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刘静 《林区教学》2012,(5):35-36
探讨了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了影响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提出了提升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认同感的关系。方法: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自我认同感量表对653名高职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自我认同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江苏3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2 059人,研究社会支持和自尊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职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存在着高度的两两正相关性;社会支持和自尊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自尊有正向预测作用;自尊在高职学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所以,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提高自尊将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利于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特点及其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及自我价值感量表对238名有留守经历高职生进行测量,并与250名无留守经历高职生对照。结果:(1)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级、专业和经济状况等维度差异不显著;在性格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维度差异显著,外向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内向学生,学生干部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3)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略低于无留守经历高职生,但差异不显著;(4)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其中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预测力更强。结论:性别、年级、专业和经济状况不影响有留守经历高职生的幸福感,性格、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以及自我价值感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都带来了一些冲击和变化,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对其学习和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影响。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高职新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327名高职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职新生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生源、独生子女与否、家庭结构、月家庭收入的差异;不同家庭氛围学生、不同求助对象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高职新生的主观幸福感处状况良好,受家庭氛围、求助对象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朱焰  林爽 《高教论坛》2023,(1):93-96
本研究采用快乐量表、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青少年行为量表,考察广西4所高职924名学生的违纪行为现状以及心理弹性在主观幸福感与违纪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高职学生违纪行为整体比例较低,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违纪行为、心理弹性之间显著相关,心理弹性在主观幸福感和违纪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基于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违纪行为的中介机制,未来可从提高心理弹性角度干预高职学生违纪行为。  相似文献   

8.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却并未随之提升,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缺乏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方法,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回归分析建立中介模型方式探讨高职学生自尊、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显示:自尊、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相关显著;社会支持对自尊、主观幸福感及其六个维度回归效应显著;自尊在社会支持基础上,对主观幸福感及其五个维度回归明显,且起到了中介作用,同时,自尊在社会支持基础上对情感控制起完全中介作用.为此,应加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自尊、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提高高职学生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0.
袁文萍 《林区教学》2022,(2):100-104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6557名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现状、特点,并分析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级、贫困程度、留守经历、领悟社会支持和学校归属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此,提出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主观幸福感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更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对高职教师进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及策略的研究,在我国高职教育高速发展和变革的重要阶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问卷法对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经过分析得出结论:高职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龄、教龄、职务、职称上没有明显差异,工作上的成就和认同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可通过合理地提高福利待遇、优化办公环境、提供良好机会、增强健康心理理念来提升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高职生闲暇满意度的差异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职生闲暇满意度总体成中等偏上水平,闲暇满意度及其各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闲暇满意度可以显著地预测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最后文章提出学校应为高职学生提供多元化闲暇教育课程和闲暇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王德强  牛玉兰 《文教资料》2013,(7):119-121,129
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内蒙古某高职院校800名学生(以下简称"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表明:(1)高职生积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相关,而消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相关;(2)消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对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直接影响;而积极的认知评价通过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3)通过调查,在社会支持方面,女生对社会支持的寻求显著高于男生,男女生在情感表现上有明显的差异,主观幸福感体验不同。  相似文献   

14.
调查高职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特点,旨在为高校管理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三所不同类型院校(涵盖农、医、文、理)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的贫困高职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贫困与非贫困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明显差异;在性别、年级、生源地这三个变量中的贫困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没有显著的差异性;而在专业这个变量中贫困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229名高职生被试的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60.7%的高职生有良好的主观幸福感,2.6%的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水平较低,高职生主观幸福感性别和年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高职生进行研究,探讨高职生积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高职生积极心理资本状况基本良好,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基本良好。高职生积极心理资本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在性别和年级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高职生积极心理资本各因子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以467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幸福感量表和大学生人际沟通量表,对高职护生人际沟通能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高职护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家庭满意度,自我信心,个人成长方面的幸福感较强,爱情满意度则较低;高职护生总体人际沟通能力中等偏上水平,倾听能力相对较强,而社交互动能力则相对较低;高职护生表达能力和爱情满意度、倾听能力和爱情满意度、社会互动能力和爱情满意度、倾听能力和目标感、社交互动能力和目标感之间存在负相关;高职护生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同理反应能力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劳中兴  班兰美 《广西教育》2014,(15):104-105,139
对高职生社会适应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职生社会适应处于中等水平,自尊、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且社会适应与自尊、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采用爱荷华—荷兰比较倾向量表(INCOM)及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SWBS-CC20)对广西4所高职院校的493名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高职生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地区高职生社会比较倾向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他们倾向于进行能力比较;高职生主观幸福感较高,并与社会比较倾向及能力比较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高职一年级新生为研究对象,就高职新生自我和谐的现状做以调查研究,并进一步探讨自我和谐、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旨在能为高职大学生的入学心理适应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和谐状态良好的高职学生占绝大多数,自我和谐状态非常好的高职学生占少部分;自我不和谐的高职大学生大约占总人数的近五分之一;自我和谐、自尊、主观幸福感均两两显著相关,自尊在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