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长白山暗针叶林实际林隙面积大多小于80m2,扩展林隙面积主要集中在50m2-200m2之间(75%左右);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平均林隙面积变小,每公顷林隙数量有增加的趋势。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形成的类型主要是掘根风倒、干基折断和掘根风倒形成的,分别占34%和30.6%。风干扰是长白山暗针叶林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暗针叶林每个林隙内林隙形成目的数量以2株-3株居多,共占林隙总数的61%;并且每个林隙内形成目的数量随海拔高度增加呈现减少趋势。林隙形成主要由云杉、冷杉等树种组成,其中云杉所占比例为62%;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形成分布最多的径级是20cm-40cm,占林隙形成木数的61%,云杉在暗针叶林的林隙形成中起主导作用。长白山暗针叶林各个时期林隙形成的速度不是均等的。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长白山药用植物研究成果的现状,并对该平台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实现共享长白山药用植物研究成果数据库的建设,为长白山药用植物的研究提供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3.
<正>人参是百草之王,也被称为关东三宝之首。吉林抚松县是我国人参的主要产区,这里有着悠久的采参历史,是名副其实的人参之乡。当地的人们把进入长白山山林深处挖野山参称为"放山",久而久之形成"放山习俗",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将其改称为"长白山采参习俗",方便人们理解。长白山采参习俗长白山人参,满语为"奥尔厚达",意为百草之王,民间又将其称为"地精""神草""鬼盖""长寿花""棒槌"等。人参由于生长年份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价值,一年生的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特征及对树种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实际林隙面积小于250m2的林隙数量占被调查林隙的70以上,扩展林隙面积大部分分布在100m2-500m2之间(70%左右),林隙最大面积大部分分布在300m2-900m2之间,林隙模型所模拟的面积应在500m2-900m2之间。40%的阔叶红松林林隙是风干扰形成的。每个林隙的平均林隙形成木的数量是2.65株。最大林隙形成木集中分布在50cm-60cm和60cm-70cm两个径级内,占总数量的50%以上,红松、紫椴、蒙古栎和春榆在最大林隙形成木中占95%以上,其中紫椴(40%)所占比例最大,红松(34.5%)次之。林隙内的树种更新密度比林冠下提高了30%左右。根据树种对林隙的反应可分为4类:鱼鳞云杉、水曲柳、青楷、白扭、红松、臭冷杉、胡桃楸和色木对林隙反应中等;紫椴、裂叶榆和春榆对林隙有强烈反应;白桦、山杨、蒙古栎和落叶松需要强烈林隙干扰才能引起树种更新。  相似文献   

5.
针对长白山次生林区野生鸟类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为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加大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更好地吸引、凝聚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高端学术和技能人才,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吉林省教育厅、人才办、编办、财政厅、人社厅、科技厅、地税局组织实施"长白山学者计划"和"长白山技能名师计划",并研究制定了《吉林省"长白山学者计划"和"长白山技能名师计划"实施办法(暂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吉林省长白山仙人桥温泉城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条件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提出该地区的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长白县沿江地区位于吉林省南部,与朝鲜惠山铜矿隔江相望。根据相关资料认定:惠山铜矿与我国紫金山铜矿成因类型相似,朝鲜惠山—利原多金属成矿带的控矿构造、含矿层位均延入我国长白沿江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他成矿地质条件类似,均显示出沿江地区有赋存类似惠山铜矿矿床的地质前提和可能。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甘肃省泾、汭河川区平凉山药的发展现状和开发前景,提出平凉山药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供山药种植和加工企业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10.
数据及相关依据来源,近年来由于长白山野猪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农民庄稼的损害,笔者自2007年开始从事野生动物损害补偿工作,自2007年至2012年底六年来,共处理野猪损害案件1899起,计损害面积4383.685亩,GPS定位点1899个,通过现地生态因子记录,查阅相关文献汇总而成以下文字。  相似文献   

11.
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是东北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是我国重要的木材资源培育基地,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由于过度采伐利用,温带针阔混交林的结构和功能遭受严重影响,显著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长白山站")以揭示我国温带原始阔叶红松林的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过程为核心,开展长期综合监测和试验研究,发现了老龄林仍然具有持续碳汇能力,揭示了植被数量、大树数量以及树木水分传导率、抗栓塞能力对森林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控制实验,阐明了CO_2浓度增加和氮(N)添加能够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和碳固持能力;发现了种子结实机制和尺度在群落构建中的作用,揭示了环境过滤、扩散限制和随机稀释是阔叶红松林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的主要机制;探索了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地上—地下以及生物多样性-生产力的关系。研究成果为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及其形成与维持机制,促进温带受干扰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以及构建区域生态安全等提供理论支撑。同时,长白山站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开展合作研究;与周边林业局合作,研制和示范了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长白山站是我国温带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基地,也是国内产学研相结合的业务科技支撑平台和生态学、林学人才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12.
以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公园自然资源现状,尤其是作为生态旅游主体的森林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就合理开发公园内自然资源以适应旅游的需要,同时保护公园生态系统已达到梅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然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陈力  尹云鹤  潘韬  吴绍洪  王辉 《资源科学》2012,34(11):2139-2145
利用吉林省长白山北坡三个样点(CBS1、CBS2和CBS3)的红松(Pinuskoraiensis)树轮宽度资料,通过材积经验公式获得1958年-2007年生长量序列。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生长量数据和气温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气温要素与生长量的关系,及生长量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红松生长量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且与季节气温有较好的相关性;生长季平均气温在15~16.5°C时,红松生长量最大;CBS2样点红松生长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最高,气温每升高1°C生长量增加9.18dm3/棵;CBS1样点红松生长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最低,气温每升高1°C生长量增加3.06dm3/棵。  相似文献   

