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俞平伯的散文兼具徐志摩的"丽"与废名的"涩",可以说是集骈文与诗的"双美",而其内在的精魂则是一个"我"字。俞平伯的散文时见破谜般的紧张,它非得提起你百分百的注意力不可,而在投入与挣扎的较量中方才窥些作者的心迹。俞平伯的文章是以难懂出了名的,其实,难懂往往是自庇的说法。历史上的道家传统本就强大,加以"五四"时自我的强健和发达,相率促成意欲摆脱旧文化而又徘徊流连的俞平伯对于旁观的态度的固执株守。  相似文献   

2.
俞平伯的散文兼具徐志摩的"丽"与废名的"涩",可以说是集骈文与诗的"双美",而其内在的精魂则是一个"我"字。俞平伯的散文时见破谜般的紧张,它非得提起你百分百的注意力不可,而在投入与挣扎的较量中方才窥些作者的心迹。俞平伯的文章是以难懂出了名的,其实,难懂往往是自庇的说法。历史上的道家传统本就强大,加以"五四"时自我的强健和发达,相率促成意欲摆脱旧文化而又徘徊流连的俞平伯对于旁观的态度的固执株守。  相似文献   

3.
杭州的著名风景点九溪十八涧.林木葱茏,泉水淙淙.当年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抒情写景的散文、小说与诗词.清末大文豪俞越(即俞曲园,他是近代文学家俞平伯先生的曾祖父)先生,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诗,其中的一节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4.
我志谁与亮 赏心唯良知──论俞平伯散文之“洒脱”傅瑛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俞平伯之作以潇洒不羁而独具特色。迎着时代的风风雨雨,俞平伯没有刻意背离从出生起就抓住他不放的传统文化,也“不愿受任何主义的拘牵”①,只是“随随便便的,活活泼泼的,借当代的语言,去...  相似文献   

5.
以湖州文化为典范的江南文化,其所拥有的诗性气质与审美风度,定将以一种必要的存在或隐或显地影响俞平伯的人生态度和文学观念,突出表现为作家前后判然的散文观。而就支撑俞平伯精神体系的代表性散文来看,其所呈现的名士风度,与其说是对江南诗性文化和传统隐逸文化的简单继承,毋宁说是一种现代性的改造与超越,正是这一点,使得俞平伯与中国古代名士产生了质的差异性,名正言顺地进入现代名士的序列当中。  相似文献   

6.
俞樾是经学大师,其文学成就居次,因此其诗词创作也不大受人重视,历来对俞樾及其家族的诗词(俞平伯的新诗除外)缺乏系统研究.俞樾及其家族的诗词创作或抒情表意,或反映社会,均有感而发,自然真切.对此进行系统的介绍及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俞樾及其家族的诗词创作及其在湖州近代文学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学术观点引起其他学者的批评,这本属于学术领域的正常争论,但因毛泽东的介入,1954年文艺界开展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使纯粹的学术争论演变成一场思想运动,呈现出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红楼梦研究》的出版和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都与俞平伯的生活状况、思想倾向密不可分,而批判运动在造成俞平伯等人伤害的同时也从客观上促进了红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我曾提到过一件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在教清华大学大一国文时,曾用清末民初流行的《秋水轩尺牍》作教材。有位叫周劭的老学者与俞平伯是朋友,在十年动乱时怀念老友曾作诗一首:“竟从诛伐得隆誉,水木清华一腐儒。却忆卅年交往事,敢忘先德曲园俞。”周先生认为俞平伯与朱自清是齐名的新文学家,对他用那些“陈烂宿货”作教材有些不理解。我则认为这正是俞老的高明处——学习作文要从平易处入手。我认为这大概与他祖上教孩子的传统有关。上面周劭先生那首诗里提到的“先德曲园俞”,是俞平伯先生的曾祖父,清代著名的大学…  相似文献   

