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合理的营养补充是运动员取得良好运动成绩的前提条件。通过营养素的使用,使运动员能够跟上训练节奏,较好地完成教练员的训练计划。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实践,总结出如何进行力量训练的营养补充,以及达到怎样的恢复效果。有针对性的、合理的营养素(糖、电解质、维生素等)补充,可以帮助运动员加快运动后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在训练中之所以必须进行恢复训练,这是因为经过紧张激烈的训练,机体中的能量储备必然消耗,产生疲劳,机能水平下降。根据恢复和超量恢复原理,运动结束后,机体能量物质必须要得到恢复和超量恢复,方能使机体功能水平得到提高,为提高运动成绩创造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3.
业体校运动员每个周期的训练主要包括力量训练和专项训练,对于正在发育期的青少年运动员而言,青少年时期既是牢固运动基础,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时期,又是大量补充各种膳食营养保持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对于业体校运动员的训练恢复和营养是教练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本文旨在对运动员训练恢复和训练后的营养补充作一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力 《冰雪运动》2004,(9):16-16,42
体液环境代谢状态对于越野滑雪运动员体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液体补充,达到运动训练过程中,快速减轻疲劳现象,补充用于运动的能量源,重新激活运动机能.运动员需要把握体液补充与恢复的时机,这也是专项训练一种有效补充.在系统训练过程中就要养成高素质的体液补充与恢复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速度滑冰是一项竞速运动,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会使运动员身体机能产生变化,出现疲劳状态。及时地补充能量,利用各种手段加快代谢物的排出是保证训练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教练员只有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掌握运动员训练后的身体状况,及时地调整,进行科学的训练与恢复,才能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延长运动寿命。介绍了速滑运动员训练后所采取的几种恢复途径和主要恢复手段。  相似文献   

6.
一、我练中长跑,在途中跑后半程总是出现肌肉力量下降的情况,感觉心肺能力还可以,就是腿部肌肉力量差,请问我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答:训练中肌肉力量不足,除了在训练和个人素质上寻找原因以外,营养上还应更注意训练中补糖补水和运动后恢复的问题。中长距离跑步训练消耗大量能量,并常常出汗很多。因此首先需要注意水、电解质和能量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核心稳定性训练视角下的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稳定运动员的骨盆、脊柱,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提高身体的平衡性和控制力,提高运动时由身体核心部位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预防运动中的损伤以及伤后恢复,从而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根据核心力量训练的理念,结合蹦床运动的特点,提出了借助器械和不借助器械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炜 《中华武术》2021,(2):83-83,84
一、110米栏的体能特征110米栏属于田径项目中的体能类速度型项目,同时又对运动员有较高的技术要求,特别是栏间跑的连续性、节奏性和协调性,对成绩至关重要。110米栏的日常训练主要包括速度训练(平跑和过栏速度)、专项速度耐力训练、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从供能特征来看,110米栏运动时间短,功率输出高,主要依靠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提供能量,在训练和比赛间歇以及运动后的恢复阶段,主要靠有氧代谢补充磷酸原系统(ATP-CP)储备并清除乳酸和代谢产物。因此,从人体的能量供应角度来看,110米栏属于磷酸原系统直接供能,有氧氧化补充能量的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9.
运动后机体能源物质的恢复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体运动离不开能量,运动的全过程是一个不断消耗能量,又不断补充和恢复能量的过程,其中包括磷酸盐(ATP—CP)糖元,蛋白质和脂肪等能量物质的消耗与恢复。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和掌握各种能源物质恢复过程和代谢产物(乳酸等)的消除问题,这无疑在运动训练中对提高人体机能水平和运动成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份好的力量训练计划能使田径运动员获益良多:它能使肌肉变得粗大、增加运动员的力量、增强爆发力、提高运动员动员和利用能量的能力,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力量训练对阻止运动损伤有益;力量训练还有助于解决专业训练而造成的局部劳损这一难题,一份好的力量训练计划有助于受伤部位的恢复。 这里所说的训练原则是构成力量训练的基石,为制定力量训练计划指明了方向。训练计划遵循这一原则将为运动员获得成功创造最佳机会。 下面将讨论如下训练原则:  相似文献   

