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期待视野理论认为,读者总带着一种期待心理来解读文本。只有当文本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且能开拓读者认知接受视域,才能将蕴藏在文本中的作者的“初始视野”和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读者的“现今视野”交融在一起,达到“视野融合”,使得读者从文本中领悟出作者、编者的真正意图来。因此,从“阅读期待视野理论”的视角分析阅读期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与功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期待视野为基础,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一个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王慧 《现代语文》2008,(10):47-48
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中,姚斯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概念“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期待视野”来源于伽达默尔阐释学的“理解视野”,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受主客观条件影响的情境。并以此作为其理论的支撑点,论述了读者“期待视野”与文本的“距离”关系,以及“期待视野”与文本撞击时的几种形态(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  相似文献   

4.
汪燕华 《培训与研究》2006,23(11):121-123
译者对原文的“空白点”的处理只能表现在本文的理解和接受层面,以及审美体验层面,并不表现在译文语言表达和最终实现层面。译者应将对原文本“空白点”留给译文文本的读者去解读,从而实现他们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5.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鹇释,决定了译文的实际效果。读者的“期待视野”被文本融合的程度越高,评价就越高;否则,就不会获得读者的认可。在商务文本翻译的活动中只有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审芙情趣等诸多因素,译者才能实现译文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6.
一、“阅读期待”名称及内涵 阅读期待概念源于“前结构”、“期待视野”概念。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前结构”就是读者在解释文本之前就具备了的先有、先见、先把握。读者对文本的“具体化”是以“前结构”为基础的,“前结构”使“具体化”带有主观成分、再创造成分。德国接受理论家先驱汉斯&;#183;罗伯特&;#183;姚斯将“前结构”概念用于解释审美,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它指在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接受主体基于自己的审美理想、阅读经验和接受动机投射在大脑上形成的关于未来作品的“既成图式”。这种阅读文本的既成的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7.
<正>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面对同一篇文本,不同的读者基于不同的经验会产生富有个性化的不同解读。文本解读应当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但与此同时,文本解读也要警惕出现随意化、乱象化的危险。“多元有界”应当是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理性追求。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期待视野,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多元的指引,帮助学生通过文本解读建立一个稳定性、开放性的文本理解世界。  相似文献   

8.
接受理论首次提出并肯定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文本的意义依赖于读者和作者的共同创造;提出文本具有“空白”和“未定性”的特点,召唤读者开放式的解读;强调“期待视野”,读者根据自己的前理解来实现文本意义的确定和具体化。这些理论对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通过强化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构建一个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的课堂环境,以此来实现人文主义的教学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方略。  相似文献   

9.
王其华 《湖南教育》2006,(12):12-14
所谓“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阅读经验、生活经历、认识水平、阅读兴趣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这些因素化合成一种机制,一种期待,一种希冀,一种欲望,一种对文本内涵的探究方向与判断尺度,也是一种语感的图示。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和“期待视野”相对应,文本里蕴含着很多等待开掘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往往以“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多层面、  相似文献   

