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一个词组或句子中,有时连续使用同一个虚词,这种现象可称之为同形虚词的连用。同形虚词形式是一个,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可以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使用的具体场合不同,也会不相同。例如:“我跟他都跟你谈过此事。”旬中前后连用了两个“跟”,形式是一个,即同形;但二者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却不相同:前者是用来连接“我”、“他”两项的,表示二者之间的联合关系;后者却与“你”相组合,构成介词词组,表示行为动怍“谈”所关涉的对象。基于这种情况,在连用同形虚词时,一定要慎重对待,正确处理。否  相似文献   

2.
虚词的错置,简单点说,指的是在词语组合,或构造句子的过程中,将所用的虚词放错了位置,因而错变了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关系,表达错了意思这种语法错误。虚词,作为一种语法手段,用来联系语句,并表示其一定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时,一般说来,具有一定的、比较固定的位置的。如介词,它只能放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以及某些词组的前边,与它们共同组成介词词组,在造句中充当某些句子成分,象“在办公室看文件”、“从上海来”、“同他谈话”、“把稿件拿来了”等等。连词则须放在它所连接的两个或几个部分之间,如“物理和化学”、“表扬并且奖励”;双用的照应性连  相似文献   

3.
虚词在句子中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能表示句子成分之间各种不同的关系;所以,它在组词成句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虚词使用的情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句子的结构关系和句子意思的表达。不看需要与否,不该用而随意乱用虚词,使  相似文献   

4.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上下文关系中,须用虚词甲,却误用了虚词乙;因而改变了本来应由虚词甲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关系,使语句的结构关系错乱,语句的意义改变或者不通。这就是虚词错用的错误,它是虚词运用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第一、同类虚词错用同属一个词类的虚词,有共同的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因此,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的可以相互调换使用,如“上海和南京”中的“和”,可以  相似文献   

5.
虚词是汉语中的一类重要的词,它通常是指介词、助词,连词和语气词等几类词。这几类词,有的在询的组合中,或在造句中,能够将词语联系起来,并且表示它们之间各种不同的语法关系和语法  相似文献   

6.
“不仅”、“不仅仅”是两个连词,常用于递进复句中,表示分句之间意义上一层进一层的关系;两者置于前一分句,后一分句则常用“而且”、“还”、“也”、“更”、“都”、“甚至”、“反而”、“就是”等关联词语与之相配合、相呼应。例如:  相似文献   

7.
“不但(不仅、不仅仅、不止、不只)……而且……”与“不是……而是……”,是两对不同的关联词语;前一对表示递进关系,后一对表示对比并列关系。例如: ①这本文选的出版,不但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而且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光明日报》1983年7月1日第1  相似文献   

8.
读了《诗经语言艺术》(语文出版社出版)以后,觉得其中有较多语法错误。一、有头无尾的句子。如: ①“语言毕竟是历史形成的人类社会交际工作,不但它的基本词汇和语法保留了下来,清·江永《古韵标准例言》说:‘三百篇者古者之丛’亦百世用韵之准……’”(第39页) 这句话先用了“不但”,但后文缺乏“而且”与之照应。②“就《毛诗序》杂抄经传、比附史书、繁简不一、迭见重复、穿凿附会以及其中若干地方自相矛盾和内容悖谬,我以为可以认定不是一时一人之作……”(第116页)  相似文献   

9.
词序,指的是词语在词组或句子中的先后排列顺序(或词素在合成词中的排列顺序),有人也叫它做语序;对汉语来说,它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同虚词一样,能够表示一定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因此,词序不同,或者词序改变了,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词序不同,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也就随着不同,如:“思想解放”是主谓结构,组成部分之间是主谓关系;“解放思想”则成了动宾结构,组成部分之间是动宾关系。(2)词序不同,结构关系未变,但意义改变了,如:“北京的早晨”是偏正结构,说的是何处的早晨;改变为“早晨的北京”,仍是偏正结构,但意义变了,说的是何时的北京。(3)词序不同,结构关系未变,所表达的意思虽然基本未变,但所强调、所突出的对象却有所变化,如:“北京、上海和天津”与“天津、北京和上海”就有所不同。(4)词序变了,组不成什么语言结构,因而,既不能表示什么语法关系,也不表示什么意义,如:“产品质量很高”,转化为“产品高很质量”,就只是几个词的胡乱堆积了。正  相似文献   

10.
在组织语句表情达意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一定虚词的协助。如果在应该用,或者必须用虚词的地方,而没有用,那就会改变语句的结构关系,或使语句意思不通,或使语句表意不确。这是虚词运用中所存在的又一种錯误,即虚词的疏漏。虚词疏漏的常见形式是残缺单用的虚词。如: ①汽车拉力赛是驾车技艺的检验,更是意志、品质、耐力的考验。(《体育报》1985.9.20第一版) ②几年来,他多次聘请为酒泉地区武术队领队和教练,参加省、地组织的武术和观摩大会。(《体育报》1984.6.27第二版) ③剧的结尾,当她凄楚呆滞地坐在装着爷爷老棺材的马车上,摇摇晃晃远去的时候,人们惆怅中体会到了无尽的寓意……(《北京日报》1986.12.6第三版)  相似文献   

