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贺是中唐最具天赋的诗人,却终生未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传统观点认为李贺受传统礼俗的制约,因避父讳未能举进士。笔者认为李贺最终放弃科举考试是因为他不屑于其它科别的考试,再者与李贺体貌特征有关,李贺相貌丑陋、羸弱多病,不能通过吏部释褐试对考生体貌健康状况的严格限制,他最终放弃了科举考试,而选择恩荫入仕的捷径。恩荫入仕在唐代为时俗所轻,职官品级较低,升迁艰难,李贺再次陷入尴尬之境。本文尝试阐释李贺仕途遭遇。  相似文献   

2.
李贺(790——816),唐代的著名诗人,他短促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我个人体会,毛主席所称赞的主要是指李贺诗歌的艺术成就.李贺诗歌在艺术上主要继承了《楚辞》、乐府歌谣的优秀传统;同时也受齐梁宫体诗绮靡风气的影响.继承《楚辞》的优良传统,是他作品艺术成就的主要部分,也是最独特精采的地方.李贺继承《楚辞》是自觉的,他说:"楞伽堆案  相似文献   

3.
呕心沥血     
李贺自幼便才华横溢,极具天赋,十多岁便名扬文坛。他的诗奇特瑰丽,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叫天下白”这些著名的诗句都是出自唐朝诗人李贺之笔。李贺本是李唐王朝的远支族亲,但家世早在他出生以前就开始没落了。他一直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他始终  相似文献   

4.
李贺的时代 一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那么,李贺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诗为什么很值得一读?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 李贺,字长吉,河南昌谷(今宜阳县)人。生于唐德宗贞元七年(七九一),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八一七)。他的寿考不长,只活了二十七岁;他留下来的篇什也不多,不过二百多篇。然而李贺的诗名却可以和一些大诗人并列在一起而无愧色。北宋时宋祁评唐人诗  相似文献   

5.
李贺遇盗     
《初中生》2002,(Z4)
唐朝著名诗人李贺7岁就能作诗,而且才思敏捷,常常一挥而就。李贺只活了27岁,但他短暂的一生为后人留传下来的诗作就有二百四十多首,还有不少散佚了。李贺写诗并不是单靠天才,他是一位聪明而又十分勤奋的诗人。  相似文献   

6.
中唐诗人李贺一生只活了二十七年,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二十七年中,李贺也很少品尝到同龄人所常有的无忧无虑的生命快乐。相反,“年命之短”、“人生有尽”的死亡焦虑却常常困扰着他,使他终生不得安宁。本文通过他的诗歌作品对其死亡焦虑产生的因素及外在表现作一番探讨。一、死亡焦虑的产生因素焦虑是人们心理上对危险状况有所预料的一种反应。它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李贺对死亡所产生的焦虑情绪主要由他身体和个性两方面的因素所造成。从史书的记载及李贺诗歌的自我描述中可以知道,李贺自小就体弱多病,气血两亏。他是在母亲的悉心照…  相似文献   

7.
李贺是中唐诗坛上一位独特的诗人.特殊的成长经历与现实生活环境造就了李贺自卑、自负的性格特点.重读李贺著名的鬼诗<苏小小墓>来揭秘其内心世界,获悉他知、情、意三个方面的真实心理.  相似文献   

8.
在名人辈出的唐代,李贺的名字闪耀其中,多数人们在探讨他时多同情这位短命的天才,李贺用惊叹的文字勾勒出离奇的色彩,编织着独属于他自己的诗歌世界.李贺的诗歌具有构思独特、意象内涵多样、用词用字精巧等特点,他曾师从于多人,风格受李白杜甫等人的影响,而他又受屈原的作品、汉魏六朝乐府、齐梁宫体诗的影响.李贺的诗歌被后来的诗人学习...  相似文献   

9.
李贺作为诗人的才华在当时引起坛的惊异,他所作乐府也常在内的歌唱,他凄苦的处境和出众的才能,使他抑郁感伤,国家的衰败腐朽又歙了感到虚无幻灭,这是形成李贺激越凄戾,奇崛冷艳诗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李贺的锦囊     
李贺是晚唐诗坛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七岁就能写诗作文,被人称为神童。当时著名文学家韩愈看了他的文章,连声称奇,却又不太相信,说:"如果是古代的人,或许我不知道,他是当今的人,我怎能不去考查一番呢?"韩愈来到李贺的家中,叫他当场作诗,李贺旁若无人,提笔一挥而就,顷刻写成一篇《高轩过》的诗,韩愈大为惊讶,连连赞叹:"奇才,奇才!"  相似文献   

