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文学概论》是由杨乃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6月出版的一本比较文学理论教材。这部教材是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比较文学课程基本教材,同时也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至今,比较文学教材建设成绩斐然,为新时期比较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石,与此同时,也不可否认这些教材当中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那么,何谓优秀的比较文学教材?对此,本文试从三个方面予以解析:一、优秀的比较文学教材应当内容丰富,体例完备;二、优秀的比较文学教材应当例证充分,表述畅晓;三、优秀的比较文学教材应当彰显中国特色,努力开拓创新。思考比较文学教材的评价标准,目的是为了以往昔为鉴,为当今的比较文学教材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比较文学教学是比较文学学科的命脉,已成为当今国际国内比较文学界同仁的共识:比较文学学科史的第一页是由比较文学教学写的;绝大多数比较文学学者都是教师;有影响的比较文学著作也多是比较文学教材。因此,本文对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的模式、功能、地位与前景的探讨,实际上就是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生存方式、价值与前途命运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当前比较文学教材编撰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存在着教材编撰中能力本位意识薄弱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和思考能力的提高。为此,应该建立与时代同步的前沿教材,以满足教师、学生和学科的需要;在教材编撰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全面掌握比较文学的概念和规律;需要正确处理好教材编撰中的知识积累、思想方法等几个环节,使能力本位贯穿于比较文学教材的始终。  相似文献   

5.
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教材问题的调查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时期的第一本比较文学教材<比较文学导论>开始,二十余年间,全国各高校已出版三十余种比较文学教材.经调查发现,与繁荣的教材出版表象相对的是教材的接受者们对教材内容的尖锐质疑.由于教材编写者不重视教材接受者的主体性地位,因而在目前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践中,比较文学教材普遍存在着教学目的不明确,教材内容抽象,语言艰涩难懂等问题.文章认为,只有在教材编写中采取务实态度,充分考虑教材接受者的实际认知能力,才能真正做好教材的分层编写工作,最终将教材改革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与世界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一样面临重新建构的问题。针对近年来关于比较文学规范与理论体系的主要争论,探讨了西方学者所提出的比较文学“失范”问题与二次危机论。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应当超越20世纪中期的“菲勒斯一西方中心”的理论模式,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立代表新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是比较文学发展新阶段的主要标志,也将是中国学者对于世界比较文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新理论由学科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与实践论4个部分构成,重点讨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涵,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7.
近三十年我国比较文学教材编写情况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高质量的比较文学教材不仅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且也利于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编写一部高质量的教材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目前,国内现有的比较丈学教材,虽对推动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依然存在层次性不明确.相似处过多、重复率过高、学术性太强等问题.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以此推动我国比较文学教材改革,促进比较文学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8.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 ,近年来相继在全国各大院校中文系开课。与此相应 ,王向远《比较文学学科新论》适时而出。全书以框架结构简明清晰、概念表达简洁明确、语言文字流畅优美格外引人注目 ,是一本不可多得、值得推荐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读本》是国内第一本用于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教材。本文认为,该教材用通俗的文字讲述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用具体的个案解读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用跨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深入浅出的表述,平等对话的情怀,简洁实用的版本,为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开阔视野、提升品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比较文学是外国文学教学的理念基础和重要方法,应当把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嵌入到外国文学教学中,增强对外国文学史在教材、教学中的重视和建设,在外国文学比较和研究中注重文化的特性,在教学思路上将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外国文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岳峰 《教育探索》2008,(8):22-23
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对高师比较文学教学改革提出了新挑战。高师比较文学教学改革与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对接,要求高师比较文学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等方面要进行系统性改革。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比较文学概论”课是高校比较文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高校本科生比较文学的入门课,因此基础性、理论性和文学性是它的基本特性,同时也是我们教学和研究必须顾及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宏观比较文学"指的是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小单位、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的比较研究,是各民族文学特性、各区域文学的形成及其特性、东西方文学之间的差异性与相通性的研究,是一门描述和揭示各民族文学、世界文学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应以"宏观比较文学"对本科生的"比较文学概论"课程加以改革,将以学科原理及研究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微观比较文学",置换为以世界文学宏观比较论为主要内容的"宏观比较文学",把"微观比较文学"划归为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把"宏观比较文学"确定为本科生的教学内容,以此来解决本科生比较文学教学内容的繁琐化、比较文学与西方文论等其他课程的重叠交叉化、研究生与本科生课程的无层次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分裂化、东方文学缺失造成东西方文学的失衡化等困扰已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乐铄 《语文知识》2009,(3):26-29
最近20年中国大陆教科书中新出现的五六种比较文学类型如“阐发研究”、“接受研究”、“历史类型学研究”、“跨学科文学研究”等,有些其实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或比较文学的某种别称,有些则由于其无论研究对象还是方法体系皆不出影响研究或平行研究范畴,实际是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这比较文学两大基本类型的子类型或亚类型。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与子类型都是在研究实践中产生的,子类型是基本类型研究路径、程序的延伸、细化与拓展。随比较文学研究实践的发展,在无论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中,都可能诞生新的子类型。  相似文献   

16.
当今围绕比较文学的“危机”有种种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危机乃是源于当初“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命名本身就是名不副实的,它导致了后来种种混乱的产生,使比较文学越来越走向无边与无根。走出危机,首先需要正名,重新回到法国学派。而有的学者则反过来提出了“泛比较文学论”的概念,主张进一步扩大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今关于比较文学学科边界的争论,根源不在于所研究的那些东西是否有意义,而是学科之间画地为牢、占山为王的结果。其实,“未完成”反而意味着变化与新生的可能,围绕比较文学学科现状与未来的种种“焦虑”也就大可不必了。  相似文献   

17.
从《新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读本》一书中,看到了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中新的走向,以及面临的难题和困窘。并从——以"弱关系"为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正名、"比较的时间""比较的空间":给比较一个坚实的理由,两个方面来试图理解书中为比较文学学科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8.
对于比较文学的特性 ,学界有种种诠释、描述与界定 :既有“边缘性、跨界性、包容性”之说 ,也有“开放性、前卫性、综合性、跨越性”之说 ,还有“开放性、综合性、族际性、语际性、科际性、比较性”之说 ,不一而足。从方法论的角度讲 ,比较文学特征的归纳 ,我们考虑有两条原则是应当遵循的 :一是应当真正做到特别 ,具有个性化 ,不能人有我有 ,即使不能回避我有人有 ,也应当是对于其他学科无足轻重 ,却得到比较文学的突出、强调并赋予新的内涵的东西。二是应当体现比较文学学科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性 ,与其研究对象、方法、理念、精神、哲学等…  相似文献   

19.
在师专的外国文学课程中贯穿比较文学方法论的教学 ,是专业发展的客观趋势 ,也是一种内在需求。师专的比较文学教学应该在教学内容、途径、方法上进行探索 ,寻求适合自己的路子。  相似文献   

20.
可比性是比较文学的根本属性,它既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理依据,也是检验标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包括:跨越性、交叉性和文学性(最终体现为比较诗学)三个方面。跨越性和交叉性从形式上限制了研究的范围,而文学性从内容上规范着研究的目的。可比性把比较文学研究的形式和内容辩证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