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未达到媒介素养内涵所提出的包括传者在内的全民化教育的要求,而其研究对于反对低俗化、构建媒介和谐、提高媒体社会责任感以及受众正确理解和使用媒体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刊从第5期开始,特开辟《媒介素养论坛》专栏,陆续刊发首届(2007)西湖媒介素养论坛上发表的论文。本期刊发三篇,分别是《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育——“首届(2007)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综述》、《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型的建构与应用》、《美国媒介素养运动的发展和启示》,敬请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实施难点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伟国 《新闻界》2005,(1):28-29
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一)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现状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始于1997年。当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在《现代传播》第1期上发表了中国大陆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该文追溯了“媒介教育”这个概念在西方的发展演变,并分析了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文中“媒介教育”(media education)即今天的“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3.
(一) 本文所分析的青年受众的媒介素养,是依据近年来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的研究而形成的.这一成果集中地表现在2007年和2008年两届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发表的110余篇论文和研究报告中.这些成果从不同的视野、角度、背景,对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自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卜卫于发表《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正式拉开了中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的帷幕。随着新闻学教育和传播学的不断发展,我国新闻传播素质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媒介全球化和我国媒介市场化过程的加剧,媒介的运行机制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国外及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二课堂”或“看不见的学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去观察和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5.
司峥鸣 《新闻传播》2005,(12):64-65
媒介素养教育在台湾被称为媒体素养教育或媒体识读教育。台湾媒介素养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萌芽成长至今,相较其他亚洲国家,台湾的媒介教育无论在学术理论的建立、本土的教育经验、民间力量的整合、对国际媒介教育的促进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与成就。台湾媒介素养教育的兴起背景与美国较为相似,皆是为避免社会大众、特别是儿童受电视负面影响而发起的。  相似文献   

6.
媒介素养与媒介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的定义媒介素养是由西方的media literacy翻译而来的,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1997年,中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卜卫女士在其《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中,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  相似文献   

7.
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评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状况回顾 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在《现代传播》第1期上发表了《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篇系统的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并以此作为我国媒介素养研究问题关注的开端。近年来,随着大众媒介与民众生活的曰益紧密,由大众媒体带来的诸多问题也被人们所逐渐关注,因此这一课题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8.
解读“媒体素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英国。英国学者ER·利维斯(ER.Lea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Thompson)在1993年出版的著作《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培养》中,首先提出了“文化素养”的概念。该书首次就英国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并就如何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议①。此后,媒介素养教育在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迅速发展起来。综合看来,媒体素养就是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来,中国社会各界对于媒介素养研究的认识在不断加深,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研究领域、对象、范畴不断扩大,正在初步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媒介素养研究体系。可以说,全国的媒介素养研究和实践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参与媒介素养研究的面越来越广,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单位越来越多,介入媒介素养实践的层次越来越高,从事媒介素养理论研究的程度越来越深。特别是以《人民日报》2011年6月16日发表评论员文章《"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一文为标志,媒介素养的理论研究、社会实践、公民教育已经引起政府和主流媒体的关注。现在社会上,特别是大、中、小学关于媒介知识和信息知识的普及教育、媒介信息知识的技能教育已经进入课堂。笔者主编的  相似文献   

10.
钟丹 《新闻通讯》2009,(12):36-37
媒介素养是由西方的“medialiteracy”翻译而来的,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1997年,中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卜卫女士在其《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中,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被现今的众多学者公认为是中国大陆研究媒介教育的第一人。卜卫在该篇论文中将“素养”一词推及到媒介教育领域,“在媒介教育研究领域,被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于媒介的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业务研究     
提高公民的传媒素养,培养其对媒介的正确判断和理解,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本刊和浙江省广电局、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首届(2007)西湖媒介素养论坛,对这个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12.
中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开 《现代传播》2004,(6):105-106
中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于 2 0 0 4年 10月 8至11日在中国传媒大学隆重召开。此次由中国传媒大学举办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和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承办 ,中央电视台 9套《对话栏目》协办的盛会以“创新、沟通、发展”为主旨 ,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学术活动 :有世界一流的学术讲座 ,知名专家的主题发言、专题论坛 ,以及专家与听众近距离交流的圆桌会议。本次国际学术会议的宗旨是 :向国际先行者学习 ,与国内的专家学者及教育机构交流和沟通 ,共同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 ,推动和发展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事业。中国…  相似文献   

13.
解毒媒体 解读媒体——台湾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媒介素养教育在台湾被称为媒体素养教育或媒体识读教育。相比亚洲其它地区媒体教育,台湾的媒介教育无论在学术理论的建立、本土的教学经验、民间力量的整合、对国际媒介教育的促进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色与成就。台湾媒介素养教育自1990年开始萌芽,是为避免社会大众、特别是儿童受电视负面影响而发起的。台湾的学者认为大量的媒介化资讯已成为儿童青少年族群与一般民众资讯来源最重要的通道,但对于每天接触媒体资讯和流行文化,尤其是媒体中日益泛滥的暴力色情对整体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尚缺乏一套养成教育来培育公民的媒介素养与能力。在此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开始进入台湾公众的视野,民间团体、政府开始积极倡导媒介素养教育。“进入数字资讯时代的当务之急就是培养每个公民成为耳聪目明的收讯者,能对媒体深入了解,更积极‘解毒’与‘解读’媒体、‘接近使用’媒体,借由‘媒体素养教育’的‘新素养’培育过程,成为主动的媒体公民——有能力加入资讯生产、善用媒体并进行公共监督。”  相似文献   

14.
媒介素养——青年军人必备的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人们接触媒体、理解媒体和使用媒体时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素养的一种培养和教育。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目的是培养青年军人的媒介素养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的能力,强化军队“软实力”,打造~支适应新时期战略任务的现代化军队。  相似文献   

15.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反映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官兵接触媒体、理解媒体和使用媒体时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培养和教育。  相似文献   

16.
王凤仙 《新闻爱好者》2011,(10):136-137
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讨论热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手机、IPTV、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社会信息传播、社会关系变迁乃至人类精神交往形态都受到广泛影响,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新媒介环境在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带来难题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在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必然也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和转变。  相似文献   

17.
当今媒介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正日益趋强,通过多种渠道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已势在必行。电视媒体是青少年最熟悉、最易接近的大众传播媒介,将电视媒体作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和样本,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能增进青少年的学习成长,而且能有效搭建起宽阔快捷的交互平台,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凤仙 《新闻爱好者》2011,(20):136-137
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讨论热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手机、IPTV、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社会信息传播、社会关系变迁乃至人类精神交往形态都受到广泛影响,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新媒介环境在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带来难题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在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必然也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和转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相似文献   

19.
吴玲玲 《青年记者》2012,(36):36-37
媒介素养由西方的"Media literacy"翻译而来。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卜卫女士在其《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中,提出"媒介素养"一词,之后关于媒介素养的理论介绍和实践经验获得了长足  相似文献   

20.
随着媒介社会的来临,媒介素养成为世界各国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对于未来的媒体从业人员--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媒介素养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媒介化社会中编辑出版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媒介素养视角下编辑出版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