9.
华语现代诗抒情式批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试着以抒情传统美学的当代界定,借助高友工所指出的两个理论主轴:一为"抒情过程",一为"抒情式的批评",找寻一条评论现代诗的蹊径。"抒情式的批评",体现以语言与语境为核心,不以诗的体类为限,而是以理想、风格、境界以及"抒情言志"传统进行文学批评。由是基础,将"情景交融"与"含蓄",作为诠释现代诗抒情意涵的两个要项。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抒情传统"在台湾地区的出现受到了传统与外来两方面的影响,在中文系与外文系为核心的两大研究阵营对垒中发展和壮大,其中以高友工、王德威等人最具代表性,他们以"中国抒情传统"作为方法,对中国文学展开了较为新颖的阐释。"中国抒情传统"不仅作为方法,实乃海外华人文化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1.
对诗歌理想、诗歌效用、诗歌创作源泉等问题的阐述是俞平伯新诗观的基本内容。在诗歌理想观上,俞平伯主张“主义与艺术”并重,既秉持个性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又重视对诗歌创作思维的探讨;在诗歌效用观上,俞平伯强调作品的“感染性”,“以善为美”,重视诗歌传播的社会伦理效果;在诗歌创作源泉观上,俞平伯重视民歌等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俞平伯的诗论有着明确的文学史观与鲜明的文学史意识,字里行间饱含着批评主体的人文关怀,他对新诗初创期的读者心理比较关注,能有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不容忽视的是,重视经验归纳的论述方式与其科学主义、经验主义的哲学背景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2.
<正>俞平伯先生素以诗人、散文家和红学家闻名遐迩,然与许多现代文人相似,他亦长期投身教学教育事业。1920年秋,刚从北大毕业不久的俞平伯赴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其教书生涯由此开始。1922年暑期受浙江省教育厅委派,俞平伯以视学的名义前往美国考察西方现代教育近四个月,以期运用到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嗣后,俞平伯主要执教于高等学府,历任  相似文献   

13.
与西方的电视广告相比,中国的电视广告具有明显的抒情特征,主要表现在主题选择、意象使用、结构方式、节奏韵律等方面。电视广告的抒情特征实际上是中国抒情传统在新的时代与新的媒介中的延续与变异。  相似文献   

14.
从《荷花淀》到《百合花》,革命传统作品叙事抒情完成了从男女两性关系到军民关系的伦理建构,在青春加死亡的浪漫叙述中从隐性发展到显性,完成了由意象审美符号到象征符号的转化。革命传统作品叙事抒情模式的演绎与变迁正应和了抒情传统在当代语境里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两篇小说的比较阅读可以体会不同阶段革命传统作品的审美情感,也可以窥探出其叙事抒情模式演变的内在路径。  相似文献   

15.
扁舟意象与归隐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中,扁舟意象与归隐意识有着至为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从抒情主体的角度来看,同抒情主体所凭借的儒释道互补的文化背景有关;从抒情客体的角度来看,同抒情客体的自身特点也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王德威总结陈世骧等人的抒情论述,将抒情视作一种贯通古今的史观,并分析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其中沈从文和胡兰成是王德威论述中选取的个案,是抒情的皈依与叛离两种典型的写照。二人创作中有相似的情感载体,皆有对古典文明的继承,且都在革命的时代选择了用抒情标记心声,但是出于不同的立场与目的。通过对话比较,可以管窥抒情的历史作用,探索抒情的底色,理清诗与史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自责     
张中行是一位性格平和的老先生,一生与人为善。但有件事,一直让他自责不已,也让他明白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些道理。那是1947年,他协助巨赞和尚编辑佛学月刊《世间解》,向俞平伯先生约稿,俞平伯欣然同意。但过了一段时间,俞平伯却写信来询问稿费事宜,张中行十分惊讶,认为一个名  相似文献   

18.
诗与散曲体裁虽各有异,但同属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抒情文学。比较马致远散曲与李白诗歌,可以见出李白对马致远的影响,以及他们二人抒情风格的异同。概言之:李白情感狂放而执着,抒情奔放飘逸,语言清新明丽;马致远情感超旷而愤懑,抒情奔迸沉抑,语言典雅清丽。  相似文献   

19.
译者前言:“抒情传统论”的宣言 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抒情传统”论述,首揭于旅美学人陈世骧(1912-1971),而以他在1971年离世前发表的宣言——《论中国抒情传统》为标志;其后张扬于高友工(1929-)的几篇重要论文,最后总其成于2002年的《中国文化史中的抒情传统》长文。  相似文献   

20.
自责     
张中行是一位性格平和的老先生,一生与人为善.但有件事,一直让他自责不已,也让他明白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些道理. 那是1947年,他协助巨赞和尚编辑佛学月刊《世间解》,向俞平伯先生约稿,俞平伯欣然同意.但过了一段时间,俞平伯却写信来询问稿费事宜,张中行十分惊讶,认为一个名士,怎么会如此在意稿费这样的小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