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如今,人们总会发出“睡眠不足”、“睡不醒”的怨言,但到了深夜他们并未提早入睡,而是抱着手机继续熬夜,这是为何?对此,本文采用质化研究方法,将互联网企业员工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对“熬夜玩手机”背后的结构性动因展开批判性分析。研究发现,在资本和数字技术的合力下,人们的时间分配结构和生活节奏均被篡改,致使“家”的内涵被曲解,休闲时间被挤压;进而,面对“无时间之时间”的异化状态,人们主动舍弃部分睡眠用以玩手机寻乐,他们将此视作自我救赎。然而,所谓的“救赎”只是时间异化的新形式,即“自我蒙蔽的时间”,这是资本强势和劳动者妥协的结果,人们实质上并未摆脱异化而是再造异化,甚至程度更甚。  相似文献   

2.
当短视频成为大众数字化休闲的新尺度,时间失真逐渐成为人们参与其中的泛在感知。本文以抖音平台为经验场域,基于焦点小组访谈与数字漫游的方法考察短视频消费中时间失真的生成路径及用户相应的调适实践。研究发现,短视频消费语境下的时间失真经历了时间嵌入、时间变速与时间脱嵌的过程,三者共同指向对用户时间体验的改写与再塑。在此期间,人的主体意识会得以激活,并通过间歇中辍、技术协商、双重摇摆等自发性行动在短视频的“刷”实践中进行调适,以自我技术之道抵抗数字技术的时间霸权。  相似文献   

3.
李晗  郭小安 《新闻界》2023,(3):51-66
本文从游戏陪练的视角出发,分别展现陪练在情绪劳动和情感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实践,并结合实证材料分析劳动者的主观体验与劳动控制的关系,以展现劳动控制方式发生的变化。通过对游戏陪练的深度访谈,本文发现在情绪劳动中,游戏陪练依旧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情绪耗竭,并且深层表演更深地嵌入日常生活中。不过,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游戏陪练能够主动进行审美劳动、经营顾客,深度掌握劳动过程并降低劳动强度,同时借助游戏内容和社交产生的游戏体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劳动者的情感消费需求,游戏陪练在情感劳动过程中扮演“产消合一者”的角色,劳动者借助消费情感资源完成情感补偿,得以持续性地劳动。尽管游戏陪练获取了一定的主体性,甚至出现“去异化”的趋势,但资本借助情感资源的商品化、去劳动关系化、平台技术霸权等策略,用更隐秘的控制逻辑加强对劳动者情感资源的开发,二者共同构成劳动者情感资源消耗与补充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李珊 《东南传播》2022,(2):26-29
青年群体异质性的媒介实践受到现代社会时间感知的影响,“现时化”的时间感知外化为消极的媒介依赖,“当代性”的时间感知外化为积极的媒介创作。不同的时间感知则受到媒介技术的影响,叙事建构是中介或者连接两者的方式,但是周围世界经过二进制媒介的储存和传输却造成了记忆的“不遗忘”和经验的“不持续”,使得叙事不能得以建构,继而影响了青年群体对时间的不同感知,产生了不同的媒介实践。海德格尔认为,存在通过存在者显现,存在者则通过时间性存在。对于时间的感知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存在问题。因此,我们要以“凝思生命”的姿态去保存时间,通过“时机的复活”与未来对话,这也是本文从物质性视角观照媒介实践的意图,揭示人与媒介、非物质与物质的共存和对话。  相似文献   