11.
“的”是一个结构助词。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结构助词除“的”外,还有两个,即“地”和“得”。习惯上,这三者是有一定分工和使用范围的。“的”在词的组合或在句子结构中,表示定语与中心词之间附加与被附加、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如:“清新的空气”、“过去的他”、“工作方法的  相似文献   

12.
“被”字句在说话或文章中,同其他句子一样,也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上下文的关系之中,与别的句式配合使用。因此,它必然要和上文或下文的句子发生这种或那种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也是用好“被”字句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处理不好,自然也会产生某些语法错误。本文所要谈的是“被”字句在与其他句式配合使用时所出现的错误,另外附带提一下“被”字的词序问题。一、与主动句配合使用时出现的错误“被”字句经常与主动句配合使用,运用得好,可以收到极好的修辞效果,如以下二例: ①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  相似文献   

13.
“的”“地”“得”的使用及其区别曹玉婷“的”“地”“得”这三个结构助词在文章中使用的频率是比较高的。它们主要是附着在真地语言单位的前后,用采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这三个词在普通话里的读音相同,都读轻声“de”,在词语和句子中各自有各自的...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基于虚词停顿的中文分词消岐的模型。首先利用建立的虚词知识库对文本进行粗分词-划分停顿,然后对句子中停顿间的短语用双向最大匹配再进行分词,提取歧义部分,最后使用N-Gram模型和数据平滑等技术处理。整个过程分为粗分词、精分词和歧义消除三个过程。测试结果显示,该模型能有效地降低词歧义引起的错误切分率。  相似文献   

15.
语句歧义,除本题上篇分析的几种形式外,尚可举出以下几种: (1)虚词多余与疏漏,造成语句歧义虚词运用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各种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关系及其语义的表达。虚词运用如果出现失误,例如虚词多余或疏漏,也会造成语句歧义。这里,我们仅以结构助词“的”的多余与疏漏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例如: ①在他当年战斗过的野狼峪村,所见所闻更令他震惊:没上学的少年在山上挖野菜;几百人在一线“金泉”边等水;为了使儿子不打“光棍”的父亲硬逼女儿去换亲;……(《北京晚报》1988.11.18第四版) ②他兴奋不已,猫是他画的鉴定者,他与  相似文献   

16.
有的同志写文章,喜欢多用关联词语,动不动就“因为……所以……”,“不但……而且……”。结果文章虽然是通的,但却显得呆板,一套学生腔,使人读了讨厌。相反,有的同志写文章喜欢简古,当“因为”的时候不“因为”,该“所以”的时候不‘所以”。结果是诘屈拗牙,不相衔接。这两种偏向都是我们在报上可以经常碰到的。  相似文献   

17.
助词“的”是一个使用范围比较广、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常用诃。它是一个虚词,在语言结构中,其主要作用是:(1)在词语的组合中,可用以表示附加与被附加、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语法关系,如:“早晨的太阳”、“正确的结论”、“我的看法”、“令人感兴趣的活动”等等。在造句中,可用于定语之后,表示定语与主语之间,或是定语与宾语之间的修饰限制关系,如:“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的实践。”其中,主语“标准”之前的定语是“检验真理”,后边用了“的”;宾语“实践”之前的定语是“社会”,后  相似文献   

18.
指代运用中的错误,除本题上篇所分析的几种外,这里再列举几种略加分析。第一、“被”字句与主动句配合不当,造成指代错误“被”字句是一种被动句式,在语言运用中,它常常与主动句配合使用;这种配合使用的修辞作用之一,便是使上下句的主语一致起来,从而使语言精练简洁,句子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并且还可突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相似文献   

19.
象.像.相“象”和“像”这一对同音词,在报刊上一直用得比较混乱,这和词典有关系。过去在词典上就没有把这两个词的分工解释清楚,而且提出在不少情况下可以通用。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象”和“像”作了明确分工,而且取消了通用的提法,我们应以此为准。“象”有两个义项:一是表示形状,样子,如景气、气象、天象、印象、万象更新;二是表示仿效、摹拟,如免去克协“克休”他采W龟”.宜地一船就不用“窑”了。“象”的义项比过去减少了。“像”的义项比过去增多了,共有五个义项。一是表示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如画…  相似文献   

20.
每个虚词都有它的个性,必须切实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如果虚词用得不对,那就会影响语意的表达,甚至会产生错解。“以”是文言虚词,现代语中仍在使用。《人民日报》1981年13月16日第7版有这样一句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