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周柏玉 《精武》2012,(15):88-88,90
体育生活方式是体育专业学生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外部环境因素有社全因素、教育因素;学生的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为兴趣、动机、体育价值观、经济等。  相似文献   

2.
黄利霞  赵超 《体育世界》2011,(1):111-112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及《纲要》的思想指导之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渐向休闲娱乐化发展,这对培养当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阐述了体育生活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及影响他们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因素,并着重探讨了高校教育课程休闲娱乐化对当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运用因素分解法与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大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进行了理论构建,并通过统计与数学方法建立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了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效度,利用该评价体系能够较为准确的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健康程度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4.
刘罗曼  孟莉 《体育科技》2013,(5):132-134
基于体育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分析,构建了在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评价理论指标体系,在文献整理、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行为主体、体育行为特征、体育行为效益在概念模型与量化分析中均具备明显意义,借此几个要素,制定《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调查表》经检验,该量表具有可靠地信、效度,可以对在校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评价提供较为可靠地评定工具.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韩勤英 《体育学刊》2003,10(3):79-80
对河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大学生业余时间80.52%选择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活动项目主要以球类运动为主;体育消费占平时消费的5%;影响大学生体育活动和体育兴趣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影响大学生间断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和“学习任务过重”。大学生体育活动方式的发展趋势,随总大学生体育的生活化,使体育活动的终身化成为可能;大学生健康观念和体育意识的退步提高,使体育活动的内容不断趋于多样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使体育活动更趋于科学化;高校体育管理的不断加强,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和组织将逐步起子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运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济宁学院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体育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其体育生活方式的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高职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对其体育生活方式及心理健康进行调查,以了解高职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其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些因子在性别、年级、来源地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在总体上高度相关。建议学院从学生的体育生活实际出发,促进学生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以增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调查,对我国部分省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及其成因做了较深入的探讨。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学生无论在体育需要和体育价值观等精神生活层面,还是在体育行为方式与手段、体育时空、体育消费、体育绩效等实践层面都产生了一些适应性的变化,其发生机制主要受社会生活环境、体育教育与宣传等10大因素影响。根据演化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促进我国高校全方位改革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宏观管理与指导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体质与体育生活方式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华卫 《体育学刊》2007,14(8):88-91
为探讨大学生体质状况、体育生活方式以及两者相互关系,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体育生活方式存在较为明显的年级差异,一、二、三年级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学生逐年增多,至四年级时下降至最低,与大学生整体优良率的变化趋势一致。调查发现,36.4%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特征,而63.6%的学生不具有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特征。分别对这两部分大学生的体质进行测试、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具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特征的大学生体质状况明显好于另一部分大学生。可见,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可以提高身体机能素质,促进柔韧、速度和耐力素质的发展,最终促进大学生体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阐述了体育生活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概念极其涵义,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与逻辑分析法等,以湖北科技学院的学生为例,对体育生活化背景下大学生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得出:大学生由于健身意识淡薄,体育能力较差,学习压力过大等等原因,促使他们更多的业余时间用于应对学习考试和网络游戏,用于体育健身的时间很少.文章试图通过这些调查与分析找出引导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形成一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体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