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昳晗 《天中学刊》2024,(1):113-119
黑格尔美学思想重要命题之一的“艺术终结论”诞生于19世纪初,引发了后世学者的广泛讨论且存在颇多争议。将“终结”一词置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中进行分析,可知黑格尔并没有否定艺术的价值,“艺术终结”也并非意味着艺术的消亡或被取代,而是指艺术功能和地位的变化。艺术作为人类沟通心灵、交流情感的载体,其本质在于人类情感的创造性表达,具备无限开放的意义生成和永无止境的发展空间。“艺术终结论”诞生以降的艺术实践证明,艺术伴随人类的精神需求而变化演进,不断涌现的多元化新兴艺术形式实现着对艺术本身规定性的解构,其所引发的每一次对艺术本质的追问都为探索艺术与真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90年代初冷战刚刚结束的形势下,西方学术界出现了引起人们关注和争议的“历史终结”理论。如今,90年代即将结束,但是后冷战时期世界历史是否终结的争论并没有结束。因此,本文拟对后冷战时期的世界历史走向谈些新的看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后冷战时期世界的主要矛盾展开讨论,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历史终结”论是由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福山于1989年发表了《历史的终结?》的文章,又于1992年出版《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福山认为,冷战的结束标志人类历史的终结。因为由于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将在冷战后…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比较有争议的文艺理论家、哲学家,丹托从艺术终结于哲学、艺术史叙事的终结和“艺术界”机制的丧失三个方面提出他的“艺术终结论”.但是艺术并没有终结,只要有人在,艺术就会经久不衰;艺术同时是一个历史概念,一代有一代之艺术;艺术也并非简简单单终结于哲学.因此,艺术终结论值得进一步思考,尤其是在当下中国.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各种各样的“末日”情调甚嚣其上,“艺术终结论”就是其中的一种。黑格尔认为,艺术在经历了象征、古典和浪漫期三个时期之后,必然走向终结,让位于哲学。丹托继承了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的思想,认为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自我认识的完善,之前那种带有光晕的艺术会走到尽头。希利斯·米勒认为在电信时代,读图将取代文字,文学将走向终结。的确,在我们今天看来,商业化让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艺术面临着危机。然而,就艺术对人类的意义而言,艺术是人诗意的栖居的地方,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永远没有尽头,所以艺术也没有尽头,其次就艺术本身的发展而言,艺术形式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新媒介的兴起并不能终结艺术。所以,艺术的终结还远远没有到来,商业化时代对艺术带来了挑战,也带未了艺术转型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西方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是指,出现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欧洲,由对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探讨,发展到浪漫主义流派,最后形成的一股以“天才”、“情感”、“想象”为三大口号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这股波澜壮阔的思潮涉及到语言、造型、表演等多种艺术领域,产生出了不少杰出的艺术家和众多优秀的作品,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果追根溯源,这股思潮的发端又可上推至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其真正的奠基人是朗吉弩斯,而非有些人所认为的柏拉图。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美学思想中关于艺术终结论的思想预示着当代艺术的状况,而当代艺术中偏离传统艺术中追求美好与崇高的做法,冲击、颠覆传统艺术概念的行为,被许多批评家认为是"艺术终结"时代的到来。然而,当代艺术并没有造成"艺术的终结",相反地,它是艺术发展到现阶段的重要的艺术形式,填补了艺术世界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艺术的大众化思潮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艺术思潮之一。这一思潮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化大众”到“大众化”的转换。毛泽东的为大众服务的文艺思想是艺术大众化运动的强大理论基础。在大众化艺术思潮的运动中,艺术的“话语主体”实际上是政治文化精英。他们的艺术理论与主张从属于他们的政治抱负和文化理想,在大众化艺术的表象后面彰显出艺术从本质论到功能论的转折。  相似文献   

8.