11.
中唐诗人李贺多病而敏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和体验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尤为深刻,这就是他诗歌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在儒家修齐治平的主流文化背景之下,李贺的生命意识还包含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这个没落的王孙对唐王朝的兴衰有着道义上的责任,也有重振家道、光耀门楣的责任。李贺的痛苦正是对生与死的敏感体认和人生价值和意义难以实现的深刻痛苦。把握李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对于理解他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背景简介】李贺,字长吉,福昌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在诗歌创作上有了很大的成就。李贺21岁时,因为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朝廷不准他应考进士,他只做过3年的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7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的篇章。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李贺的这首…  相似文献   

13.
王建 《文教资料》2012,(33):10-11
李贺是唐代诗人中颇具争议的一位,他的诗歌中用了许多道教词汇,并且表现出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奇幻之美,他的创作受到了道教语言的诸多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一独特的风格和意境,发扬了中唐一代“尚奇”、“尚怪”的诗风,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和研究,将更好地理解李贺其人、其诗。  相似文献   

14.
毛主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是我国中唐时期著名的青年诗人。他在自己短促的一生中,呕心沥血地创作了不少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比较好的优秀诗篇。这些诗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特别是大量运用比、兴两法,造成瑰丽谲怪的艺术境界,抒写他对中唐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内心忧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兴两法起源很早。《诗经》中已经大量存在。后世有成就的诗人一直把这两种手法作为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加以继承和发展。李贺诗歌是以运用比、兴手法著称的。  相似文献   

15.
通感手法在李贺诗歌中的表现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手法 ,在李贺诗歌中的运用 ,其数量之多 ,运用之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是最为突出的。客观物象在李贺的笔下往往不是按其自然的本性和方式存在。而是经过位移和变形 ,再依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重新组合在一起 ,使他的诗歌更加富有个性。在这种切割组接中 ,通感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是李贺诗歌风格形成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16.
<正> 李贺诗名,千秋灿烂,可他在故乡却身影依稀,如在雾中。个中因由,一言难尽。近日,当我有缘展读宜阳乔文博先生编写的《昌谷诗魂》后,空谷足音,乡情温馨,摩挲良久,欣喜由衷。面对书稿,我想起了《文心雕龙·知音》中的一段话:“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李贺终于在遥隔千年之后,得逢乡里知音,可喜可贺! 乔文博先生早年执教语文,后又长期主政宜阳县的教育工作。退休后,他赋诗明志,有“成名成家少年事,为诗为文老来闲”的志趣。他深感李贺在故乡的寂寞,决心为宜阳人走近李贺,做一番除尘扫径的工作。笔耕经年,劳作弥艰,乔文博先生终于编写了这本《昌谷诗魂》。在该书的卷末,附录了乔文博先生的两篇研究文章,对李贺的生平和创作,作了周详的介绍和中肯的评论。特别是有关李贺形象的定位,从身世、家境、气质、志趣、体质乃至坐骑,对传统成说一一详加分析。这些入情入理的辨证,为正确认识李贺,做了十分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顾况:在李白与李贺之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况是中唐前期出色的抒情诗人。他的思想性格、作品网络和诗歌的主要内容均与李白、李贺有相同和相通处。在李白与李贺之间,顾况起到了诗风传承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贺《高轩过》有“笔补造化天无功”一语,钱锺书认为其语“可以作为他的自我评赞”。章府为,“笔补造化”的动机是李贺人生难堪的遭际。“笔补”是李贺对自身生生活缺陷的补偿。  相似文献   

19.
李贺是一位真正苦吟的诗人,每成一句,真个要“呕出心”来。“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李贺,或者说只有李贺足当斯语。至于说,象“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老杜那样的诗人们,自是另一码事。一千多年来,李贺的诗歌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和价值问题,尽管言人人殊,评说不一;但对其诗歌艺术特点的认识,可以说是古今一致的。他的诗,造语新奇、想象丰富,设彩繁艳、吐韵铿锵,往往出人意表地创造出一种瑰丽诡谲的意境。《巫山高》这首诗,同样地体现了他的这种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苏静 《文教资料》2010,(19):6-7
李贺的诗歌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人生短暂,其诗歌的个性化艺术特征,使其成为中唐独树一帜的诗人,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他丰富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创作的内容和方法,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李贺诗歌的个性化艺术特征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