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范进中举》一文除范进、胡屠戶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外,还有作者深意塑造的小人物形象,这群小人物指的是范进的众邻居。其中包括“拿鸡蛋的”、“拿白酒来的”,“背斗米来的”,“捉两只鸡来的”,替范进寻鞋并替他穿上的等等。作者比较细致地刻画了他们的各具姿态的形象,并从语言、行动与神态等方面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作者对此独具匠心的构思。  相似文献   

2.
小议胡屠户     
谈到《儒林外史》,许多人会联想到“范进中举”这个情节。通常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范进中举后如何发了疯,我以为最令人咀嚼的不是范进本人,而是他的丈人——胡屠户。胡屠户本人是个杀猪的,没文化,属于社会底层。但他完全通晓阿谀奉承之能事。作品描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先前范进中了秀才,胡屠户拿了“—副大肠和一瓶酒”,与其说是来贺喜,不如说是来训斥。他把范进称为“现世宝”(丢丑的家伙),说范进“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称范进是“烂忠厚没用的人”。还自以为是地“教导”范进:“看…  相似文献   

3.
《范进中举》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通过范进这个“现世宝”“穷鬼”一夜之间发迹而成为“老爷”的描写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揭露当时社会的丑态。范进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塑造得相当成功的文学形象。在这篇作品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范进的笑。作者对范进的笑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栩栩如生,让人叫绝。  相似文献   

4.
有同志说过:要教会“写”先要教会“想”。这是很有道理的。学生作文打不开思路,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会“想”,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于是我就有意引导学生去联想,去想象。遐想联翩思路广开嘛。一、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联想,想象。1.引导学生比较同类型的人物形象。讲《范进中举》时,我问:孔乙己和范进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异同?这两个人物形象能够说明一个什么共同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看过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的同学,恐怕都知道吴敬梓笔下的胡屠夫吧!在范进中举前,他说范进“尖嘴猴腮”,不像张府那些老爷,“一个个方面大耳”,说范进赶考是“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夫却说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府上那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胡屠夫前面对范进  相似文献   

6.
现行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一文,节选自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认为是反映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笔者认为有待商榷。这篇文章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国人的世态和人情。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是真实的中国世态人情的写照。  相似文献   

7.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人们立刻想到孔乙己。“噫!好!我中了!”人们立刻想到范进。孔乙己和范进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不朽的艺术典型。其中两篇小说都涉及到科举制度。那么,热衷科举的孔乙己、范进,怎样才能沿着科举的阶梯一级一级地爬上去呢?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对《孔乙己》、《范进中举》这类写读书人悲剧的小说有着特别的关注,我总想以他们为镜,更好地看到自己并反省自身。那么,我在范进的身上看到了哪些呢?我首先想到的是,何以范进要从20岁起屡试不第直至垂老仍要再试呢?读书人对名的追求是一个原因,但在这一原因的背后,起更大支配作用的还是利的诱惑,虽然这一点也许许多人不愿意坦然承认。不是么?你看范进中举之前,家里穷得“已是饿了两三天”,母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及至中举后,又是“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的银子,又是“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的房子,就都送…  相似文献   

9.
胡屠户作为一个奚落训斥的近亲,他不帮助范进,他也不会选择离开。就像范进的影子,随时都会在其左右。范进的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范进进了学。他即时来贺。就连范进是如何进的学,他都一清二楚.说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到范进真中了举,还必须要他的一巴掌,耳光响亮,范进才如梦初醒.神智回复。这是多么大的讽刺!范进做了“老爷”,胡屠户摇身一变。由奚落训斥者转变为吹捧献媚者、  相似文献   

10.
在小说《范进中举》中,先后共有四次骂人的描写,作者运用极富个性化的村言俚语,将胡屠户这一肮脏、卑鄙的灵魂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小说的讽刺艺术大为增色,读来令人捧腹。一“骂”辱人格。在小说开端部分的后半,范进因向丈人借盘缠而被“一口啐在脸上”,什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撒泡尿自己照照”和“老不死”等污言秽语铺天盖地而来,不仅将范进的前程、才学、品貌诋毁、丑化得一无是处,就连其老母也一锅烫。很显然,这顿臭骂是对范进人格的极大侮辱。同时活画了胡屠户凶横、粗鄙的性格特点及其嫌贫爱富的市侩嘴脸。二“骂”…  相似文献   

