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法,从福柯的话语权理论的角度,探讨库切小说《福》中星期五的沉默.有声的话语是殖民权利影响的结果,无声的话语—沉默是对殖民话语权的有力反拔.从谁不让星期五说话,以及星期五一直在说话,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了在权力制约下话语权的问题,从而解构殖民话语背后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2.
时间是文明冲突和殖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美国印第安作家L.M.西尔科用来反抗霸权历史叙事和殖民话语的重要手段。在《死者年鉴》中,西尔科凸显了印第安循环往复的时间模式,改写了欧洲中心主义时间观的思维定式,揭示了欧美霸权主义的"闭合历史观"的裂隙,对霸权历史叙事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作家采用玛雅人的时间预言模式,赋予小说浓郁的末世情结,对当今美国社会腐化堕落的细致体察,对欧美殖民主义衰落命运的深刻洞见,对印第安文化复兴的急切期盼,都呈现出作家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3.
印第安人形象频繁出现在马克·吐温文学作品、书信和演讲中,凸显吐温对印第安人态度的矛盾性。东方主义批评已经成为研究吐温对印第安人态度的主流批评话语,但它却难于涵盖吐温对印第安人的人道主义关怀,同时也限制吐温作品诗学意义的表达。把握殖民话语与人道主义之间张力的动态变化是解读吐温作品中印第安人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福柯权力话语理论指出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本文运用权力话语理论分析了"不折腾"直译为英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应该采取有效的学术策略和文化推广策略来重建我国的文化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在文化批评领域持续产生世界性影响。在解构殖民话语稳定性和同一性的书写策略下,霍米·巴巴揭示了西方现代性话语掩盖下的文化差异。霍米·巴巴的文化批评作为一种批判性的话语实践,不断冲击殖民话语和殖民文化逻辑的同质化存在。  相似文献   

6.
格兰西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本土裔女作家,其创作的《舞伴》展现了白人殖民霸权行为以及印第安人对此的文化反抗策略。本文借助后殖民理论,分析该作品中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土地占领和文化摧毁,以及印第安人的反抗策略。  相似文献   

7.
当代女性话语权力的欲求与焦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呼唤女性话语权力、重建女性话语系统、西方女性主义话语影响的焦虑三方面描述和阐释了中国当代女性书写中女性话语权力的欲求 ,指出能否利用西方话语资源 ,建构全球文化语境下的本土女性话语体系 ,实现女性写作的话语自立 ,是女性文学走出尴尬与焦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殖民国家利用自己话语权力将自己描述为唯一文明的化身,赋予这种文明利他主义特征,将殖民合理化、高尚化、道德化。殖民似乎成了传播文明与进步的事业。《黑暗的心》揭示了这种文明的虚伪性。文明只不过是一种手段,文明话语运用的过程就是殖民列强粉饰自己罪恶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文化话语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话语权是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课题。在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文化话语权凸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文化话语权包括文化话语的创造权、文化话语的表达权、文化话语的传播权、文化议题的设置权以及文化发展的主导权。推动我国文化话语权的整体优化、发挥我国文化话语权的独特优势、积极应对文化话语的交锋、注重掌握信息领域的文化话语权,是提升我国文化话语权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杰拉德在《自由的恶作剧者》中以本土印第安文化中特有的恶作剧者这一形象贯穿全文。从后殖民角度看,白人文化和民族优越感导致了与边缘文化的殖民对话的不平等。通过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杂糅理论来分析,文中的恶作剧者分别进行语言表达方式的杂糅,宗教杂糅和文化传统杂糅,建立"杂糅身份",使印第安文化传统的继续保存和优化,完成对印第安民族的救赎。  相似文献   

11.
运用罗伯特?扬后殖民理论视域下的翻译理论,分析美国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长篇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在这部小说中,一方面,白人通过翻译,以期把印第安文化转换成其从属文化,另一方面,以主人公朱尼尔为代表的具有积极反抗意识的印第安人,通过将印第安文化向白人世界进行翻译,发出了自边缘的声音,从而在混杂的时代建构了新的印第安身份。  相似文献   

12.
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以白鱼河边的印第安部落为背景描述了美国印第安人的反抗和灭亡的过程。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研究了小说中模式化的印第安形象和他们必然灭亡的悲剧命运。印第安模式化形象的塑造是殖民主义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话语是后现代的主要概念,从理论到话语,是西方文化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转折,这一转折正好走在与非西方文化的汇通,中国、印度、伊斯兰的文艺理论都具有一种话语的特征。话语意味着一种全球性意义的理论重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等立宪派的革命话语对其革命历史题材的历史小说叙事产生了深刻影响,小说在历史题材的选择,革命历史事件的定性,历史学中的事件、行为者和场所等诸故事要素的编码,故事的叙述方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对历史进行改写和重构的叙事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中国、印度、日本文化在 2 0世纪复兴成就的描述 ,证明亚洲的崛起是 2 0世纪国际政治史、世界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显示了古老东方文化在回应西方文化挑战时实现创造性演变的力量 ,也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现实的范例  相似文献   

16.
转述动词是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中的重要成分。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是构成小说人物语言的核心内容。借助语言学和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使节》男主人公语言中的转述动词。通过研究发现,转述动词在小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转述动词提供了信息的来源并通过这些转述动词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由此可以帮助我们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印第安作家莫马戴的代表作《黎明之屋》,在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出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文章通过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和主人公的遭遇,探讨莫马戴在小说中表现出的生态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莱斯利·马蒙·西尔克的重要短篇小说《黄女人》中的传统文化意象。西尔克在创作中吸收了本民族文化的精华,重新建构了印第安传统文化中的母神、河神和大地等意象,使作品具备了印第安文化的独特性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简·爱>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同简·爱、苔丝等其他人物形象一样,已经脱离作品而存在,早已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象征符号.论文从时代背景出发,结合权利话语理论,从男权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罗切斯特,从而得出结论一方面,他始终受着社会权利话语的威压,是父权文化的牺牲品.但同时,他又对妻子伯莎及恋爱中的简·爱充当了不光彩的压迫者的角色,成了夫权文化的帮凶,是一个打着时代文化烙印的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英国作家哈葛德的小说Joan Haste在晚清被译入中国,有蟠溪子的半部译本<迦因小传>和林纾的全译本<迦茵小传>,这两个译本引发的争议均围绕译本道德话语展开.依照广义修辞学"话语建构-文本建构-人的精神建构"的分析思路,对勘原著和译本,对<逛茵小传>中的道德话语关键词"孝、义、恩、礼"进行描述分析,进而从译本核心修辞形态及其成因切入,审视19世纪末中国封建社会穷途末路语境下的林纾,如何通过译本的修辞设计回应西方话语、重构译本的深层语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