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从而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所用到的知识、技能是前人总结和积累的,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却需要批判性思维,需要有创造性与想像力。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一个有主见的学生;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个乐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就已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提出问题可以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境界。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对事物就有自己独特性的看法,会对自己或他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  相似文献   

2.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一个有主见的学生;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个乐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他已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提出问题可以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境界。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对事物就有了自己个性化的看法,会进行质疑,对自己或他人提出的问题才会…  相似文献   

3.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中深刻地指出:  相似文献   

4.
陆敏 《班主任》2009,(5):14-16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内在动力,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创新行为的。  相似文献   

5.
杨宝霞 《考试周刊》2014,(61):29-29
<正>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引导我们提出一个一个"为什么",让我们认识许多未知邻域。那么何谓"问题意识"呢?笼统地指一个人提出怀疑、反思、批评的思维方式。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对实际问题或现有理论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人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人类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被称为问题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  相似文献   

6.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从而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所用到的知识、技能是前人总结和积累的,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却需要批判性思维,需要有创造性与想像力。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一个有主见的学生;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个乐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就已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提出问题可以…  相似文献   

7.
创新意识是从怀疑和提出问题开始的。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其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对于创新学习而言,首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8.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性的心理品质就是问题意识。简略地说。学生问题意识就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思考问题的心理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自觉地形成问题意识,最终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问题意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问题意识却日渐淡化.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疑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逐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相似文献   

11.
关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式主要有: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创设形成问题意识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问题意识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趋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思维的动力,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其独立性和创造性。问题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却相当薄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缺乏批判、怀疑精神,迷信权威。具有批判、怀疑精神的人敢于对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进…  相似文献   

13.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使他们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相似文献   

14.
谢惠霞 《广西教育》2007,(4A):41-41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进而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起点,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王丽娟 《吉林教育》2006,(11):51-51
教学是多边活动,也是多向传递活动。学生是主体,是教学中最活跃的动态要素,是教学质量水平的最终体现者。在全部教学过程中,预设学生活动环节要最多;在每一个学习活动中,预设学生参与的时间要最多;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预设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要最多。如“通过实例感受——观察实例认识——探索基本规律”设置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提供开放性的活动空间,激活创新意识。学生可以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出发,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变换。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潜能,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  相似文献   

16.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7.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是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正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9.
问题就是疑点,它是一个人面对某种不认识的东西而又不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弄清它的产生。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20.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问题意识通常表现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正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