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循循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相似文献   

2.
不相信     
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循循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相似文献   

3.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谆谆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  相似文献   

4.
(不)相信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谆谆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一半是编造的。前朝史  相似文献   

5.
(不)相信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谆谆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一半是编造的.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积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  相似文献   

6.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  相似文献   

7.
屈原爱国论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个伟大爱国诗人,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前期大家基本上都同意这一看法。但数年前有些同志提出:“不能象以往那样用爱国去讲屈原。”归纳起来,其理由有三:一曰:屈原爱的不是整个中国,他爱的楚国只是相当于现代中国的一个省,因此只能说他爱乡土,不能说他爱国。二曰: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国”的观念,例如商鞅本是卫国人,后来事魏,又  相似文献   

8.
“爱国”不仅是民众道德心理的主要尺度,也是党、政府和教育部门一再推崇的公民道德建设的标杆。但“爱国“不能成为道德评价的直接指标。因为“国”的丰富内涵、“爱国“作为行为道德规范的复杂性,都说明了学生“爱国”与否并不一定值得进行道德问责。即便问责,学生可能已经用具体的情境性的行为表达了抽象的“爱国“需要。人的心理有一种机制,会使人隐藏自身所拥有的但却反映自身所需要的,“爱国”的实事就在这种心理机制的作用下被隐藏了。只有考虑到这些因素,“爱国”等道德教育和评价才是更富有信心与魅力的道德行动。  相似文献   

9.
<正>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以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以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我们总是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挣扎。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0.
<正>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以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以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我们总是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挣扎。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1.
说起来很难让人相信,出了国的人反而更加知道爱国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 ,人们很难把“君”与“国”严格区分开来 ,因此 ,古代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者们 ,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 ,往往把“忠君”当作“爱国” ,把“勤王”当作“救国” ,岳飞在宋金战争时期的“忠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爱国” ,他献身赵宋政权就是为了“救国”。岳飞“忠君”思想的形成 ,与他童年时代就打上“三纲五常”烙印和赵构对他的提拔重用密切相关 ,岳飞的“爱国”思想是对他心目中的祖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而且是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始终没有改变 ;岳飞是既“忠君”又“爱国” ,并非那种只知有君、不知有国…  相似文献   

13.
李肇星是郎朗的粉丝。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坦陈自己是青年钢琴家郎朗的粉丝。这位“诗人外交官”非常喜欢郎朗。他说,有一次他在德国看郎朗演出,昕出郎朗将国歌的音乐语汇即兴融入《黄河大合唱》里。“我听得非常激动,他很爱国!”李肇星得知美国国务卿赖斯也喜欢郎朗,一次他们在华盛顿聆听郎朗演出,李肇星就鼓动赖斯上台给郎朗献花并拥抱了他。李肇星后来说:“我只求过赖斯两件事,这是一件,另一件是要求美国不要袒护台湾。”  相似文献   

14.
近来“孰不知”一语屡屡见诸书刊。请看①在他是做着一件庄严的工作,孰不知他正在自掘陷阱。(雷达《我喜欢徐光耀》,《文论报》2000年3月15日) ②民国时代,爱国学生们曾一度以为吴佩孚是拥护民主的“英雄”将军,孰不知后来这位“英雄”镇压起罢工来毫不手软,大开杀戒,原来也是个屠夫!(万军《看错“英雄”》,《杂文报》2000年  相似文献   

15.
近日碰到了一件小事:本人在百度网站上搜索到了一篇自己的文章,其中有些文字已被“润色”,自然,作者也非本人了,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其实,我在那篇文章中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他完全可以争鸣一番,没有必要“拿来主义”,稍作裁剪,就算是自己的东西了。后来与同事聊起这事,他对我说这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因为他已有过多次同样的遭遇。  相似文献   

16.
杨福家小时候很调皮,初中时甚至被学校退学。他很庆幸自己高中进入上海格致中学读书。杨福家说,格致中学给了他人生两件最宝贵的东西:一是成为有梦想、有追求的人;二是培养了学习和后来做学问的兴趣。1997年,杨福家个人出资在母校格致中学设立了一项奖学金,许多人提议命名为“杨福家物理奖”,他没有同意,最终命名为“爱国奖”。  相似文献   

17.
礼轻情义轻     
如果我问“传统的观点、观念到了今天是否一定都对”,相信大家都会说:“不一定”。  相似文献   

18.
无根的玫瑰     
要让爱国主义这枝玫瑰永葆生命,就要把这种爱深植“我”心,由爱“我”扩展到“爱国”,把“国”“我化”,把“国”具体化。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说过:“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注重传递爱国知识,激发爱国情感,还必须重视引导学生的爱国行为。所谓“爱国行为”,借用“道德行为”的界定方法,可以认为:爱国行为实质是一个人在爱国知识和爱国情感的支配下,所采取的有益于祖国(包括他人、集体、社会)的各种行动。换而言之,只要是对国  相似文献   

20.
情是一杆秤,称出义利轻重;情是一滴露,润出天街绿意;情是一瓣花,香出豆蔻年华。 没有血浓于水的爱国情,中华史上怎会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美丽传说?因为爱国,西施才甘愿去异国他乡,于是后来有了“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之说;因为爱国,昭君宁愿告别父母之邦,终老他乡,可她的爱国之心最终还是战胜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之谈;因为爱国,文天祥将他的忠贞永远留在了他的血液之中,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