10.
解读文本的最佳效应建构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双向契合的深度与广度之中,即视界融合之中。文本解读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它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或者说是读者的观点与文本的观点进行碰撞、融合的过程。有效的文本解读在本质上是一个求善的过程,读者通过文本解读,发掘隐含于文本深处的伦理意义上的人性美和人文精神,使自身的知识、修养、境界得到丰富和提高,达到人格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1.
曹禺在《雷雨》中建构了具有双重功能的叙事文本;以“结局期待”为标志的、迎合读者浅层情感需要的阅读文本,和以打击这个期待为标志的,迎合读者深层情感需要的反思文本。本文试解读这两种文本功能,发现曹禺独特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关注读者及读者视野,主张艺术创造的终极目的在于召唤读者的期待,实现读者期待的不断重构。美国文坛新秀丹.布朗运用接受美学的思想创作了小说《达.芬奇密码》。丹.布朗运用密码式信息,使小说情节交织,悬念迭起,推动读者不断产生期待,扩展期待视野。文章作者以《达.芬奇密码》为文本,对丹.布朗小说创作的手法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互文性语言转换活动,既与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所涉及到的语言、文化、社会等密切关联,也与原语文本作者和译者密切关联,这种关联就是互文性;因此,翻译可视为原语文本的意义潜势与译者前理解或期待视野相互作用的产物。原语文本向译者提供有待具体化的意义潜势,引导并制约着读者对文本的解读。读者带着一定前理解或期待视野与文本对话,理解并阐释文本,最终实现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是指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这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常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是读者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即阅读前已经存在的意向。这种意向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也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而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读者因为生活的和文学的期待视野不同,必然…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一旦和读者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读者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和形象。由于任何文本都存在不确定性和空白,读者便能在自己的期待视野之内去填补空白,从而积极主动地生成文本的意义。因此,读者成了构建文本意义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读者“期待视野”这一前理解结构的存在,读者的理解极有可能和作者的意图、作品的意蕴及价值发生冲突,于是,读者对作品的误读也就在所难免。后现代思潮下有人提出“一切阅读都是误读”的口号。尽管这一观点值得我们商榷,但必须指出的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相似文献   

16.
试谈接受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沃尔夫冈.伊塞尔和汉斯、赫伯特的接受理论中,读者是文本接受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和主体,读者的先在理解和期待视野直接影响着其对文本的理解和接受。在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作为接受英语知识的主体——大学生,他们思想活泼,心理活动活跃,自我表现欲强,因此,把接受理论,尤其是接受理论中的“空白”“期待视野”等内容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提升大学生能动作用,激发大学生创造力,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文本解读研究领域,曹明海先生最早创立文学解读学,深刻阐发文本解读观的变革,构建了“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文本解读理论,主要观点包括文本解读建构观、文本构成体制的诠释观、文本视野融合的对话观、文本有机统一的整体观等。曹明海先生将文本解读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研究,阐发文本解读的“教学建构”“体制诠释”“视野融合”的解读对话等教学思想,拓开了文本教学解读研究的新境域,引领了文本教学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即是“视野融合”,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相融合,才能谈得到接受和理解。而这里所说的期待视野也就是指读者为阅读活动所做的一种基本准备,它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同时也包括人们的直觉能力和接受水平等等。  相似文献   

19.
所谓“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阅读经验、生活经历、认识水平、阅读兴趣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这些因素化合成一种机制,一种期待,一种希冀,一种欲望,一种对文本内涵的探究方向与判断尺度,也是一种语感的图示。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和“期待视野”相对应,文本里蕴含着很多等待开掘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往往以“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空框结构热情地召唤着学生创造性的感知活动,召唤着学生对文本空白的补充和延伸。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其不同的期待视野影响着各自对文本的感知方式和结果,阅读理解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课文的意义应该是从课文的召唤结构与学生的期待视野的相互融合中生成的。而“补白”则是促进“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走向同化和融合的粘合剂与催化剂,它使阅读更灵性、意义更丰富、感悟更深刻、课堂更精彩。一、促进理解“课文的‘召唤结构’要求学生在语文感知过程中,不仅要调动原有的语感图式或经验世界,还要展开想像的翅膀,调动、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想像、去补充、去创造,以产生课文的意义。”(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阅读理解是...  相似文献   

20.
李文辉 《现代语文》2008,(12):117-117
在作文教学生生互评互改成为潮流的今天,同龄读者的期待视野,对学生作文“写什么”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所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西方学者姚斯认为,读者常常用他读过的作品做标准来进行接受,这就是“期待视野”。我国学者童庆炳则认为,“期待视野”还应包括“读者受教育的水平、生活经验、审美能力、艺术趣味等”,以及“读者所处时代、民族、阶级、阶层对读者欣赏倾向和趣味的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要求文章的内容不超过读者自身的接受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