自黑格尔提出艺术终结话题以来,一些重要的理论家对“艺术终结”作了不同的阐释,“艺术终结’’成为当代美学和哲学中的热门话题。将艺术终结论放入现代性视野中去理解和分析,才可对艺术终结论的本质、艺术发展的现状与前景作真正的阐述。步入现代社会,艺术不会终结,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它会向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职业教育变革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流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其影响业已波及哲学、文学、政治、艺术、历史、教育等诸多领域。它以西方发达国家于二次世界大战后已进入后工业社会为背景,以批判否定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后现代”一词在西方一度成了到处使用的时髦用语,职业教育领域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股思潮的影响。“不管怎样,后现代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这对很长时期浸润在‘现代主义’甚至‘前’现代主义中的教育学界而言,无疑会产生清醒和清新的效应。”汲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合理因素,结合社会实际,深刻反思我国职业教育的活动,是探索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艺术精神的掌握”是人对世界掌握方式中的一种独特方式,作为文学艺术的本质规定,它也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它意识形态形式的重要标示。其内涵既体现在认识论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实践论方面,它不仅包含着艺术认识的方法,而且包含着艺术实践的方法。艺术精神的掌握不仅指向对世界的认识、理解,还指向艺术作品的构思与表达,也即创作。这一命题的理论依据是人类有史以来全面丰富的文艺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及文艺自身的本质规律的角度提出“艺术精神的掌握”这一科学命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艺术生产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界一个重要的理论主张或理论思潮.艺术生产理论是从读解马克思经典著作关于艺术生产理论的论述开始,而走向自觉的理论建构的.艺术生产理论的核心是回答文学艺术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问题,从而超越新时期以来关于文学艺术解释的反映论与意识形态的视角.在新形势下,艺术生产论应着力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艺术的商品属性及其生产规律,解决文化艺术作为产业生产与艺术创造之间的矛盾问题.而马克思经典艺术生产理论,也需要吸纳它的后继者——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从而形成更加开放的理论视角以迎纳各种现实文化问题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文学艺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亚里士多德在坚持艺术摹仿论的基础上强调艺术比现实更真实;王尔德主张艺术应远离现实;波德里亚则提出“仿像”说,认为艺术“创造”现实消解生活。对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问关系的各种思考、理解与回答实际上体现出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3.
论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渊源及其对美学的影响袁义江,盛凌振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也进入了“后工业社会”,而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则表现为后现代主义这一思潮的流行。从根本上讲,后现代主义不只是文学艺术的思潮,更主要的是反映了...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时间跨度较大,从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内容包括文学、美术、音乐、影视艺术四个方面。学习中要注意了解这一时期文学、美术、音乐的不同流派及其产生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影响或价值,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及其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注意理解文学艺术的时代性,认识它们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实。文学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艺术本体论。在大众文化兴盛的后现代语境中,意识形态理论却受到严峻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对诸多关于大众文化批评理论的分析,阐明意识形态只是出现转型并未“终结”,并呈现出日常性和实践性等新特征。面对新的意识形态,知识分子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16.
纵观艺术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世界现代艺术的整体特征是注重“形”,而后现代艺术的整体特征是强调“态”。在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些艺术家将不同的材料与技法进行综合,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式一“综合材料造型艺术”,它在毕加索的画架上“出现”,杜尚也将它引进艺术的领域。到上世纪末,综合材料造型艺术已成为美术学院乃至中小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现代以前,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向人们承诺终极永恒的彼岸世界的存在、提供形而上的慰藉。然而自现代性全面进驻人类思想以来,对主体性的强调使“人性”代替了“神性”,时间意识的自觉进一步解构了彼岸世界的存在可能,从而使经历了“去魅”过程的艺术彻底走向凡俗化。在这样的境遇下,文章认为存在着为艺术寻找新的价值支点的需要和可能,并提出了对这一新支点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一、只有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并举,科学方法和艺术方法并重,才能构成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研究方法论近些年来,教育学研究领域引进了不少新的方法论,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后来的所谓“新三论”。面对这股“方法论热”,教育学研究工作者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它有助于提高教育学研究的科学化水平,有人却批评教育学研究只重视方法,不重视观点。认为方法毕竟只是方法,不能解决教育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这后一种见解实在令人感到吃惊。它不仅将互相联系的观点和  相似文献   

19.
克服“确定论两难困境”是西方科学文化向新的历史形态嬗变的重大课题。普利高津在《确定性的终结》一书中依据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给这个课题以新的阐述,提出许多深刻的辩证思想。但断言确定性“终结”了是没有根据的,非科学的。正确的提法是“确定性的破缺”;客观世界存在确定性,但它是破缺的,因为同时还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漫议西方文学中“野、丑、怪”的形象与意象许桂亭从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野、丑、怪”的形象与意象。将“野、丑、怪”的形象与意象引进一向被认为是神圣的、高雅的、美的文学艺术领域。不论从思想内容看,还是从艺术形式看,它大都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