11.
<正>现代训练学迅猛发展,体能训练已成为任何运动项目的基础训练。针对篮球运动的专项特点,要着重增加爆发力、速度耐力的训练。一、爆发力训练爆发力是肌肉在最短时间内产生强大力量的能力。爆发力训练时,肌肉参与能量供应的是磷酸肌酸(CP),这种能源物质动员非常  相似文献   

12.
补充大豆多肽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莉  王启荣  毕秋芸 《体育科学》2006,26(12):36-41
通过观察5周的运动训练和补充大豆多肽对运动大鼠血清中肌酸激酶(CK)同功醇活性变化的影响,观察大鼠在训练结束后恢复的不同时间内,大鼠血清酶CK和CK同功酶(CK-MM)的活性变化。研究发现,补充大豆多肽能降低运动后血清CK、CK-MM活性。提示:补充大豆多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发生和促进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3.
划船运动力量素质训练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现代划船运动中力量素质决定着比赛成绩,因此力量训练是划船运动中的主要因素。对力量训练的生理学特征、训练原则、项目特点、训练方法以及训练恢复做了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体液环境代谢状态对于越野滑雪运动员体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液体补充 ,达到运动训练过程中 ,快速减轻疲劳现象 ,补充用于运动的能量源 ,重新激活运动机能。运动员需要把握体液补充与恢复的时机 ,这也是专项训练一种有效补充。在系统训练过程中就要养成高素质的体液补充与恢复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少年儿童时期的体育训练,是夯实基础,打好全面身体素质的关键时期。而综合训练是促进身体均衡协调发展的较好训练手段。从性质上讲,综合训练视为各项运动的补充力量训练,是对其它潜在力量的补充,又是对机体各个部位薄弱易忽视的小肌肉群力量的补充,也是某些技术改进中辅助手段的补充。因此综合训练课的重要性在各项训练中是不可低估的,如何在训练中安排综合训练课,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实验室研究发现,恰当的能量补充和液体补充策略可以提高耐力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有关马拉松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运动成绩的研究很多,且多见于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几个方面。其中,机体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尤其是肌糖原的代谢尤为重要,因为强度超过75%VO2max的运动主要依靠肌糖原供能,而运动90 min后肌糖原面临耗竭。因此,能量补充和水合状态是影响马拉松运动成绩的关键所在。研究人员试图通过改变能量和液体补充策略来提高马拉松运动员的成绩,如进行周期性的低碳水化合物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  相似文献   

17.
马玉成 《中华武术》2008,(10):54-55
现代短跑的速度训练,都是围绕着位移速度来展开的,以加快动作速度和反应速度来促进位移速度的提高。而忽略了运动员的饮食营养。在短跑这个项目中,运动员的营养方案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专门从事短跑训练和研究工作的人大都知道,短跑运动员训练的核心问题是发展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这种力量特点是:强大、快速、持续,磷酸原供能是它的主要供能形式。目前发现的最有效的能量补充物质就是肌酸,对于短跑运动员来说,肌酸是不可替代的能量补剂。它与其他营养物质的有效组合,就能促进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荷兰著名教练艾迪·沃黑因先生关于新冰刀技术特点的看法。尤其是与旧冰刀蹬冰力量的分配方式不同;荷兰滑冰协会的组织情况、速滑竞赛和选拔国家队的方法及荷兰国家队的训练计划;控制训练负荷的方法;制定训练计划的原则、方法;训练与恢复的关系;荷兰优秀速滑选手训练、比赛期间营养饮食的方法;一般身体训练、力量训练、轱辘训练的具体方法等诸多方面的理论论述和实践操作,以及对我国发展速滑运动的建议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运动恢复是指使用合理的恢复手段及方法加快运动员体力和精神疲劳的消除。修复运动创伤、恢复和提高机体的活力,为运动成绩的继续提高打下基础.如何快速消除运动疲劳,恢复身体的机能状态,一直是运动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运动训练产生的疲劳.需要通过合理的恢复休息.机体机能才可恢复至超过训练前的水平,这一过程称之为“超量恢复,训练结束后,身体必须得到恢复和超量恢复.使机体水平得到巩固提高,为下次运动训练创造物质基础。科学研究证明。运动训练没有恢复就没有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恢复必须提到与负荷同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运动恢复在训练中的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们在抓运动训练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运动恢复与运动训练的关系,因而影响了运动训练的质量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因为从人体在运动训练过程变化规律看,运动训练是一个通过运动消耗人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异化过程,不是产生体能提高“结果”的同化过程。真正提高体能的过程是在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