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确全面地把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对于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目前理论一般把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概括为“改革动力论”,这有失全面,也不符合邓小平理论的总体要求,事实上,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概念,既包括经济、政治、化的发展和进步,也包括人的发和进步,当然最主要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所谓社会主义发展力、实质上以什么力量来推动现实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问题,邓小平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观与当代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潮流紧密地结合起来,深刻地阐明了“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的道理。因此,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是一种“合力论”即: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讲政治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直接动力、第一生产力和精神动力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动力系统,具有整体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三融合成一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邓小平根据当代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肯定这一观点,并作了发展。1988年9月12日,他在一次听取汇报的会上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春,在南巡讲话中再次强调:“我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战略思想,它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着力点,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它也为我们进一步搞好中小学科学技术教育提供了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和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运动原理,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突出强调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和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根本任务。在发展生产力上,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目标与愿望相同,并且都把其作为“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都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解放生产力上,毛泽东侧重于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调整,侧重于从革命的角度谈“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则提出“要把解放生产力讲全”,“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观点,从而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生产力思想”。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是在总结毛泽东晚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和对国情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坚持了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分开,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进行深入具体地研究,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即改革;强调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进行全面改革,通过改革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转化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深化了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以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找准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科学地解答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找到了发展生产力最具时代意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这一论断何时讲的?邓小平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在何时、何地讲的?又是怎样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最早、最完整地提出,是在1988年9月511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的谈话中。邓小平说:“世界在...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对于教育事业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从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规定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他在教育改革、开放和发展问题上提出的“三个面向”思考,他在教育主体和对象方面的尊重教师、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都始终围绕着在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这个政治大局,因而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一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对于学校,邓小平十分明确地说:“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在邓小平看来,政治任务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国现时的社会,从质上讲,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从量上说,它…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就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年,他对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的社会主义发展“创新动力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发展,是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的深层次展开,是进一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之一。马克思曾对对社会生产力进行过考察,指出:“生产力也包括科学”.这一论断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来,邓小平同志不断探索加快发展我国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和内在动力问题。1978年3月,在全国科技大会开幕式上他指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年他在同外宾谈话时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  相似文献   

11.
粟应人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29-132
现代新词语源于现代文化变迁,同时又像一面镜子,反映文化变迁,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其产生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外文化的交流厦某些文化的流行等有密切的关系。新词语不仅反映流行文化的客观存在及文化走向,而且丰富了汉语词汇量和语法结构的变化,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不可否认,部分新词语尚待规范,一些新词语也会时现代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科技革命向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动力观提出了挑战。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这并不是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否定,它和西方的科技决定论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技术并非现代社会进步的唯一决定力量。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的观点是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初的十年,也正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行将灭亡前的十年。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之际,为挽救其统治,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这场由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变革,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变革促进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向近代科学技术转变历程的完成,掀起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引进与应用的高潮,使近代学术研究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多媒体远程教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构成的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是教学媒体的重大进步,也是教学技术的重要改革,它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它的研究,建立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反过来,其研究和发展也必将推动教育理论的完善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对拓展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等,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尔库塞将当代科学技术当作一种新的控制形式,当作造成发达工业社会及其思想文化单向度的根源,当作工具理性和实证主义思想基础加以批判,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以剖析科学技术的消极社会功能为着眼点的科技一社会伦理观。马尔库塞认为,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已扩展至控制与调节系统,并创造出一些生活和权利形式,而且还导致“新阶级结构”的生成。同时这种技术理性形成了单向度的思维方式,而且还渗透到社会的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发达工业社会对人实行全面奴役和统治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课程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本文在回顾加拿大科学教育发展的基础上 ,对该国科学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与重点、科技教育评价体系的发展与改革做了全面的综述 ,并就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新整合的科学课教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科技价值的迷失必然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误。科技价值的迷失包括环境价值的迷失、价值利益的迷失以及科技应用价值的迷失。环境价值的迷失导致社会生存环境的恶化;价值利益的迷失导致畸形的社会发展观;科技应用价值的迷失导致社会发展中的人忧患。重视环境价值,确立综合、全面的社会发展观,正确处理科学与人的关系,是我们面对科技价值迷失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8.
现代地图学的理论、技术和应用较传统地图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对“地图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非常必要。从地学类学生的应用实际为侧重,针对地学类学生的专业特点,探讨了“地图学”课程教学中应当注重与加强的教学环节。结合课程特点和近年来地图学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通过对教学内容改革,把传统内容融人到现代内容之中。  相似文献   

19.
仇小强  唐忠  冷静 《高教论坛》2004,(4):3-5,14
本文从广西医科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信息网建设的指导方针、校园网络软硬件系统建设、各级网络维护队伍的培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我校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网络游戏作为现代科技文化的一种载体,是科技创新的产物,具有仿真性、多样性、交互性等特点,它既为高校德育孕育着有待开发的教育潜质,也对高校德育的传统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放弃对网络游戏的社会偏见,择其善者而用之,拓展高校德育的新思路、新渠道和新手段,是高校德育改革和创新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