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定名与艺术源流是非常引人瞩目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学术视野的拓展,原有的惯性思维渐被打破,对相关问题的探讨重又回归理性。能够确认墓主归属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向只有萧梁一朝的9处共44件,不及已知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总数的一半。围绕诸多失考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时代与归属,中外学者做了大量考订工作,客观上促进了对南朝陵墓制度乃至六朝礼制文化的认识。为了保护长年受到各种自然因素侵害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文物部门与科研院校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并得出结论:对暴露野外的石刻的保护,迫在眉睫的是应加强石刻表面缝合线与侧部纵立状缝合线的防水措施和防止石刻表面的地衣生物生长。  相似文献   

2.
南京麒麟铺一对南朝陵墓神道石兽过去一般认为是宋武帝初宁陵神道前列置。但据文献记载,初宁陵应该在蒋陵东南蒋庙附近,陵前仅设简易的竹木制的“标”,推测位于今马群一带。长宁陵与初宁陵同属钟山陵区,但比后者远,神道石刻又经南齐搬移,与麒麟铺石刻的位置及特征完全吻合。因此,麒麟铺南朝陵墓石刻更有可能属于宋文帝长宁陵。  相似文献   

3.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册第24课有一幅插图题为《南朝帝王陵前石刻》,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该图这样注释“宋、齐、梁、陈帝王陵前都配备石狮子以表威严,南京近郊这一类陵墓有28座,这是其中之一。”此说不够严密,笔者在此对南朝帝王陵前石刻做一简单介绍。古代墓葬前有石刻装饰亦属陵园制度之一,它们最初是墓前的标志,后作为仪仗侍卫。从汉代起,大型墓前就有这些装饰。  相似文献   

4.
南朝的《法华经》普门品变相———刘宋元嘉二年石刻画像内容〔日〕吉村怜著贺小萍译(一)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许多石佛像,为研究南朝美术提供了宝贵资料,尤其是刘宋元嘉二年(425年)的石刻画像,因其有南朝最早的纪年而特别引人瞩目。图版6是刊登在《成都万佛寺...  相似文献   

5.
陵墓华表是南朝陵墓石刻的一种。南朝陵墓华表全国计发现有19件,与东汉华表型制基本相同,但柱顶有莲花纹圆盖和蹲姿小兽,是南朝特有的创造。19件华表造型虽彼此大体相似,但文化色彩不尽相同,因此不可一概而论。丹阳南朝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华表是南朝诸帝陵华表中仅存的一对而独具个性。柱式是秦汉以来中国固有的民族形式;覆莲状顶盖也非佛教文化产物,而是出于审美情趣,思想追求,在"五行"说影响下塑造出的新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6.
南朝文坛存在着许多“才尽”现象。这些“才尽”现象从本质上反映着南朝文学由元嘉体到永明体再向宫体过渡的“新变”历程,更深刻地揭示出畸形的南朝文风。南朝文学的“新变”和畸形的文风,这两种力量的合力,促使南朝文学逐渐走向形式主义的道路。这种形式主义的文风一直延续到初唐。  相似文献   

7.
性灵说溯源     
考察整个南朝文学文论,发现“性灵说”在南朝已初步形成。以范泰、谢灵运等为代表的南朝作家所言说的“性灵”,是指生命本真的自然天性,包括心灵本真的自然情性。从而奠定了“性灵说”重真性情、崇尚自然与个性的核心思想。“性灵说”在南朝初步形成,佛教大乘涅架学佛性论思想的影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谢灵运是以“性灵”体现佛性的一个典型。南朝“性灵说”体现了对人“心”的重视,重视体现人本真情性的“心”的灵动与活力。  相似文献   

8.
8.填入下而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_____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到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  相似文献   

9.
川南泸县宋墓石刻在图像语言中存在着许多“框形结构”的运用。人物、鸟兽或花卉等内容被放置在一个框形结构中,运用在假门石刻、侍仆石刻、乐舞石刻以及仿木结构建筑部件上,通过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框”分割空间,形成有序而丰富的视觉层次。  相似文献   

10.
广安冲相寺现存有大量珍贵的古代石刻,其中一幅石刻因被认定为“唐代石刻导游图”而流播深远.但根据地方志的记载,该石刻实际上是冲相寺的“田业界址图”,凿刻时间也并非唐代,而是五代前蜀乾德元年(公元919年).  相似文献   

11.
六朝时期的文学与清谈、绘画与书法、陵墓石刻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与同时期的西方古罗马文化同样被认为是人类古典文明的两大中心。  相似文献   

