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教育是大学德育文化的逻辑前提、现实基础及价值立场。当前,大学德育文化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灵活性,但现实德育文化中生命精神几近“空场”,使得“以德化人、以文育德”的德育文化意旨尚未真正实现。面对大学德育文化回归生命的实践诉求,重构彰显生命精神的大学德育文化内容体系,构建和谐的大学德育文化生命主体关系、打造大学德育文化环境,拓展生命实践活动、营造大学德育文化风尚,基于生命价值实现、有效开展大学德育文化成效评价,是促进德育文化与生命教育通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德育的科学性出发,校长须对学校德育进行战略思考,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机制、德育评价、德育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培育校本“德育文化”土壤。用机制的力量引导、激励全员实践德育,探索德育规律和操作路线;用文化的力量提升师生的道德生命和精神活力。班级是德育的“实践基地”。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结伴成长。以一颗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发掘和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和契机,培育学生做人的品质和能力。要从班级建设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充分激励的班级管理运行机制和活动平台,为每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营造“班本化”的德育生态环境。德育是科学,需以教育智慧,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系统建构;德育是艺术,需要在生活细节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3.
周娟 《职教论坛》2012,(2):38-39,42
旨在探讨生命化德育视野下高职院校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提出生命化德育引领下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应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设置应遵循德育立足生命关怀、为学生生命发展阶段性课题服务、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原则,突出生命教育、入学适应教育、爱的学习与成长、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职业素养教育等教学专题.  相似文献   

4.
“三生”德育整合模式跳出单一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三者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目标.旨在通过探索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的有效整合,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三生”德育整合模式跳出单一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三者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目标.旨在通过探索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的有效整合,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学校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当下学校德育育人无力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道德教育的生态失衡,文化缺失是失衡的根本原因。所以,要在德育中实施文化探寻,用文化医治文化危机。文化润德这一德育模式是基于学校已有的文化传统,有意识地构建立体多元且主题鲜明的学校文化,充分利用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发挥文化引发、认同、固化及传承的作用,使德育走进人的心灵,走进人的精神,走进人的生命,从而达成文化润德文化化人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7.
李贺 《文教资料》2008,(29):88-89
生命德育模式是当代德育模式中的一种,生命德育模式以强调个体的、感性的、具体的生命为出发点,在教学中运用生命资源来陶养学习者的道德,发展其德性,优化其生命样态.生命德育模式中的教师素质是生命叙事模式得以实现的条件之一,教师应具有准确的角色定位,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道德情感以及教师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8.
生命是德育的逻辑起点和本体论依据,德育的本质和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生命的升华,因此德育具有生命性。德育的生命性体现在德育主体、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功能、德育实践等方面。德育的生命性要求德育工作者树立德育生命观,使德育返璞归真,实现德育提升生命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邵艳 《文教资料》2011,(1):148-149
现代大学生需要生命关怀。高校德育生命关怀的缺失包括:高校德育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导致生命关怀的缺失:高校德育内容单一、抽象和封闭忽视生命教育:高校德育模式由“知识性德育+日常性德育”组成漠视生命关怀教育;高校德育的方法过于简单没有发挥道德教育的规范导向作用。要实现高校德育生命关怀,我们必须坚持“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统一:构建以生命关怀为主体的现代德育的内容体系:改进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重视生命关怀教育;构建生命关怀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10.
走出德育困境,德育必须走向“生本”。生本德育“激扬生命”,是在生活中让学生自由生长的德育。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以生命、生活、生长为本这个中心。生命、生活和生长的“整合”联系,体现了人之为人的完整性。生命、生活和生长的“向度”区别,构成了生本德育的实践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人的文化存在与德育的关系问题,是当前德育研究的重要命题。以人的文化存在为研究语境,青少年德育创新的紧迫性体现为德育内容有待丰富、德育方法有待更新和德育实效有待提升。鉴于人的文化存在为青少年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给养和宽广的文化场域,青少年德育工作应当以增强文化主体能力、拓展文化载体和优化文化环境为创新途径,丰富德育内容、更新德育方法、提升德育实效,以促进文化存在和青少年德育内在融通与契合。  相似文献   

12.
大学德育:在文化动力中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未名 《高教探索》2005,1(5):25-26,32
人是一种文化动物,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德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作为“成人”的教育,寓于文化之中,指向交往的人。  相似文献   

13.
现代德育必须要以人为本位,关注人的生命,即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以生命的成长与自由为终极价值,这是现代德育回归人性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德育回归生命,是对学生主体的认可,是对生命的尊崇。百年名校如皋中学坚持以“崇实求是”的办学理念,切实加强以“生命化德育”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了“尊崇生命”、“彰显个性”以及“生命与德育相融合”的生命化德育的实践理性与经验。  相似文献   

15.
德育的生命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命意识日益凸显。现行德育范式应以生命为思维原点,探寻生命维度,形成关爱生命的德育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在生命内涵多维解读的基础上,着重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同时,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6.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本文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止,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7.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文章试图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8.
刘建荣 《湖南教育》2011,(12):53-54
现代社会,是人的生命凸显的时代,“人”和“人的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词,教育更应关注个体生命潜能的实现,尊重个体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德育,是促进学生感性生命自我成长、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健康幸福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往往更多地表现为要求学生按一套既定不变的、不容置疑的道德规范,老老实实、循规蹈矩地去思、去做,孩子的个性、情感被压抑,主体性丧失,成了道德容器。  相似文献   

19.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王崎峰 《天中学刊》2007,22(3):125-126
主体性德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新举措。从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出发,存在着三种教育模式,即“选择-养成”的德育认知模式、“生命-关怀”的德育情感模式和“生活-体验”的德育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