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能够弥合智能技术生产与教育应用的线性两分割裂状态,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场域意向性之间的互通与平衡,有效规避与控制智能技术异化教育的风险。通过对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进行价值透视,结合芬伯格的次级工具化理论对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通过“系统化、中介化、职业化和主动性”四个环节的作用,能够逐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场域中完成社会化改造。基于此,在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发展中,应健全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试点机制,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伦理框架,保证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全过程受控,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治理循环圈,进而推进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负责任创新。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正在对教师的专业性存在发起有力挑战,"何以为师"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主要从教师智能教学素养的视角进行阐述,而忽视了从社会学意义上对教师面临场域变革挑战的观照.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本质上是传统教育场域的解构,是新的智能教育场域的建构.基于此,文章以场域中的变革性能量"资本"为统领,剖析了场域演进的"蝴蝶效应",对比了传统与智能教育场域在价值取向、运行逻辑、教师角色定位等方面的差异,提出智能教育场域中教师专业资本是教师重构专业身份的能动力量,是教师用以实现智能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价值的价值,它包含三个要素:智能教学人力资本,表征教师个体系统的主体实践力;智能教学社会资本,表征教师人际系统的能动整合力;智能教学决策资本,表征教师人机系统的协同决策力.在价值意蕴上,智能教学人力资本赋予教师从传统到智能教育场域跃迁的能量,社会资本赋予教师借助他人专业资本开展智能教学的权力,决策资本赋予教师合理、合法地开展智能教学的专业自主性.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使教育教学形态发生革命性变革,传统教师角色因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受到冲击,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成为制约智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教师角色焦虑的概念界定,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的具体表征为:知识飞速更新与教师自身发展滞缓引发的专业素养焦虑,智能教育场域的无界化与教师谋求稳定引发的职业前景焦虑,智能教育期望与教师主体诉求冲突引发的伦理焦虑.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的纾解路径:一是厘清智能教育场域下教师的知识诉求,构建校本化教师信息素养培育体系;二是建构教师技术领导者身份,坚守教师在智能教育场域中的职业优势;三是精确诊断与满足教师的智能教育诉求,关注基于证据的焦虑消解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4.
2021年我国启动了“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的建设工作,开展面向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社会实验是其重点部署内容之一,以期超前研判智能教育的发展规律与风险挑战。围绕如何正确认识与科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现实问题,文章立足于技术社会学视角,分析了传统实验、教育准实验、教育社会实验的异同,阐释了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核心内涵,论述了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等理论基础,通过剖析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路径与理论,认为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研究的实践进路包括:微观层面应重点研究人机复合体认知、人机协同等场景中技术对个体适应性的影响;中观层面应重点研究智能学习环境、人机协同教学模式、智能学习测评等场景对学校教育体系的影响;宏观层面应重点研究资源配置、数字治理、教育公平等场景对社会制度与政策的影响,从而推动智能时代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系统,直接影响着教育过程及教育效果。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学方式与教育场域的拓展、工具技术作用的凸显、服务观念的强化等都导致了师生角色定位的转变,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也需要重新思考。因此,要正确看待人工智能的作用价值,通过对教学方式、师生角色、道德情感认知等方面进行调适,构建人工智能时代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时代变革。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等第四代技术将为教育赋能,并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虚拟智能情境化学习的技术支撑。探讨智能情境化场域的本体论——内涵与学习特征,包括学习理念与内容、学习模式与环境及学习评价。其中,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强调经济资本、学术资本的共融兑换与提升,注重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性、客观性联结的职业知识的掌握并形成可迁移能力。其后,探讨智能情境化学习场域的认识论——其何以用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包括有利于形成自主学习的惯习、提高学习的感性与理性水平、促进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创新,并指出有关智能学习的潜在危机。最后,探索技能型人才的智能情境化场域构建——包括面向未来教育的学习场域整体构想与情境功能构建;针对自主式、泛在学习、技能学习的智能情境化教材、课程与评价体系构建;构建“人文教育+现实环境”的智能情境化场域,消解工具理性、促进身心健康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7.
