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家养生思想起源于上古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汉唐时期,完善于宋明清时期,五四以来又出现了失落与回归.其发展和演变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儒家养生以修身养性为主要内容,以养气为健身要务,以"仁者寿"为理论导向,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致"中和"为最高境界.儒家养生思想把生命的价值和养生的必要统一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中,不以纯粹的养生为要务,而是关注作为整体的社会人的生命存在,培养人们养生而不苟生的大无畏精神,属于道德养生的范畴.儒家养生是通过锻炼、活动筋骨、培养道德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它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健"而且还为了"寿"和"道".儒家养生是一种"以心为本"的养生体系.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科学》2019,(3):80-85
茅山"六字诀"是一种独特的以呼吸为主,通过有序的吐故纳新排除体内污浊,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保健兼治病疗伤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为充分发挥"六字诀"养生文化的功能与价值,对其起源、发展流变及其养生文化要义进行剖析,认为"六字诀"发轫于南北朝时期的茅山,在流变过程中其内涵与形式不断丰富,运动养生特征更加明显,其中"我命在我、道法自然、外放养气、身心合一、动静相宜"等是其养生文化之要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对中医养生理论与瑜伽的基础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结合中医理论分别从瑜伽的"形"、"气"、"意"分析修炼瑜伽的养生价值;以中医理论中的"阴阳"、"经络"、"精气神"等学说作指导,在创编功法和锻炼中让中医的传统文化在瑜伽养生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生于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逝世,是我国古代大文学家和诗人。近代学者林语堂著《苏东坡传》称苏东坡也是"第一流的画家、书家"。苏东坡21岁(1057年)考取进士,40多年宦海沉浮,游历甚广,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札记和著作有百万言之多,名篇佳作,飞文扬芳,灿溢千古。 苏东坡一生阅历丰富,对养生也很有研究。他搜集和整理了不少古代养生方法和理论,并经过认真研究和实践,撰写了"问养生"、"论修养寄子由"、"养生说"、"续养生说"、"书养生后论"、"养生偈"等20余篇文章。被收入和他同时代的大医学家沈括所著的《沈括良方》一书中"养生"卷,称为"苏沈良方"世代流传,至今仍是一部具有较高医学和养生价值的古籍。清代康熙年间,学者王如锡又把苏东坡的文章诗词和信札中有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木桶理论"在中国老年人开展体育养生过程中的启示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受"木桶理论"启示,中老年人在体育养生时要树立整体观,做到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在讲求科学养生的同时注重因人而异,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些启示对中国老年人实现强体质、增精神、祛病疾和益寿延年的养生目标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吕氏春秋》的体育及养生思想研究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吕氏春秋》的体育及养生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战国时期的众多学派的理论观点,它肯定了体育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广泛地吸收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养生思想,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健身思想至今仍在传承与发展,是集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之大成的一部巨著。"察阴阳之宜"的"顺生"观、"食能以时,充虚而已"的饮食观、"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死观、"成乐有具,必节嗜欲"的乐舞观等思想是其主要养生观点,著作同时对于体育的健身功能、军事功能和教育功能也进行了阐述。文章还指出了《吕氏春秋》养生思想的一些缺陷,建议要进行批判性的继承。  相似文献   

7.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全面剖析传统体育养生"银色浪潮"现状,进而提出传统体育养生"银色浪潮"产生的原因,最后得出应对传统体育养生的策略。通过以上分析,以期不断拓展传统体育养生的习练队伍,让传统体育养生被更多群体所接受,以便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轻群体掌握传统体育养生的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自身预防疾病的能力和水平,最终达到增进国民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广西传统民俗体育在形式上符合"亲近自然、增进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本原则,在精神上符合"自然、和谐"的养生理念.用养生健身理念引导广西传统民俗体育向现代转化,并以产业开发来引导广西养生健身文化的科学发展,可以促进广西经济朝生态型与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认为《庄子》一书的目的是达到待"道"而游、超越外物,不为所缚的"逍遥"之境,并非为追求延年益寿的养生之书,但其提出的虚静恬淡寂漠无为,为养生中养性之道提供了依据;为精神之悬解而记述的"守一"、"心斋""坐忘"等方法被后世习练者充分发挥并用以养生。  相似文献   

