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对新工科专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科学研究支撑新工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等实践进行探索,通过实践教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支撑新工科新生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的阐述,希望对新生工科实践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2016年加入"华盛顿"工程认证协议之后,"新工科"建设成为中国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又一重大战略选择。历经"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一系列探索实践,我国的"新工科"建设走向纵深。对于高校而言,如何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和研究实践,仍有诸多困难。文章从新工科的内涵出发,将"新工科"专业分为新型工科专业、新生工科专业、新兴工科专业等三类,并分析了"新工科"专业的发展理路,包括学科专业建设的新路径、课程内容设计的新理念、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标准等四个方面。浙江省提出"新工科"建设的"浙八味"行动方案,浙江高校如Z大学、H大学、K大学、N大学分别通过课程群建设、复合型专业建设、建立"新工科"创新资源数据库、建设融入城市发展的学院集群和专业集群等方式有效推进了"新工科"专业建设,其先进经验值得借鉴。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我国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未来重点方向,即打造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构建教师跨界发展的新机制、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3.
在新工科背景下,通过对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现状分析,指出了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专业改革的方向,构建了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该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课程知识体系优化、课程教学改革、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等5个方面的内容。该体系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凝练专业特色。培养具有新工科特点的创新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为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以服装学科专业建设为例,构建艺术工科及其人才培养体系。本文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以服装学科的发展实例举证了艺术工学学科发展实例,较系统地探索了因应产业转型发展的艺术工科建设及其服装学科人才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国内外产业界快速发展智能制造的大趋势下,化工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化工专业教学体系成熟,推进学科交叉培养难度较大。本文以化工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为背景,依托太原理工大学化工学科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的优势,开展化工专业新工科建设,提出了化工、控制和计算机三个专业交叉融合的"智能化工"课程体系,以期为相关专业融合信息技术培养新工科智能制造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工科的专业建设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此背景下,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使用实验室的频率大大增加,对实验室安全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在剖析高校新工科实验室安全的内涵和意义基础上,分析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在推进安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的改革举措,包括“提高主体参与和防范意识”“开设安全教育通识课程”“明确职责,强化管理”“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加强应急处置演练”和“建立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改革实践的要素、内容、方法、途径及意义,为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浙江大学新工科项目"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智能机器人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始于2016年设立的工科试验班(竺可桢学院交叉创新平台)。此项教学改革推动了浙江大学机器人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构建了智能机器人拔尖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探索了依托荣誉学院建设新工科的新模式,是浙江大学作为工科优势高校,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主动作为,以引领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为己任,率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培育新工科领域拔尖人才的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与部署,“新工科”更加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不同学科知识的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本文以韩山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索在新工科建设理念和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院校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应重点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岗位需求、具有学科交叉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改革是新工科建设的关键内容。给排水专业通过加强课程体系设计、更新教学科目和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多元考核方式等探究专业课程改革路径,目标在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及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实现专业建设由传统工科向新工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试论高等教育专业体系中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教育专业改革与建设,是高等教育专业改革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但教师教育专业化首先必须从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来认识并加以解决。从我国目前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实践看,教师教育专业尚未确立自己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教师教育专业尚缺乏自己的学科特性。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是文、理学科与教育学科的交叉,在我国新一轮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教师教育专业要依据这一特点来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阶段,是我国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的新举措。本文主要着力于研究新工科教育理念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行业对土木工程与BIM技术交叉融合的智慧建造人才的迫切需求入手,研究了结合课程地图的学生个性化培养过程,以及BIM技术应该如何融入课程教学,研究了为培养学生工程协同意识而推行BIM毕业设计改革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工科教育体系出发,以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为导向,剖析了现阶段传统工科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论证了新工科的必要性。根据中国发展与时代需要,对高职教育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证,提出了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和具体措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融入课程思政;创建科学课程体系;创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开展基于岗位的实训教学。  相似文献   

13.
以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新办专业为例,从专业定位与培养计划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加强新办专业内涵建设等方面叙述新办专业在建设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4.
D大学K学院在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方面优化了专业布局,明确了专业方向,增加了跨专业、跨学科选修学分和实践学分,组建了跨学科学生创新团队,开办了光机电一体化创新实验班,开设了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实施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举措。以削减总学分,减少必修课程门数,增加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实践课门数,开创实践创新及实施举措为指导思想,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专创融合"的本科生培养方案总体布局。近三年的改革成果表明,此培养模式已成为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5.
结合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毕业实习由分散实习调整为集中实习,统一组织安排。将校外实习与校内实训相结合,所要求的实习环节能够顺利实施,较好地完成毕业实习任务,达到了该课程的毕业要求,满足了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工程教育基本现状、工程教育专业论证的目的和意义,并从理念更新、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培养管理制度建立、教育产出和实际成效的关注等方面论述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建议和措施,这将对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该专业开展工程教育改革、推进专业建设方面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实践教学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新能源产业,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新兴行业,需要具备知识创新与综合应用方面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进行积累才能形成。本文论述了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强创新性实验和社会实践的实例,通过多方面开展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自主性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蚌埠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结合水利工程行业特点和新时代发展前景,对专业建设的方向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满足新工科发展要求的前提下,选用与新工科相契合的EIP-CDIO模式进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建设;从课程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改革、教学评价到产学研合作六个方面进行了课程体系建设。该研究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改革,必须从信息时代、国际理解教育时代、学会关心为主题教育时代出发。实现从应试教育微人单一人教育或单一科学教育向人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双重目标教育的转变。要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适应激烈竞争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改革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面临许多新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为此,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做到: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水平,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构建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机制;拓宽领域、把握主动,建立网上德育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与高校整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携手共进、形成合力,才能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