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不是从来就有标点的,古人读书往往需要凭借自己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来断句或作语气停顿。元黄绍公《韵会举要》言:“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末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读,音d6u)。"清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也说:"凡有起词、语词  相似文献   

2.
一、注重诵读,明确诵读内涵说到"诵读"一词,那就不得不提古人读文章的情形,我们看到电视里的情形都是古人手拿一本书,然后开始摇头晃脑地读,而且要有情感,吐字要有力度。读书似乎就要像古人那样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对文章的喜爱。从他们读书的形式、神态,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诵读,就是要声音洪亮,富有感情,抑扬顿挫地读一篇文章,往往在无形中将那些美丽的文字印于心上,存于脑海。其实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对于诵读始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时至今日,也是自己摸索着去理解  相似文献   

3.
《老照片》《老漫画》《画说资本论》《西方文化漫画集成》……当各种传统或现代的绘画、新闻或艺术照片、电影、电视、卡通、漫画、商业广告影像等铺天盖地涌来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读图的时代来到了。读图时代的来临,无疑是迎合了我们越来越懒惰的阅读——越读图越多,越读越简单,越读越“返璞归真”了。照这个趋势读下去,下一步恐怕就要读“看图识字”了。读图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图片往往比文字包含了更多的信息,而且图片比文字更直观、更形象、更通俗、更明白,“读”起来也就更省时省力。新近出版的《读图时代》中也称:“在有文字之前…  相似文献   

4.
读书 感悟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就十分强调感悟,诵读体味是感悟文章的基本策略,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感悟的经验,其核心是重读、重思。例如,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苟子在《劝学》中指出,读书应“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可以说,读和思是两种最基本的感悟方式。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诵读感悟之妙用。从上课伊始,我就从读与思着手。  相似文献   

5.
记得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这么说过:“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读名句也应该这样。因为.名句一般是智者的智慧的结晶,包孕的往往是大思想.体现的往往是大智慧。简言之,名句非三读而不能有得也。  相似文献   

6.
古人读书,长于评点.如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都留下了许多精湛独到的评点文字.这些评点,显示出读者对作者艺术匠心的领悟,客观上对后人的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文明,基本上是靠文字来传承的,书籍则为文字的载体。我国古籍中的内容,大别之,有诗、文两大方面:诗、词、赋、曲,有韵者皆为诗;无韵者则俱为文。所以,就广义而言,古诗文也就大致包括了一切古代文化。读古诗文,也就是读古人之书。至于读书有得,写些书后、笔记、随感、议论,则为古人所常用的文体这个文体比较自由,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写读书后的真实感受,不作写不出时硬写的无病呻吟。《古文观止》中,苏轼的《留侯论》、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都是著名的读书笔记,从古人事迹中,引申出对后人有益的体会来;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欧阳修的《纵囚论》,则是读古而疑古,进而与古书辩论,思想活跃,逻辑清晰,也能启发人们的思考。至于古籍中的诗话、赋话、词话、曲话,则更是汗牛充栋,大多写得短小精悍,言之有物,文风也值得今人学习。——出题者语  相似文献   

8.
【教学片断一】 我们平时朗读的形式很多,有表演读、配乐读、对读、分角色读等。但这些都是朗读者在变化,而朗读的对象——文字没有变化。如果我们把朗读的文字的行文格式进行一些变化,再让学生去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明天,我们毕业》(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9.
读书的姿态在学界享有盛名的《读书》杂志创刊号上有一名文《读书无禁区》,直接针对那时的诸多清规戒律。人为地划定禁区,说这些书能读,那些书不能读,未必有效果。历朝历代,那么多禁书令,全都行不通。越是朝廷查禁的书,读书人越感兴趣,古人不常说“雪夜闭门读禁书”吗?  相似文献   

10.
三毛 《中文自修》2012,(1):12-15
如果你渴望冒险、渴望浪迹天涯,那么请读"三毛";如果你渴望思如泉涌、渴望感染他人,那么请读"三毛"。三毛的足迹会带你《万水千山走遍》;三毛的文字会让你知道俯仰皆文章,让你明白是什么使《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读三毛的作品吧,就从这两篇开始。本期主持:上海市黄浦学校张英  相似文献   

