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美学概念。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段话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做出了最简单而又明了的解说。所谓"有我之境",外界一切事物都以我的个人主观感受为基本色调。我喜,则物喜;我悲,则物悲。所谓"无我之境",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如同身在物外,对周遭的一切只以客观描述,而不加主观感受。王国维,美学大师,一语道出诗词真谛。然而,作为小学生,我们完全能够从中悟出作文的真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以来,关于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研究由于研究者各自出发点不一样,对于“有我”“无我”的解释多达19种观点。  相似文献   

3.
一、德育中“有我”、“无我”之意义阐释“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把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境理论系统化,为古典诗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近百年来,学界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存在着很多分歧。王国维境界说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情景契合乃生境界;要有真景物、真感情,才能出真境界;境界要深远,有言外之意。或有某种普遍性的哲理。关于境界的审美类型,王国维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境界的创造途径上,王国维提出了“造境”和“写境”。王国维的境界说,为中国古典诗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意境”论,画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相似文献   

5.
张新 《大学生》2020,(1):46-47
朱光潜的《诗论》中有一节是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讨论,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创设"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了"以物观物"、"中观"等哲学思想,他以一种哲学智慧,实现了对传统诗学中"物我关系"以及"情景关系"的超越,他把是否散发着哲学的灵光,作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水岭,因此,"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必然是充满着哲学智慧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7.
王奎光 《文教资料》2020,(6):35-36,76
悲情论、"造境"与"写境"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论,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重要词论.饶宗颐从自己的词学观出发,对这三个词论进行了分析与批评,并在批评中提出了鲜明而独特的词学见解.饶宗颐的批评及词学见解对当代词论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的“境界说”在中国的词学理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间的差别。在于“我相”的泯灭与否,而“我相”的泯灭不是“我”的肉身或自然属性是否消亡,而是“我”的本质的自然消隐。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角色一直以来都比较尴尬,本文尝试从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论入手,分别针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两种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结合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进行阐述,指出两种境界并不完全对立,而是有无相生,可以互相衍生转化的。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学术界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无我之境”观点理解上分歧的原因,从审美体验的角度论述了“无我之境”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处理。与西方文化的天人分裂不同,中国文化中自然既不是人化的自然,同时人也没有消失。王国维的“有我”与“无我”是对西方诗的概括,并不符合中国诗的实际。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古代文人的自恋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文人在自我与环境的冲突中,采取或反抗,或亲近,或逃避的态度以消弥心理的焦虑,从而相应产生“宏大的自我”“被贬低了的、如影的自我”及“潜藏着的迫害者”,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自恋”。借鉴新弗洛依德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自恋心理产生的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中国古代文人自恋心理的3种状态——自我中心、自我依恋和自我虐待,并揭示了自恋对中国文人和文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在对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美学观的批判和对西方康德“审美无利害”、席勒“游戏说”以及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哲学美学观的借鉴基础上,提出了非功利的美学观。非功利说是王国维整个美学理论的核心,它强调文学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雅”说是王国维融合中西有关理论提炼的一个新的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王国维从审美形式上界定了古雅主要属于艺术形式美,而不存在于自然。古雅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学的实际,创造出来的一种可学可教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美的共性。古雅,作为中国现代文论新话语,是对康德命题“审美判断”和“天才”说的一种修正。  相似文献   

15.
1927年王国维自沉事件,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史上聚讼纷纭的一大疑案.考其少年"忧世"、青年"忧生"和晚年再"忧世"三个阶段的学业转向与价值转型,可见出王国维并非简单的死于"殉清",而是"殉文化"即殉于他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信仰.今天反思王氏之死,可为学人及知识精英寻找足以安魂立命之价值定位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6.
当今学界的王国维研究,多着眼其自沉,抑或是谈论他的学问,而对于王国维在思想史上的地位,鲜有论及。王国维的政治态度,尤其是反俄态度,历来是王国维研究的盲点。1898-1927年间,王国维的若干经历,比如担任《时务报》书记,协助罗振玉在上海创办《教育世界》杂志,入值南书房等等,对于其政治态度,尤其是他对于沙俄以及苏俄的认识,都有所影响。从王国维的反俄态度出发,可以观察晚清以来士大夫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辛亥革命以来知识界对于苏俄的态度,还可以以此考察清末民初清遗老之于"赤化"在中国的进路之态度。同时,王国维自沉昆明湖的背后,也有诸多政治原因,这与王国维本人的政治态度,又有着显著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重要的美学著作,也是清代尤其是近代以来词学研究的代表作.考察和分析<人间词话>的历史成就与缺失,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特别是能够很好地把握词文学艺术的基本风格及精神、词文学发展演变的基本走向等.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精辟形象的语言概括了学者治学从立下大志到不懈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的三个过程。纵观历来中外教育大家成长与发展的历程,青年教师更应该抓住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黄金期,以王国维的"三境界"来勉励和要求自己,在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树立目标,付出艰辛,收获硕果。  相似文献   

19.
夏中义站在人本立场,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为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建立了"忧生诗学"的体系。在本体论层面,他以"忧生诗学"贯穿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在方法论层面,他既吸收了影响研究的合理内核,又将其上升到发生学研究的层面,分析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思想的深层次原因。这种研究理路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把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接受视为被动消极接受的弊端。其实,王国维的思想一直纠结在"忧世"和"忧生"之间,到最后终于向二者告别。仅用"忧生诗学"概括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不能说明其诗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一生中曾有过三次治学途径的转变,都与中国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甲午中日战争使得王国维从旧学转向新学所重视的理科,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从理学转向文学与哲学,辛亥革命使得王国维从文学与哲学转向史学研究。当然,这些转变也有王国维自身性格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