5.
随着媒介技术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媒介时间”的主导性开始逐步显现。对此,媒介环境学派从技术物质性出发,提出媒介技术造成了对当下的执着和时间视野的塌陷,推动了时间延续性的毁灭与西方文明的危机。而机械钟表的发明产生了可被切分与割裂的抽象时间,并在媒介技术的推动下型变出曝光时间、点状时间、无时间之时间等新型时间形态。在此背景下,媒介信息的因果链接被切断,社会同步性韵律被打破,受众的公共性反思与社会行动能力逐渐丧失。不仅如此,由媒介技术所驱动的时间加速则形成了阅听者去空间化的、去历史性的、去时间化的现实体验,造成了生命体验与现实社会的疏离与异化。回溯与剖析历史脉络中时间形态与传播学研究范式的转向,对于探究数字时代下的媒介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数字叙事理论,以两个典型的抖音“书单号”为研究对象,力图分析内容生产者在短视频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数字叙事策略。研究发现“书单号”的短视频内容生产呈现出典型的数字叙事特征,多模态、交互式、沉浸式叙事已成为短视频图书营销的主要叙事策略,情绪共享、知识焦虑、成就动机的叙事策略为图书营销提供了基于情感、认知和社会的沉浸式叙事体验。由此,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在数字叙事环境下短视频对图书媒介的再媒介化过程。研究也表明,“书单号”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实践受到图书营销和平台商业文化的影响,其叙事空间进一步窄化,导致内容同质化、空泛化等传播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龚思维 《视听》2023,(5):128-130
表面上看,倍速播放只是媒介技术层面的一次微小创新,然而其本质是一种“时间竞速”,高度契合了罗萨所言的“加速定义”的三重向度。倍速播放流行现象的背后蕴藏着竞争逻辑下的时间挤压和文化观念下的时间焦虑两大“加速社会”的结构性动因。在看到积极意义上它有效对抗资本逐利逻辑生产的“注水”剧并满足观众碎片化使用场景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伴随的深刻异化现象,即“体验短,记忆短”的时间异化、快感消费下陷入倍速循环的行动异化以及作为“倍速人”而丧失主体性的自我异化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时间观念与人类社会进步的脚步始终如影随形,从循环时间观到线性时间观,乃至现代社会的钟表时间观和新时空观等,都可以看到时间观念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大众传媒时间”是当今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观念,休闲是一个贯穿始终却又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类活动,本文从时间观念考察“大众传媒时间”对人类实现休闲理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喆  张扬 《新闻与写作》2023,(12):34-43
短视频APP提供了一种碎片化的娱乐方式,然而这一特性也常导致用户从寻求片刻休憩到陷入难以自拔的长时间使用,产生了时间体验、时间纪律和时间自主性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法,探寻抖音青年用户如何在“刷视频”中感知停止提示的存在与时间自主性需求。研究发现,短视频平台引入代表时钟时间的“停止提示”,试图悬停数字媒介时间,但无意挑战平台结构性和经济性的力量,仅以此实现道德权威建设。青年用户则往往未能有效对“停止提示”作出正面回馈,而是通过嵌套、推延与划界等行为将时间自主性再合理化,一边继续为平台创造时间套利的再生产机会,一边背负着时钟时间与媒介时间等异质时区的摩擦焦虑。  相似文献   

10.
曹璞  朱亚希 《国际新闻界》2023,(11):144-162
本文立足媒介化和时间社会学的理论视域,从教育场域切入,聚焦“混合式教学”这一实践,运用焦点小组为主、深度访谈为辅的方法,探究了媒介技术对时间纪律的重构以及由此带来的权力关系变化。研究发现,数字媒介推动“复合时间”的形成,冲击了源于工业时代的时间纪律。为此,教师采用确认教学时段中身体的在场、规定教学活动的时刻与流程、限制数字终端的时间边界等方式修补时间纪律。学生则通过建立时点与事件的虚假关联、构建复合时空等手段尝试驯化时间控制技术。对时间进行详尽、实时的数据化监测与留痕,延续和强化了技术治理的化简逻辑,将时间从多元的主观体验中抽离,进而挑战了时间与自我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载体,处于复媒体环境中的用户开始自主进行社交媒体的分配性使用,这一使用行为被称作“平台摇摆”。既往有关研究多集中于摇摆需求动机分析,而鲜有对其背后“时间性”问题的深入探索。现以“时间”为切入点,采取深度访谈法探究青年群体在“平台摇摆”过程中的时间感知情况,以此来剖析复媒体环境中青年群体的时间感知特征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影响。研究发现,“平台摇摆”刻画出青年专属的个人时刻表,形成“个性时钟”这一全新的时间感知特征。由于技术可供性差异,“媒介时间”的建构开始经历由“共性”向“个性”的变迁。多样化的“个性时钟”虽然某种程度上将青年从传统媒介时间的操纵下解放出来,但也导致注意力涣散等问题的发生,持续的“分心”将个体围困于平台所建构出的时间围城之中。  相似文献   

12.
闫波键 《东南传播》2023,(3):130-133
数字化的生存状态导致互联网用户在时间的感知中出现时间焦虑、注意力涣散等负面状态,于是时间管理App应运而生。时间管理App通过网络融合传播的创新扩散、具象化的时间感知、仪式化、陪伴化的反连接状态、数据化的社交分享以及正向的自我激励等特性逐渐嵌入进用户的时间管理策略当中,但与此同时也出现无效专注、自律人设的虚假塑造以及多维度对比可能产生的焦虑与挫败等隐忧。  相似文献   

