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张振波 《辽宁教育》2014,(10):81-81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对诗的感悟理解离不开联想与想象。诗歌的想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想诗歌的图画美诗歌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口头表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真正地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乡愁》这首诗中的每一节都是一幅画,学生可以通过诗眼“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浮想联翩。学生在想读中真正的进入角色,也就达到预期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教材中编入的古诗 ,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 ,创设了优美的意境 ,表达了深挚的感情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诗中的语言美画面美与意境美融为一体 ,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受美的熏陶 ,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这应该是古诗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现就初中第三册《诗五首》的教学谈谈我的体会。一、读诗作画 ,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 ,诗人则用语言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 ,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 ,融诗情…  相似文献   

3.
赵洪 《湖南教育》2002,(13):49-49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只有展开想象,才能感受到诗歌的画面美、形象美、意境美。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仅用淡淡的几笔就画出了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苏轼称“诗中有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语言非常明白,但其中的意境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这就得借助想象。再如《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学生透过想象,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就近在眼前了。诗歌语言的含蓄决定了学习诗歌必须感悟。感悟是学习诗歌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所得到的独到体验和某些发现。感悟是一种高于想象的能力,它要求不仅能想象到诗歌…  相似文献   

4.
周淑玲 《学周刊C版》2010,(6):207-207
古典诗歌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蕴涵了诸多美的因素。“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闪耀着美的光彩,给人以深刻启迪。教师针对不同诗歌的特色采用“三美”教学,会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不断提高学生古诗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5.
四大文学样式之一的诗歌,在初中语文基本篇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赋诗言志”,诗歌往往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片段,用精炼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氛围)。在这些画面中,有诗人创造的各种艺术形象,并饱含着诗人的感情。面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几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艺术境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呢?  相似文献   

6.
为了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下面介绍几种锻炼学生想像能力的有效方法。画:诗歌常常是诗中有画,画蕴于诗。在诗文的教学中,可以化“话”为“画”,使学生品味诗文的语言,进入诗文的意境。散文也是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描绘景物的。如在教学《海滨小城》一文的第二部分时,教师先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文章中语句所展示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画一幅小城景色图,学生兴趣盎然,不一会儿就画出了一幅幅《小城美景》《美丽的小城》等图画,教室里洋溢着欢乐的气…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诗的灵魂,诗的生命,是诗歌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即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它是通过诗人描绘的事物和画面来外化的,这些描绘的事物和画面即是“境”。在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和描绘的物象——“境”融合而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歌教学要求教师能从品悟意境这个角度来感受作品字里行间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学作品,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的经验,得到人生的享用。”叶老的这句话从实质上道出了诗歌教学应立足的方向。那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把握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王维后期山水田园诗诗境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运用了诗歌、绘画、音乐等全部艺术手段来创作山水田园诗,把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引向了一个新的境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这一点,前人有透辟的论析。苏武云;“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活之画,画中有待。”这是千古名断。王继还常常以动静相生的手法造成诗境;空寂中有流动。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这是一幅秋山落照图。“空山”,“深林”,林下“青苔”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寂静无声、色调冷暗的图画;但诗人给这幅画面着意点…  相似文献   

9.
古诗的艺术魅力在于“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因此,古诗的审美教学,应紧紧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一、诗中有画──色彩美大凡名家高手无不倾心于“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他们往往以精美的文字,展现出一幅幅色彩明丽的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请看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瑟瑟,这是指碧绿的颜色。诗人运用红、碧两色,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夕阳返照,水波不兴…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用精练、形象、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抒情言志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集中表现在作者对意境的审美创造上。何谓意境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意境是诗美的集中表现。正如王国维所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有境界自有高格、自有名句。”因此,诗歌教学应突出意境教学,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揣摩、探寻、发掘意境,领略诗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清代诗人郑板桥以其“三绝诗、书、画”饮誉于世.他的书、画以狂怪恣肆的风格,在“扬州八怪”中独树一帜,他的诗又以画家独具只眼的捕捉美的能力,给人以绘画美的享受.《喜雨》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雨后图卷:  相似文献   

12.
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往往以生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因此,人们历来都爱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古典诗词中画面的组接方法,跟电影中的蒙太奇有不少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 《画》这首诗紧扣“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节奏明快、清新洗练。课文选用的一幅画,画上山清水秀,花鸟成趣,一派生机勃勃。课文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自然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4.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一首凝练的诗。其实就是一幅精致的画。现在,老师特别想读一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画面上有什么。  相似文献   

15.
诗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画面,这些画面不仅仅是诗人个人想象的产物,更是读者用情感创作的"心画"。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用静态(欣赏平面图片)或动态(看影片)的方式对诗歌进行拼接式的阅读欣赏。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欣赏诗歌,自然会有无限真切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课文中,古诗占相当的分量,六册总计90首,所以,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把诗画结合进行诗歌教学。诗画结合的教学方法,就是将诗歌与画画相结合进行诗歌教学,它分为"依诗择画"和"为诗配画"二种。"依诗择画"就是要学生从四幅意境相近的画中挑出最符合诗意的一幅,并说明选择的理由;如:  相似文献   

17.
《登鹳雀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焕留给世人的不朽之作 ,短短 2 0个字 ,既写出了登楼所见美景 ,又借景抒发了作者的感受。在教学中 ,我们采用了“画画、看看”的方法 ,以加强教学直观性。一、画首先让学生一边听配乐朗诵 ,一边根据自己的理解 ,想像这首诗所描绘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然后让学生画一画 ,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有学生画了这样一幅图 (见下图 ) ,在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 ,许多同学表示了不同观点 ,认为画得不恰当 :诗中有“白日依山尽”句 ,但他只抓住了“依”意而没有表现诗中“尽”味。这时我们利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情景 :火…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整体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但对古典诗歌的“平淡”之美.却还领略不深。诗之平淡,是指把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平淡,比之色,则若素绢,淡而雅;比之味,则若茶茗,淡而香;比之酒,则味永而醉人。至醇至厚而成至淡,平淡的诗语以癯实腴.是美的极高境界,正是“诗语平淡万古秀,华芬落尽见真淳”。  相似文献   

19.
<正>宋代苏轼在评价王维诗歌妙处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首次提出关于诗画统一的问题。的确,身为画坛巨擘,王维的诗歌常常注重构图技巧、色彩运用、声光结合,读他的诗,眼前就像出现一幅赏心悦目的山水田园画。自王维之后,我国诗歌中描绘画面,在画面中体现情感的诗歌传统便薪尽火传,形成了一种风尚。然而,"入画"一直只是对王维诗歌胜处的经典评价,与后  相似文献   

20.
这节课教学何其芳的《秋天》,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首诗.课堂上我充满激情地朗读诗歌,让学生闭上眼睛尽情地想象诗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我读书的声音刚停,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了。我还没来得及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他们已经叽叽喳喳地说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