针对生成式大语言模型ChatGPT引发的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阐述智能及智能评测的有关概念及挑战,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学习和教育系统的影响,提出教育在智能时代可能发生的变革,以及在教育智能化过程中教育测量承载的历史使命。展望教育测量未来发展,教育测量应与智能认知研究相融合,广大研究者应致力于智能模型测评、心理测量与教育测量的融合研究,促进智能技术在教育和学习中的合理应用,使教育测量在教育变革及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道德教育新业态的产生。工具论和实体论由于难以调和技术与人的关系冲突,在技术教化道德这条路上表现出“标准凌驾于意义之上”、“道德教育生命体验缺失”、“道德教育主体退隐”、“道德教育过程技术异化”等现实问题。在关系论视野下,技术与人是共同的生命成长体,道德更是人与技术共同作用的产物,技术可以通过具身关系调节实现育人目的。人工智能时代开展道德教育,需要坚守人之主体性,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代具性功能,打造人机共生的育人场域,提升师生智能素养,培育合格的道德主体。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技术自主性的日益膨胀对人类主体性发展带来威胁,促使人们重新审思教学技术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文章揭示了现代技术裹挟下的教育困境,呼吁警惕对智能技术过度依赖引发的技术反向驯化和信息茧房现象;分析教育场域中人与技术的三种博弈形态——对立失衡、适应平衡和融合共生,指出技术调解是化解人与技术矛盾关系的可能出路;进而提出技术调解视域下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从"人-技术"关系维、技术维、主体维层面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路径,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技术自主性的日益膨胀对人类主体性发展带来威胁,促使人们重新审思教学技术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文章揭示了现代技术裹挟下的教育困境,呼吁警惕对智能技术过度依赖引发的技术反向驯化和信息茧房现象;分析教育场域中人与技术的三种博弈形态——对立失衡、适应平衡和融合共生,指出技术调解是化解人与技术矛盾关系的可能出路;进而提出技术调解视域下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从"人-技术"关系维、技术维、主体维层面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路径,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技术自主性的日益膨胀对人类主体性发展带来威胁,促使人们重新审思教学技术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文章揭示了现代技术裹挟下的教育困境,呼吁警惕对智能技术过度依赖引发的技术反向驯化和信息茧房现象;分析教育场域中人与技术的三种博弈形态——对立失衡、适应平衡和融合共生,指出技术调解是化解人与技术矛盾关系的可能出路;进而提出技术调解视域下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从"人-技术"关系维、技术维、主体维层面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路径,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在智能化变革中推动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在“智能+”职业教育中实现智慧生成的完满发展,在智能培养过程中带来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创造效应”。但在打造智能职业教育新范式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推动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需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策略,推动构建“智慧课堂”;围绕学生主体开展新型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依托多元关联网络设置专门化的学习场域,实现学习资源的集成共享;研制人工智能促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与技术标准,形成“多维度”评价新格局,进一步助推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技术自主性的日益膨胀对人类主体性发展带来威胁,促使人们重新审思教学技术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文章揭示了现代技术裹挟下的教育困境,呼吁警惕对智能技术过度依赖引发的技术反向驯化和信息茧房现象;分析教育场域中人与技术的三种博弈形态——对立失衡、适应平衡和融合共生,指出技术调解是化解人与技术矛盾关系的可能出路;进而提出技术调解视域下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从"人-技术"关系维、技术维、主体维层面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路径,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自适应学习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赖先进的工具难以实现。文章运用场域理论,建构了以自适应学习平台为核心的显在场域和以主体社会关系为基础的潜在场域相融合的智能自适应学习场域模型。其中,潜在场域包括学生自适应、教师自适应、管理者自适应和家长自适应等社会关系。通过运用资本、形塑惯习可提升学习场域进化的动力,减小阻力,为实现自适应学习提供新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农村师资队伍是决定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为了解农村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首先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对农村师资供求矛盾展开调研,结果发现农村师资供给来源不充分、供给质量不符合、供给机制不完善。在此基础上,从场域理论视角对农村师资供求矛盾进行审视,认为农村教育场域作为农村社会场域的子场域,农村社会场域制约与农村教育场域局限性是基础性因素,农村教师原有惯习与农村教育场域要求不适应是关键性因素,农村教师资本数量与农村教育场域需求不匹配是重要性因素,并提出应用信息化手段助力农村师资供给治理的技术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6.
从技术与教学理论互动演变过程中,技术革命及其在教学场域中的应用,推动了教学理论形态转型.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倒逼教学改革,人工智能教育的勃兴反衬教学论范式滞后,教学论面临人工智能时代理论范式的转变.但是数据算法的确定性与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矛盾,人工智能技术可计算性以及技术陷阱,决定教学论范式转变是有限度的.以"变"促"不变",智能时代教学论必须坚守"不变"的价值立场,回归育人初心.  相似文献   

17.
该文针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带来的计算智能与认知规律匹配、学习活动时间与空间灵活设计、发展性与安全性博弈等新需求,提出了教育社会实验的研究范畴和设计框架,系统论述了实验目标—环境组织—方法体系—测量工具—应用反馈这5个实验环节,并选取以促进计算智能与认知规律良好拟合的智能教育应用软件测试探索实验为例解读实验结果的应用方向。为科学测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带来的真实社会影响做了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引起了全社会的持续关注,以GPT-4为代表的大模型被认为已初具通用人工智能的雏形。智能技术链式突破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与风险性引发社会对教育系统变革的普遍担忧,迫使人们对人才定位、教育诚信、核心素养、科技伦理与技术治理等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新一代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将全面引发教育观的改变,包括众创共享的知识观、智联建构的学习观、融通开放的课程观与人机协同的教学观等。应对智能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持续渗透,学校应着力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智能时代的学习能力;鼓励教师积极拥抱智能技术,发展人机协同教学的能力;开展学校人工智能社会实验,营造智能时代教育教学环境。只有不断提升师生智能时代的生存力与适应力,并持续优化学习环境的联通性与智能性,才能规范而有序地推动学校高质量且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对"智能教育"提出以下要求: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括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捷、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近些年,研发机构、企业开发了一系列智能教育的平台与系统,并在部分学校应用推广,为促进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教育作为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态,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其高度发达的技术文明呼唤相应的情感文明予以平衡。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是指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在情感层面达臻开明与进步的合理状态,由此形成富有育人价值的情感境界。情感文明作为促进人工智能教育变革创新的精神力量,能够彰显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本文化,落实人工智能教育的成人之学,完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逻辑。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需要提升人工智能教育场域的情感温度、合理遵循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规则、培育人工智能教育主体的情感修养,以及有效运用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资源,厚植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底蕴,走向技术文明与情感文明和谐共生的育人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