13.
名人喻时间     
陈相银 《军事记者》2006,(10):51-51
时间是生命。鲁迅说: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时间是急流。塞万提斯说:时间像奔腾澎湃的急湍,它一去不还,毫不留连。时间是资本。巴尔扎克说:除了聪明没有别的财产的人,时间是唯一的资本。时间是财富。鲁迅说: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用经济学的眼光看是一种财富。时间是力量。郭沫若说: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时间是镰刀。莎士比亚说: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丽精致,会把平等线刻上美人的额角,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横扫的镰刀。时间是作者。卓别林说: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时…  相似文献   

14.
网络技术进步,一方面产生了人类新的实践方式——虚拟实践,另一方面塑造着传统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的新方式,共同构成了网络时代实践的总体样态——网络实践。随着网络实践的全员化、广域化、多样化发展,网络对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工作、思维理念的影响和变革也愈加深入。但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值得反思和亟待解决的异化问题,突出表现为资本和平台的“圈网”“争网”、非理性网民的“迷网”“溺网”及“数字自我”的“走样”“畸形”发展等。科学辨析这些问题和现象,是矫正网络实践异化的必要前提,也是化解数字化发展隐忧、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维护网络良好生态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我们如今时时刻刻都似乎生活在“文化断裂”之中.无论断裂对于不同文化形态和时代而言具有怎样不同的意义,它都意味着一种震惊的体验,它更新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感知。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大小决定一个人生活态度、宽度和厚度。终身受教育,追求人力资本持续提升是每一个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负责任的人的责任和义务。三维管理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抓手,而休闲时间管理则是三维管理的重要环节。休闲时间应该从确定人生目标、进行时间管理、提升心理资本、学会张驰有度四个方面进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可见性作为切入点思考残障视角下的媒介技术界面实践和影响。笔者分析了视障者在城市中遭遇了网络化的身份追踪和管理、视窗化操作的具身界面交互和界面化空间移动的感官适应问题,以及视障人群不得不为适应相关技术预设而作出的努力。本文借此讨论网络化城市中技术复杂化的“不/可见性政治”(in/visibility politics)。研究认为,网络化和高度媒介化的城市生活中,视障者面对的不只是符号意义上的不可见(“身份”或“形象”),更重要的是媒介本体论意义上的可见性困境,即,媒介技术在具体时空下对感知的凸显与遮蔽。视觉中心主义主导下的媒介界面操作强加了健全主义“看见”方式的技术使用要求,并据此对使用人群加以区分和排序。在这个意义上,媒介化的感知和凝视是窄视的,界面上下某些方面身体活动和感官体验的“消失”和“截除”使得相关的人和行动亦“不可见”。  相似文献   

18.
徐皞亮 《新闻界》2023,(3):86-96
对于现代人而言,媒介不仅介入和影响了时间的感知和使用经验,也在建构日常生活的意义上改变了时间的性质。伊尼斯作为较早关注到传播媒介本身的西方学者,也率先从媒介的物质性视角看待时间问题。他的时空偏向理论从宏观的、知识运输的层面为我们把握媒介、人与时间的关系提供了路径。如果说伊尼斯开创了“媒介-时间”研究的结构主义先河,那么在他之后的基特勒,则打开了这一研究的后结构主义大门。他以数据处理的可能性重新阐释媒介与时间的关系,并突破性地提出了“时间轴操纵”理论,由此“媒介-时间”研究进入微观层面。本文在比较视野的观照下,探究了伊尼斯与基特勒“媒介-时间”观的异同性,并表明二者为推进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所做出的理论贡献,为数字时代人们正确处理媒介与时间的关系提供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19.
雷蔚真  杨家明 《新闻大学》2023,(9):65-77+119-120
本研究基于一个西北县城的田野考察,尝试讨论电竞馆作为“空间”的“媒介性”。研究发现,电竞馆在嵌入地方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其“中介实践”的组织和运作,塑造并调适着游戏者的人际交往、空间实践与日常生活现实,持续生成着新的时空会遇、游戏体验和社会关系,进而成为一种在多维地理尺度和文化边界之间建立着动态联结的“空间媒介”和“活的实践”。基于传播地理学“传播之弧”理论,本文发现,电竞馆催生了一种处在流动和生成之中的空间性,这是一种在人、物、时间、空间和地方之间展开的关系际遇和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0.
汪金刚 《新闻大学》2020,(2):80-93,12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奴役劳动、以商品统治人等种种隐藏的资本剥削逻辑,旨在为实现人的自由、扬弃异化以及实现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统一做出科学批判和理论解释。《手稿》及其异化劳动理论迄今仍然可以作为解释和认识当下信息化社会生产中"数字劳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切口和方法论。本文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接点",对当下"数字劳动场域"的资本奴役进行媒介批判考察,以期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视角对数字时代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中的"异化"做出解释,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媒介批判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中找到"弥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