型读者。学者型读者主要从内容和艺术方面加以思想文化研究 ,应用型读者基于各自主观需要加以实用主义的应用吸收 ,而更多的读者是把它作为颐养性情的对象进行欣赏的。学者型读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阐释小说文本 ,肯定或者否定 ,都是对文本潜在意义的发掘 ,引导着应用型读者去寻找他们所需要的功利性价值 ,加强了小说文本与普通读者的沟通 ,为扩大和深化小说文本的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 ,各类读者特别是专业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评价常常发生分歧 ,反映出审美情趣的变迁。读者审美变迁的背后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主要是受政治思潮、学术思潮、文化修养以及读者个体性的差异所制约。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文学尤其是小说 ,视为最广泛意义上的修辞性艺术 ,是作者的旨在与读者形成积极的交流关系或对话关系的自觉活动 ,并以此为基准 ,分析了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普遍倾向 :否定作者在文本中确定明确意义的重要性 ,而一味夸大读者任意阐释的合理性。本文认为这种倾向只能导致小说作者与读者关系的紧张甚至断裂 ,而无助于形成彼此间积极的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7.
《诺桑觉寺》是简·奥斯丁的第一部作品,这部小说以出生在牧师家庭中凯瑟琳·莫兰和富家公子亨利·蒂尼的恋情为主线,为读者揭开了当时社会的大幕。作品中,奥斯丁对当时流行的哥特小说进行了大量的戏彷,而且无论是小说的叙事者还是间或出现的作者都在不断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评价角色的表现,预测故事发展的走势。读者可在其中发现一些暗藏着的文本意义,恰如一封来自作者的邀请函,邀请读者一起开发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库切在其小说《慢人》中采用了作者闯入、框架叙事与嵌套叙事、文本的不确定性等典型的元小说叙事策略,使小说模糊了现实生活与虚构世界的界限,同时也赋予了小说人物更大的自主性,让读者参与小说的创作,丰富了小说创作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小说读者是成熟的阅读和接受群体 ,他们与创作群体有着同样的小说观念和审美需求 ,他们不以史传的“实录”原则苛求作者 ,能理性地理解小说的虚构 ,常态地看待“奇事”“异事” ,并常常表现出参与创作的巨大热情 ,对小说的创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有时则直接进行再创作 ,为唐代小说的创作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提出了很多创造性概念,但忽略了"作者的读者身份"问题,因此很有必要从中西文论的历史梳理中提出其概念,并论述其内外涵义。"作者的读者身份"的核心、内在涵义,就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读者身份,就阅读与创作的关系来说,它有同时性、同质性、异构性和严格性等几方面的特征;它的外在涵义,是创作之后或非创作状态的作者的读者身份,特别是作者阅读自己作品时的理性和感性层面。了解作者的读者身份,对研究接受美学和创作美学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有不少小说文本曾涉笔书中人物阅读、评论小说等信息资料。这些信息资料,既可以为研究该小说的创作情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也有助于考察明清小说的购阅情况及其对读者大众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诺桑觉寺》是简·奥斯汀创作的第一部小说,采用了哥特式风格来讲故事,文本中可以看到很强的"作者声音"。这部小说看似着重戏仿哥特式小说,其本质还是对社会进行反讽。读者可以从故事情节发展中看到作者道德教育的目的,同时也从这种反讽中的对抗性和崇高性中窥探其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3.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关联性来处理话语、认知事物。文学作品是作者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以文本为基础,根据相关语境假设进行思辨、推理,寻求最佳关联,从而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与作者在文本中相遇,相互交流,“共同创作”,完成作品意义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4.
作者意识重在明确"我是谁",凸显作者立场;读者精神强调清楚"为谁写",体现读者需求。如果将二者集于一身,通过人文相生,确认自我的存在,主客交融,体悟他者的情思,推敲调适,优化过程的品质,四面开花,通向更多的可能,就能实现文章写作与接受(生产与消费)两端的有效互动、和谐对接,提升写作水平和阅读体验,促成"个体的人的自我实现"和"人与世界的友好交往"。  相似文献   

15.
张恨水是既传统又现代的小说家,在旧传统向新时代转型时期,其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过渡性特色,既承续通俗文学传统,又运用西方小说技法,使章回小说延续,并创造新的文学生命。作者随着现实读者阅读情况的变化,整合自己的先存经验,在审美经验视界变化的过程中,取舍调整创作所需要的文学题材、形式与内容,既满足了隐含读者的阅读期待,又实践着文学改良的书写意愿。  相似文献   

16.
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阅读教学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互动。文本的“意义”,是读者凭借“视域”和“前理解”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后所产生的意义,它具备空白性和未定性的特点。阅读教学中可通过体验式阅读、补白式阅读、比较式阅读和质疑式阅读等对文本意义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7.
朱香兰 《红领巾》2004,(6):147-14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图书馆渐渐被冷落了.然而图书馆界对此并未重视.现实证明,图书馆与现代经济社会息息相关,读者仍很需要图书馆,因此,构建以读者为核心的图书馆学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叙述者直接与读者讲话是近现代欧洲小说的常见叙事方法。现代小说的叙述向客观化、非个人化方向发展,但作者的隐退似乎增加了读者的介入。而后现代主义作品晦涩艰深,将读者越推越远,使文学陷入危机。意大利小说家依塔洛·卡尔维奇代表了当代作者为摆脱小说困境做出了积极努力。他的长篇小说《冬夜的旅行者》,把创作与欣赏,作者与读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融入小说,指出了小说向新的叙述领域方向拓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隐含读者与隐含作者和谐一致,一个代替作者说话,一个从读者出发,作者赋予了读者全部的阅读涵义;隐含读者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自我"和理想的读者形象,它完全接受隐含作者的意识形态,而现实读者最成功的阅读就是能成为文本中的隐含读者。  相似文献   

20.
章美玲 《海外英语》2014,(10):220-221,226
《不变的爵士》是美国诗人菲利普·沃伦尝试拉近读者与文本距离的一次创作。诗中猫的意象和情节的断片反映了读者中心论这一文学批评思潮。由此,读者在有意识地去感受和构建此诗,而诗歌结构上的空白处为此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