14.
由于长期破坏性干扰,次生林已成为森林资源主体。1998年特大洪灾后,人们认识到天然林的重要性,国家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等保护措施;与此同时,原来以木材采伐为主业的林农则面临失业。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护与恢复现有次生林生态系统、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推动林区经济转型,向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中科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清原站")自建站以来,根植于我国温带次生林生态系统,开展了水、土、气、生等生态要素的长期监测,森林生态学和森林培育学等基础研究,以及次生林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和林下资源高效利用等应用研究;并通过试验示范与技术推广,为东北森林生态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取得的主要进展:(1)突破林分/林窗结构精准量化技术和方法,确定了基于林分垂直分层结构调控原理的次生林恢复和林下参培育技术;(2)明确了自然干扰过程及其生态学意义,提出人工模拟自然干扰(林窗)促进次生林生态系统恢复和林下中草药栽培利用技术方案;(3)揭示了次生林建群树种共存机制,并应用于次生林林窗更新和林下山野菜培育技术;(4)确定了次生林生态系统中落叶松人工林生产力维持的凋落物机制,提出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和林下林蛙养殖存活率提高技术。上述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生态安全建设与温带森林保护、恢复与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也使得清原站成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成果转化基地和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5.
松果采摘对种子库的影响及其对动物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食物链原理和动物与生境密切的关系,探讨了松果采摘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动物的影响,认为松果采摘后一方面松籽没有动物帮助搬运使红松不能正常天然更新,影响了红松林生态系统正常演替而破坏了动物生境;另一方面使得保护区内以松籽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动物因缺少食物而发生数量变化,致使食物链遭受破坏,从而导致红松林中动物分布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亚洲东部常绿阔叶林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昌华 《资源科学》1997,19(2):37-45
夏雨常绿阔叶林是亚洲东部特有和重要的森林资源类型。将亚洲东部的常绿阔叶林划分为4个区:日本区、中部东部区、中国西部区和中国西部硬叶分布区。按区说明了气候特点以及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建群种和生长状况,并对其在北半球生物气候带中的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基于SLEUTH模型的沈阳-抚顺都市区城市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LEUTH模型,在3种规划预案下研究沈阳-抚顺都市区城市规划。结果表明,低生态保护的城市增长预案导致了城市快速扩张和农田、林地等其他景观类型面积迅速减少.严格的生态保护规划预案虽然能很好地保持聚集的城市增长格局,减少对其他景观的侵占,但限制了城市增长速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相矛盾.如果扩散的城市增长格局能得到进一步的控制,适当生态保护的城市增长预案将是沈阳-抚顺都市区未来发展的推荐预案.  相似文献   

18.
潜在蒸散(PET)是计算实际蒸散、评价区域干湿状况和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关键因子。本文基于1998—2017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1个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分别采用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两种方法计算各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蒸散(PET_PMPET_PT),分析近20年潜在蒸散年总量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并量化了基于邻近国家气象站观测数据计算的PET_CMA偏差。两种方法均表明,近20年来7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蒸散呈下降趋势。风速是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和鹤山亚热带人工常绿阔叶林潜在蒸散变化的主导因子,而净辐射主导了其他9个森林的潜在蒸散变化。PET_CMA年总量较PET_PM偏高,主要是由于国家气象站下垫面的气温、风速和净辐射均高于森林定位研究站,而相对湿度偏低。北部和东部森林邻近气象站的风速和净辐射变化趋势偏高,导致PET_CMA变化趋势偏高,而其他森林邻近气象站PET_CMA变化趋势偏低主要源自相对湿度变化趋势偏高和净辐射变化趋势偏低。研究可为认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潜在蒸散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巩固和深化林改成果、维护林农利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本文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探讨林权流转、政策性森林保险、公益林补偿、林业合作组织、木材采伐限额管理、林业税费等林改配套政策对农户造林、抚育和采伐行为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林权流转、林业税费负担和林业合作组织等配套政策对农户林业生产行为有不同程度和方向的显著影响,而林木限额采伐、政策性森林保险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对农户林业生产行为暂无显著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对林农生产行为有显著影响配套政策,本文提出:1尊重农户意愿,规范林权流转;2进一步推进林业合作组织发展;3营造良好的税费环境。对林农生产行为暂无显著影响的配套政策,文章提出:1促进林业收入多元化;2扩大政策性森林保险实施范围;3提高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最后提出应对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增加农户对林改政策的认知,以更好地发挥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