11.
一“、变化”中探究1.人物形象的变化。例如《范进中举》中人物形象的变化探究可围绕范进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身份的变化……地位的变化……家境的变化……对胡屠户态度的变化……学生通过对比进行深刻思考,分析人物形象有哪些变化,探究他们如此大变、巨变的根本原因。2.人物态度的变化。同样是《范进中举》,有关人物态度的变化可让学生从以下多方面进行突破:胡屠户对范进称呼的变化……胡屠户对范进长相评价的变化……胡屠户对范进才学认识的变化……胡屠户对范进的礼物评价的变化……胡屠户面对范进举动的变化……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后“…  相似文献   

12.
小引:这里所说的“尾声”,不同于以往我们所说的课堂小结,也有异于大家熟知的课后练习。它是指一种独立的、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一个由课堂教学自然衍化出来的环节。请先看一个教例。在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上,《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是两篇紧紧相随的传统篇目。我为这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了这样的“尾声”。课题:我更喜欢(孔乙己》(或《范进中举》)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是历来中学语文课本必选的篇目。原因是它既塑造了一个典型生动的人物范进,而且能让大家从中看到一个残酷的事实——科举制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这制度怎么害人。说“范进中举”,不能不说,下背景情况。吴敬梓生活的年代,清政府已成为中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皇朝的统治,钳制思想,他们就对知识分子采取笼络手段。  相似文献   

14.
同学们大概都认为语文课是死板的,就是背背注释、课后练习题,听听课文得了,甚至有的同学说,上语文课容易使我们进入睡眠状态……但是,如果你听了我们班上语文课的故事之后,一定会对语文树立一个新的概念。有一次,我们学习《范进中举》这篇课文,语文老师告诉我们,把这篇课文当作话剧来演。同学们听后高兴得欢呼雀跃,之后老师安排了一个角色。小江从家拿来一根肠和一桶水作屠户给范进中秀才庆祝用,小坤画一只鸡以作范进卖鸡用……接下来是分工,老师说:“谁愿意演范进?”“我,我……我也想演……”同学们都在争主角,最后,丁小龙演范进,他是我们…  相似文献   

15.
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同样软弱无力,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着”。——但这只是对两个人物必要的浅层次的理解,他们的性格内涵究竟有何差异,两在写法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五册《范进中举》中两处有“亲切”一词:①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②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课本编者可能认为“亲切”易懂,故未加注释。但用“亲切”的现代常用义去训释这两处“亲切”,却不得其解。这里“亲切”究竟作何解释?  相似文献   

17.
胡屠户是《范进中举》中刻画极为生动的人物之一,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几乎家喻户晓。但细读课文,我却发现了胡屠户的另一面——他对女儿、女婿的特别的爱。其独特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范进中举前,胡屠户时常以教训和臭骂的独特方式来表现对女儿、女婿的特别的爱。胡屠户毕竟是屠夫,他根本没有所谓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他和中国大多数老百姓一样,有自己的生活逻辑,那就是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当范进要向丈人借盘缠去参加考试时,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淋头,让他“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多角度来分析范进这一典型形象,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情况对比,揭示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细细玩味《范进中举》中的对话,真让人回肠荡气,拍案叫绝。哪怕是几句看似极为平常的“寒喧”话,也无不蕴含着弦外之音,透出说话者的机巧和奸诈,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张乡绅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遭:“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张乡绅的第一句话含有两点信息:一是拉扯关系。  相似文献   

20.
教完《范进中举》这一课后,让学生联系自己所感知的生活实际,去写写文中的人物,结果,许多同学都很有感触,写出不少好文章。如《我说“范进”》———“我真的很不会读书,每次考试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有时我觉得自己好像‘范进’,屡试不中,如果哪一天我突然考了个80分,我想我也会高兴得发疯的……其实我觉得‘范进’也该表扬,考了几十年还有勇气去考,那信念,那意志——换了我,老考这么差,我早就不读了。”也许,这位后进生还需要我们的积极引导,但这篇文章,却是他心声的流露。又如《现代“张乡绅”》———“有时睁大眼睛看看我们的世界,那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