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天人合一”思想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启示有:重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观念;树立生态伦理学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是对工业文明的回应与解构,同时它以一种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观察世界,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推崇生态主义价值观,倡导“绿色”经济发展观,为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王船山对传统的天人关系学说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形成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天人现。其一,提出“理通而功用自殊”的思想,把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其二,提出“人以天之理为理”和“延天以佑人”的思想,揭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互间的辩证关系、其三,提出“人者,天地之心”的思想,一定程度上蕴育了某些关于近现代及人类未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生态整体主义标志着环境哲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范式。这种新范式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真正平等、公正的关系,人自身为实现人、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我们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考察和探究之后,产生一个问题:生态整体主义是否可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生态整体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整体主义世界观,这对于可持续发展观是可以借鉴的,但是绝对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思想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启示有重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观念;树立生态伦理学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自然保护主义”和“人类中心论”分别以消极地保护自然和人类整体之长远利益作为终极目标。而“天人合一论”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依的内在的辨证统一的关系。今天,我们应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统儒学“天人合一”说的真谛乃是道德本体论 ,而非“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把儒学的“天人合一”顾名思义地翻译成白话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以此来阐发其环境伦理学价值 ,不仅是解义上的根本错误 ,而且也少有建设性。儒学“天人合一”说的环境伦理学价值在于 ,它提示一种新的文化和哲学视角  相似文献   

8.
人们普遍认为 ,可持续发展观源于 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所显示的对环境问题的觉醒 ,系统形成于 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事实上 ,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朴素、朦胧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人类几千年文明史 ,都是以破坏自然来换取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尽管传统的农耕文明对自然的破坏是渐进式的 ,但一些圣贤先哲却已敏锐地感觉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提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在悠久的中华文化史上 ,无论是《老子》从宏观上所说的“道法自然” ,还是《孟子》从微观上所说的“数罟古不入污地…  相似文献   

9.
道教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一种古老的宗教文化,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整体现,“知常”、“知和”的生态平衡观,“知足”、“知止”的持续发展观,对于增强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 ,从哲学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哲学四个层面的问题。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不是“天人合一”。主张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过程中 ,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合理地调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从而确立人在自然界中的合理地位。  相似文献   

11.
老子、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之一。其中所蕴涵的科学的人文修养及和谐统一的价值观,有利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2.
所谓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体现一种新德育观。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如何渗透“生态德育”呢?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教育管理人性观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管理中人性观的问题,是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求生存求发展是人的本性。这是一种重“智性”而强调“智慧人格”的人性观,这种人性观要求教育管理要重视“智慧”在人生存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使人获得自由发展。为此,在观念上要树立教育管理就是为人的自由发展服务的观念;在制度上要建立有利于人自由发展的规范并保障这些规范的有效实施;在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上,要做到人自身的自由发展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避免发生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是对工业文明局限性的一种反思,它要求人与自然协调相处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面前丧失自我。“人类中心论”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选择是恒定的,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不存在要不要“人类中心论”的问题,只存在如何理解“人类中心论”的问题。从哲学层面上思考,建设新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保证,树立人类整体利益观  相似文献   

15.
传统儒学“天人合一”说的真谤乃是道德本体论,而非“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把儒学的“天人合一”顾名思义地释译成白话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此来阐发其环境伦理学价值,不仅是解义上的根本错误,而且也少有建设性,儒学“天人合一”说的环境伦理学价值在于,它提示一种新的文化和哲学视角。  相似文献   

16.
对立面的统一,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列宁把它规定为划分两种发展观的根本标志。毛泽东同立在“矛盾论”中也强调说:“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我们试就西方哲学史来对这个规律的发展作初步的探讨。西方最早的哲学派别是古希腊的伊奥尼亚学派,它已经具有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这个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阿那克西曼德曾经以非常朴素的形式提出了,在统一的物质基础内部存在着对立面的问题。阿那克西晏德认为,自然界统一的物质本原是“不固定者”,从“不固定者”本身分出冷和热,干和湿的对立面,由于它们的凝聚和分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观,它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统一起来,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邓海英 《文教资料》2006,1(1):26-27
本文试从马克思美学的和谐思想的理论渊源出发,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中的和谐观,即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中,达到自然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而社会和谐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比较,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物质层面上的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文化层面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问题。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而且是一种新的文明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物质、制度、精神各个层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基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维视角,从道生万物、自然无为和清静无为三方面内容入手,透视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的哲学内涵。人与自然是同根同源、和谐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坚持因顺自然、积极事功的思想和少私寡欲、功约事省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