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作为一种传播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沉默的螺旋"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心理机制,因而这一理论在该领域具有适用性。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对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应该批判地借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在舆论引导、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防止不健康的螺旋、不平等的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沉默的螺旋"理论提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度重视学生中的"沉默"现象,不断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传播学经典理论之一,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纽曼从传播视角提出的,该理论对研究现实传播现象具有指导性意义,而高校中班级决策活动作为传播活动之一,是否同样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从传播视角入手,对其沉默现象的存在性,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去消除沉默现象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刻探析,从而使高校班级决策氛围更加科学民主,促进班级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部分教育技术微群的观察结果为依据,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微群用户信息行为表现背后的传播学基础。研究认为,建立在弱联系基础上的微群,在信息扩散的机制上已经与微博不同,存在于同一个平台上的两个不同的产物会相互影响。群成员表现的信息搜索者角色以及表象的共同体、"被拉近"的交感距离均会影响微群的意见气候,引发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对两个表现较好的教育技术微群观察后发现,合适的活动设计、意见领袖的引导、话题互动等因素能够带领群成员打破"沉默的螺旋",表现出较好的用户信息行为。  相似文献   

4.
郭德刚事件由公众人物与媒体之间的司法纠纷演变成一场有关公共道德和社会风气的大讨论。传统媒体在事件中大都持批评郭德刚的立场,网络舆论则经历了由"倒郭"到"挺郭"的转变,造成传统媒体和网民立场差异的根源是公众对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越位及公权力介入公共讨论的不满,以及网络舆论的"反沉默螺旋"效应。郭德刚事件凸显了权力与公众冲突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角色差异。  相似文献   

5.
郭德刚事件由公众人物与媒体之间的司法纠纷演变成一场有关公共道德和社会风气的大讨论.传统媒体在事件中大都持批评郭德刚的立场,网络舆论则经历了由"倒郭"到"挺郭"的转变,造成传统媒体和网民立场差异的根源是公众对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越位及公权力介入公共讨论的不满,以及网络舆论的"反沉默螺旋"效应.郭德刚事件凸显了权力与公众冲突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角色差异.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构成的媒介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对这一传统的传播理论带来的挑战.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结合新媒体传播中的典型事例,从传播层面、形成机制、舆论影响等方面,总结出“沉默的螺旋”这一传统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征,加深对新媒体传播效果及其理论本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新媒体时代,西化分子会娴熟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瓦解在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信念。为此,要深刻揭批其腐蚀在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伎俩,甄别其实质,筑牢"过滤器",为在校大学生夯实理想信念基础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通信技术有望改变人与人的通讯模式。在互联网通信技术影响下,传统的等级式信息传播模式逐渐转变为扁平化的网状式信息传播模式;群体组织呈现出非正式化、去中心化、扁平化的特点;沉默螺旋理论所预言的"沉默少数派"不再沉默,公共舆论日益多元化;群体行为与群体中组织的"广场效应"与"群体极化"现象愈加明显,统治者更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其特有的性质,使许多传播学中的传统理论受到置疑,其中就包括根据传统实证研究得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本文从诺伊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及其舆论学说出发,证明了在网络空间中“孤独恐惧感”、“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等概念的适用性,论述了网络中舆论形成的机制仍然不变。由此可以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空间中仍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又回到强效果论的轨迹,即强调大众媒介在引导控制典论方面的作用。但到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广泛运用后,这一理论引起不少争议。有研究者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已经沉没。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本文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1.
经典的“沉默螺旋”理论为很多典型事件提供了分析依据,然而,构成“沉默螺旋”这一假说的三个命题设定都带有一定的假设性,且是在传统的大众传播环境中阐发,有其局限性。在当下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螺旋”理论的“新变”成为众多学者探讨的焦点,文章将从该理论基础命题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该理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发展变化,为网络传播的舆论监督和引导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课程体系编排方式中,有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文章站在教学围墙外,着眼于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秉承传统学徒制理念,探索"以工作关系为主、学科知识穿插其中"的工程造价专业螺旋式课程体系编排,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像剥洋葱一样从外到内,从易到难,完成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实操知识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沉默的螺旋”假说是关于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理论,但在网络交往中这一假说明显地表现出其局限性。言说不仅不甘“沉默”,反而说得大声,说得激烈。这主要是由网民的“亚大众”特征及网络交流中的匿名性,网络平台所营的民主氛围等特点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王帆  张迪  刘慧  缪晶晶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9):62-68,83
在线学习体验备受在线教育的广泛关注,多数研究聚焦于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上,缺乏对其发生、发展问题的深入探索.研究在长达七年的"泰州师说"大规模教师网络课程中,发现养成在线学习体验的"螺旋式"周期规律,每个周期由合作、对话、知识、反思四阶段构成,形成体验核心圈,在目标与评估牵引下呈"螺旋式"上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话语类型分析、认知网络分析方法挖掘七年的数据,以阐释在线学习体验周期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发现群体网络密度逐年增强,主动合作形式呈多元化态势;对话类型由谈话型走向指导型;知识应用类型与认知结构分布趋向均衡化;自我反思逐渐凸显,促进深入思考与意义建构.最后,总结提出"螺旋式"周期的应用价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走了一条面向个体成长的路线,即以个体成长最终达成整体提升的路线,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日益面临瓶颈。以“双元结构教师小组”为新机制,使企业转职教师和非企业转职教师均在团队发展中交互影响、螺旋提升的效果良好,不失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种新思路。基于团队螺旋提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在合作机制建设、项目化运作、评价体系创新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16.
数学新课程充分体现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其建构主义课程观和布鲁纳的表征发展论及其结构主义课程观.儿童的表象系统并非一开始就是成熟的,而是缓慢而有规则地发展起来的.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采取逐步渗透、深化、"螺旋式"上升的编排方式,使学生在感知简单结构的表征基础上,逐渐理解复杂结构的表征模式,不断提高数学认知水平,进而掌握概念,达到促进学生智慧或认知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旋转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西方被应用到考古学中并使认知考古学———尤其是对原始艺术的研究上———有了新的进展。本文首次将西方神经心理学模式应用到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旋转纹饰的比较研究中,并尝试发现其中的萨满主义含义。  相似文献   

18.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学生行业就业的流失率,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构建了"分阶段螺旋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分起步期、成长期、发展期、提升期、成熟期5个阶段,整个培养过程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呈现"螺旋式"递进的特征.为保障该模式的实施,须明确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职责,构建适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和质量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9.
根据"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的安排,线性系统理论具有与本科课程基础性内容重复性高等特点。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在研究教学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授课内容与方式和考核体系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20.
美国全国教育协会于1876年发布《从小学到大学课程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应该在多大年龄进入学校学习;幼儿园应先开展关于阅读、写作和算术的课程;如何让学校开设工业类的课程数量占多数;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争论问题;如何考虑古典文化课程的问题;为什么一般的语言课程占据了学校课程的大部分时间;课程学习的自然秩序和合适的次序是什么。《从小学到大学课程研究报告》与1828年《耶鲁报告》的相同之处是:都认为古典教育非常重要。相异之处是:《耶鲁报告》在肯定古代文学、古代语言的价值的同时,并没有提倡要在大学中加强科学课程、实用课程;而《从小学到大学课程研究报告》在肯定需要学习古代语言的同时,也认识到要增加一些实用的课程,例如科学课程。《从小学到大学课程研究报告》发布后,对美国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获得了比较高的评价。该报告是布鲁纳的螺旋课程思想的滥觞,在推动美国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其摇摆于理想主义和传统主义的指导思想导致了其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