10.
道家中脉养生术,源于《黄帝内经》的养生哲学思想,起于道家内丹养生流派,集儒、释、道、医各家养生之精华,以追求生命的根本健康为出发点,是回春术、长寿术,是传统中医养生的组成部分,是中华养生文化的宝贵遗产。世界著名生物遗传学家牛满江博士,因工作繁忙导致身心状况日衰,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于1979年(67岁)在北京向华山派道长边治中修学中国道家养生长寿术,短时间即恢复健康,享年95岁。他曾说:"我学练这种功法四年,受益匪浅,真诚地希望此术能在世界开花,使全人类受益。"清代道家北宗龙门派十一代传人闵小艮创立"中黄直透法"(即中脉养生术),简化了修习程序,受到修学者好评。在《中华仙学养生全书》中被誉为"仙家顿法"。书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历史学、人类学的视角探寻我国古代导引养生活动的起源问题.原始社会巫舞不分、巫医不分的史实说明,以"消肿舞"形式存在的上古导引养生活动与原始巫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原始巫术就是导引养生的萌芽.  相似文献   

12.
"和合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贯穿于各个时代的各个思想学派。国术是一个集多种传统文化因素于一身的综合性文化载体,与其紧密相关的传统哲学、医学、美学,无不将"和合观"体现得淋漓尽致。海峡两岸国术养生同宗同源,都将和合思想融入其中。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阐述和合文化的历史来源,探讨其在国术养生中的体现,最后运用"和合观"审视海峡两岸国术养生资源共享的可行性的契合点。旨在促进国术养生的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加强海峡两岸国术研究的交流,进一步服务于中国的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3.
早在上古时代,我国"动形养生"的思想已萌芽,但"动以养形"的理论始于《吕氏春秋》所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并在养生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其内涵为: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本文对我国传统动形养生思想的理论源流进行了梳理,尤其对《黄帝内经》之"形神兼养"这一养生观进行了详尽论述。旨在追溯我国传统动形养生文化之源流。  相似文献   

14.
"养生保健有五难"是三国时期著名保健养生学家嵇康的观点,而明代医家徐春甫也在《古今医统大全·总论养生篇》中提出过养生者所面临的五大难题。保健的根本,就是要驱除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而这五点正是制约保健养生的关键,如果得不到解决,纵有灵丹妙药,也是难以实现健康长寿的。难点1".名利"的干扰:"名利不灭,此一难也"。沽名钓誉,贪财取利,见利忘义,不仅是人生于世的大忌,同样也是养生的大忌。一个热衷于  相似文献   

15.
<正>"养生"二字是当下比较热点的话题,各种新闻媒介都在宣传"养生"对人体的益处。许多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大部分在职教师的生理、心理呈"亚健康"状态,特别是体育教师是"高危"职业,生理、  相似文献   

16.
郑勤 《武当》2012,(12):61
"养生"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又见《庄子·养生主》。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积蓄、长之义;生,指人体生命。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以达健康长寿的意思。中国的传统养生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调畅神态"神志",指人的精神心理状态。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过多的言词,过度的感情冲动,以及过多的思虑活动,都可能伤精。  相似文献   

17.
在健康中国时代背景下,探寻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功能与价值,对促进全民健康、助力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版本学、文献断代辨伪学、古籍整理学等研究方法,对"五禽戏"的起源、发展流变及其养生文化要义进行探究。"五禽戏"发轫于南北朝时期,来源于古代仿生导引养生理论与实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版本,其中《养性延命录》本"五禽戏"是现存最早也是最接近华佗原创的版本,而后是《太上老君养生诀》《卫生真诀》《赤凤髓》和《内外功图说辑要》等版本,且各版本均有特色。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阴阳五行的生命法则、外动内静的生命实践、仿生之戏的生命情趣、立象尽意的生命美学、大爱仁心的生命高度共同构成了"五禽戏"养生文化丰富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创建国际休闲养生城市,全面打响"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品牌的背景下,丽水市丰富的体育养生旅游资源及各方面的支持保障,势必会带动丽水市体育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会促进丽水市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基于此,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对丽水市体育产业基本发展情况及体育养生旅游资源保有及开发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采用SWOT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丽水市体育养生旅游开发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构建丽水市发展体育养生旅游的SWOT矩阵,对其展开SO、WO、ST、WT发展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9.
历代的养生学者都十分强调"静里乾坤"、"以静养生"。老子认为生机勃勃的万物最终都要回归到初始状态,而返回初始状态的过程,也就是"静"。养生家们认为养生应从身静、心静与清静入手,其中,心静是最为重要的核心。1.身静:身静是与动相互对立统一的。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养身就是指一个人在做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时,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硬撑,务必劳逸结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运用资料分析与逻辑思辨的方法,以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发生发展的历史理路为线索,归纳出其具有典型特征的历史阶段,进而寻找各历史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贯穿其中的内在逻辑.旨在揭示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的合理内涵,并为促进其合理发展寻找历史启示和理论依据.结果认为,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发展的内在线索是个"本能--人化--理性回归"的过程;其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养生"这一实用化需要;其多样化表现形式是人力与自然力不断抗争、人性与神性不断抗衡的结果.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的本质内涵则是体认人与万物和谐、实践人性自我完善的身体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