12.
“鳌”字石刻在巨字石刻中,首推山东省邹县峰山主峰石壁上的“鳌”字。这个“鳌”字高匕米、宽8米,最粗的笔划1米多宽,是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杨营庭于1989年春登山览胜后所书。此字之大,在峰山南和东南方向12.5公里范围内都能看见。它是至个石刻大字中最宏大、最壮观的巨字,堪称“天下第一大字”。“福”字石刻北京市白龙潭有座万福山,天下第一大“福”字便是在此。字约有百余平方米,入石15厘米,围绕大“福”字,周围还有356个“福”字石。“寿”字石刻山东省青州市云门山崖壁上的繁体“寿”字,高7.5米,宽3.7米。当地N常用“人…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界对南朝文学特征的界定多倾向于情性的普遍高扬和儒家伦理教化的严重弱化,特别指出南朝君臣关系和两性关系存在着对传统的严重叛离。本文通过对史料和文学作品的梳理,重新界定了南朝备受争议的君臣关系和两性关系,再对南朝文学的伦理背景进行重新审视。结果表明,南朝君臣关系依然秉承着以“忠”为核心的伦理规范,两性关系也逃脱不了传统以“男尊女卑”为核心的道德模式。整体上看,南朝重儒、尊儒,儒学伦理的复兴是南朝文学伦理背景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专题旅游”是经过精心篆划的经营方式。为了支持这一论点,笔者在盘点我省“摩崖石刻”资源的基础上,就“摩崖石刻文化”游的魅力进行了一番分析,使“摩崖石刻文化游”在湖南省的“专题旅游”方面成为一个不可低估的选题,从而提出本文的结论:“专题旅游”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崭新的思路”和大胆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新编初中语文第六册《登泰山记》中“是日观道中石刻”一句,目前通行的几种古文选本均标点为:“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译为:“这一天,看路上的各种石刻,都是唐朝显庆年间以后的”。其实,这样理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石刻作为一种具有文物性质的文献,记载着各地的历史与文化,比如云南境内就留存着一些与“武侯祠”有关的石刻,从中可见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诸葛亮崇拜。这些石刻集中在滇中与滇西两地,滇中地区(包括昆明、曲靖、楚雄和玉溪)的石刻反映的是对于“圣人教化之功”的崇拜,滇西地区(主要集中于保山和大理)的石刻反映的是对于“神明庇庥之功”的崇拜。从本质上来说,这些石刻中体现的诸葛亮崇拜都是云南各民族对中原地区汉文化的认同。这种历史文化现象不仅推进了云南各民族的团结与进步,还促进了云南各民族的交融与发展,更为云南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民俗文化和丰富的精神余韵。  相似文献   

17.
李嘉文 《江苏教育》2022,(13):34-41
华夏历史中的北朝,泛指西晋南迁后至隋统一,与南朝相对峙的北方政权。由于战火纷乱、政权更迭不休且多为少数民族建立,北朝书法呈现的整体面貌与南朝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书风截然不同,多为豪放、粗犷、刚健、质朴的石刻作品。北朝书法在书法史上往往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单列,主要因其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清代中叶,帖学式微,书家开始从古代金石书契中寻找金石的自然之美,进而发起以崇尚北朝石刻书法为主的碑派运动。北朝书法古穆、坚峻、质朴、奇逸的美学意蕴被深入挖掘,使华夏艺术精神更加深沉和完整。  相似文献   

18.
在魏晋南朝时期并没有“玄言诗”的名字,“玄言诗”的概念是今人提出的。结合南朝人的论述不难看出,所谓玄言诗其实就是南朝人所说的受了玄学之风不良影响的诗。不过,南朝人所指的不良影响包括思想趋向、作品基调、辞采和词趣四个方面,而当下的研究却并未完全据此立论,往往脱离南朝人的评价,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魏晋诗歌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然后名之日“玄言诗”,并据此为他们的玄言诗研究提供支持。由于研究者所面对的作品互不相同,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也就无法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9.
《成都师专学报》2002,21(3):63-66
章通过对“居盈”、“则百”等最早见于汉魏六朝石刻的词语的解读和分析,充分说明汉魏六朝石刻在汉语词汇研究、尤其是在汉语词汇史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强调了石刻词汇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大量古代典籍和近现代文学作品被译成外文,广为流传,而集文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广泛存在于名胜古迹中的摩崖石刻却鲜有译文。因此,摩崖石刻虽是我国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却鲜为外国游客所知。本文以桂林摩崖石刻为例,探讨操控论视角下,摩崖石刻文本的选译原则和一般翻译策略,以期推动我国的摩崖石刻艺术“走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