11.
依然有人不完全沉浸在电视里。书,还是有人看;文章,还是有人读。但现在的人选择性很强,读他必须读的书,看他喜欢看的文章。他的兴趣有赖于文字的拉动。你的文字清新隽永,语言如行云流水;你的文字妙语连珠,思维敏捷又明白如话,机智幽默哲理深沉。一开始就把读者抓住了,并且让他无法不往下看,这就是拉动。读《刘墉作品集》,篇篇妙品,刘墉就得力于他的语言。刘墉的语言将说话理论生动地注入了他的生活,让我  相似文献   

12.
说明文在我们的教学现实中,往往被当作知识短文来处理了,而且越是经典名篇越是如此,因为它们当得起"一个例子"的作用。至于这些经典名篇背后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往往得不到落实。关于《中国石拱桥》的教学可能就是如此。我以为这是十分遗憾的事情。我第一次教学这篇文章时,也是重点"教知识"。当时,这篇文章是初中生要上的第一篇说明文,作为入门例文,又那么经典,所以在文章的"知识教学"上我比较注意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近日,读了两本书,一本是罗素的《教育论》,一本是洛克的《教育漫话》,最让我惊异的是这两本书的文字表达,不但好懂,而且读起来很流畅,道理虽深刻,却是从生活小事入手分析。想起日常那些貌似高深又令人费解的文章,不免心生感慨。  相似文献   

14.
好文章读之如饮醇酒,如品芝兰,会令人击案叫绝,怡然自喜,只觉得情趣盎然,意味绵长。文章,就要写出这样的味儿来。情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人说“读《出师表》不哭谓之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谓之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谓之不  相似文献   

15.
父爱同母爱一样,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此类文章屡见不鲜,往往很难写出新意,不易使读者动容。而读了《绳子》一文,感觉真好!让我回味无穷,正如臧克家所说:读好文章,如饮醇酒。  相似文献   

16.
游历与感悟     
<正>上小学时就听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由此也让那时的我对苏杭产生了向往之情。但却一直无由前往。对苏州这个地方,我自认情有独钟。年轻时,江南的水乡也曾游历过两次,但却总是与苏州擦肩而过。不过,越是如此,向往之情越发强烈。究其原因,与叶圣陶老先生写的《苏州园林》一文不无关系。身为语文教师,职业的关系,对叶老先生写的《苏州园林》一文颇为熟悉。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读这篇文章时,自己的感受渐渐发生变化,作者笔下的文字开始变得灵动起  相似文献   

17.
思想的碎叶     
编辑絮语:本期《时文英华》为读者收集了一组《思想的碎叶》和一组《北中原的词汇》。这两组文章其实都关涉到一个字:读。《思想的碎叶》读的是文学和人生,是对文学和人生的理性思考,恰如思想的殊光片羽;《北中原的词汇》读的是世俗生活,通过这些土得掉渣的词语,作者表达了对生他养他的北中原的深情。这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感悟,但同样充溢着思想的灵动,语言也颇耐回味。黑色的七月变成了黑色的六月,高考即将来临。读者啊,你能否让心停止鼓噪,在一个初夏的午后,捧起这本杂志,慢慢地读,快乐地读,咀嚼这些文字,让阅读成为你能够感知的幸福? (疏朗)  相似文献   

18.
近读《羊城晚报》文史小语专栏的文章《皇甫湜,3000字进账360万》,了解到古代稿酬的来龙去脉。我在读古书的过程中,也看到一些关于古人发表文章的记载,引述如下,供大家参考逗趣。  相似文献   

19.
正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寻找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文言文,并且能发展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步总结出文言文的三步教学法。一、读通:读顺文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佳方法。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对加深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都有着不可忽  相似文献   

20.
今人与古人相比,古人更会写文章。然而,旧学塾里并不教作文,更无《文章作法》之类的传授。这就不禁使人要问:古人的作文教学是怎么做的?很简单,“读、背、写”。日积月累,胸藏万壑,自然下笔成章。诗圣杜甫、词圣苏轼都是传统教学“读、背、写”培养出来的文章大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就是古人留给今人的最朴素而又最实用的作文之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