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见仁见智说荆轲———《荆轲刺秦王》课堂教学节录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张德文《荆轲刺秦王》一课已进入尾声———评价性阅读阶段。老师:现在来评说荆轲这个历史人物。首先,同学们可以结合教材,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等四个方面给荆轲做一个概括性评价。请大家踊跃...  相似文献   

2.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千古流传。虽然历史的假设都不能成为现实,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假设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如果大胆推测荆轲刺秦王成功,那么历史是否会被改写?--些学者认为即使荆轲刺秦王成功,但是秦统--中国的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只是延缓或推迟秦统一中国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在我国渊远流长,家喻户晓。荆轲刺秦王最后以失败告终,在这一过程中,荆轲有着自己的无奈,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做一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荆轲刺秦王这一经典故事,巧妙捕捉,抽丝剥茧,深入挖掘荆轲的英雄形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承载着悠久的文化积淀。作者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精当地剖析了荆轲的功过得失,浸润着文化思辨的色彩,给人以较深刻的启示,体现了新时代读者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5.
刘玲华 《考试周刊》2012,(16):30-31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这篇文章时,不但要认识荆轲这一人物形象,讨论分析刺秦这一行动的对错,还要通过深入分析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懂得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必须具备一种品质———隐忍。  相似文献   

6.
周铁英 《现代语文》2011,(12):57-57
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他的壮举一直被人们称颂着。时隔千年,荆轲的大忠大勇、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仍然鼓舞着人们。  相似文献   

7.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成功地刻画了荆轲形象。其刻画之成功,历来为人称道,甚至连太史公司马迁之《史记》在叙及荆轲事迹时也几乎只字未改,原文照录。《荆轲刺秦王》是如何刻画荆轲形象的呢?通过写人物的语言、行动、音容笑貌来展示人物性格,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常用的手法。除此以外,《荆轲刺秦王》还注重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刻画荆轲形象。一、以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当时,战国七雄中,韩已被消灭;楚、魏、赵也名存实亡;燕、齐亦危在旦夕。“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  相似文献   

8.
对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两千多年以来一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有的说,荆轲是顶天立地的英雄,“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虽事败身死,却死得其所,死得英勇壮烈。有的说,荆轲企图凭一寸之  相似文献   

9.
教《荆轲刺秦王》一文,在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时,大多数同学认为荆轲是一个机智勇敢、深沉刚毅、勇于牺牲的英雄人物。但在盛赞荆轲的义勇刚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之余,也常会感叹:“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潜语)似乎荆轲刺秦王失败,是因荆轲剑术“疏”所致。果真如此吗?笔者以为不然。  相似文献   

10.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刺秦王》)从课本的注释来看,“有所待”是“等待另一个朋友”。这条注释和其他选本的注释相仿佛,可见洼之有据,只不过为了和秦武阳相提并论,多加了一个“另”字罢了。笔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不在于对课本的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扰着:荆轲能算一个英雄吗?作为英雄,荆轲最主要的品质不外乎勇于献身和长于谋略。如果以此来衡量荆轲,他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2.
<正>《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一篇课文,当我饱含悲壮的激情讲完了这一课后,我问:"大家怎么看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呢?你们是不是和我想的一样,觉得荆轲是在逆历史潮流而行,他的行为简直就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他这是飞蛾扑火,以卵击石,结果只是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简直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此时班里学生几乎全体深表赞同,又点头又恩的,我震惊了,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笔者:“荆轲”能算一个英雄吗?他似乎只是一个“失败的刺客”而已。《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五个刺客的事迹。除了荆轲之外,另外四个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以说都是胜利者。  相似文献   

14.
读《荆轲刺秦王》,当我们激荡于易水送别的悲歌,震撼于秦宫大殿上的惊心动魄后,荆轲的形象走进了读者心中。有人说,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震撼了中国人儿千年。  相似文献   

15.
荆轲在等谁     
吴建勋 《焦作大学学报》2010,24(4):64-64,70
文章针对《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的疑问,对"荆轲在等谁"的悬念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认为荆轲等的人很可能是狗屠。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荆轲刺秦王》写荆轲刺秦王不成,“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课本注“箕踞”曰:“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着地,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何以说“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呢? 这与古代衣饰文化有关。三千年以前,还没有现在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刺杀行动.无疑是战国末期的“荆轲刺秦王”.千百年来.人们常常为荆轲的豪迈和悲壮而欷歔感叹。仔细推敲,你会发现荆轲这个人实在不靠谱.靠他刺杀秦王.不失败才怪。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下)选了《荆轲刺秦王》一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笔者在分析了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后。突然一个学生问“老师,荆轲为什么要去刺秦王?”这个问题课本上是提出来让学生进行归纳思考的.教师指导用书虽有说明。但不够清楚。于是笔者就布置学生课后查阅一些资料。在第二天上课时再作交流。  相似文献   

19.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五课的一篇古文,在这篇课文中,着重为我们刻画出荆轲这一不畏强暴、英勇果敢的侠士英雄形象。在备教过程中,笔者着重从问题入手,以问题来带动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选了《荆轲刺秦王》一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我在分析了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后,突然一个学生问:“老师,荆轲为什么要去刺秦王?”这个问题课本上是让学生归纳思考的,教师指导用书虽有说明但不够清楚。于是我就布置学生课后查阅一些资料在第二天的课上再作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