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是他的学书的书论主张还是他的书法作品风格,都给后来人以很大的启发和影响,而他前后书风的转变有着种种让人琢磨的原因,本文就学书历程的变化、政治仕途的变故、生活情感经历的影响三方面原因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所谓节序诗,是以时令节日、民俗风景为表现对象的一类诗作。节序浓缩了人们对于特定时序的感情。苏轼一生仕途大起大落、命运坎坷多舛,对于节序更是敏感。纵观苏轼的节序诗,从元日到除夕,四时八节都在其抒写范围之内。这些节序诗从诗人真实的内心出发,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感情。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相应地被分成了数个阶段,本文仅截取苏轼元丰八年到元祐四年这段时间的诗歌,来探讨苏轼在仕途达到颠峰状态时,他以酬唱和题画为题材的诗歌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色,由此来说明此时期乃是苏轼思想的转型期和艺术见解集大成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少有的全才,文以豪放气派开一代新风,文人画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里程碑,书法造诣居宋代四大家之首。然其仕途坎坷,数次迁任,知密州太守时,是其思想和书风转变的重要时期,近年来研究苏轼在密州的学者专家,大都把目光放在了他的思想、政绩与诗词创作方面,而对他居宋代"四大家"之首的书法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就苏轼书法分期特点及倡导的"尚意"、知密州时期书风转变因素作探析。  相似文献   

5.
苏轼被贬黄州,是他仕途上第一次沉重打击,也是人生第一次巨大挫折,但这一时期却是他文学创作上的辉煌时期;短短几年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赋及书画作品,更重要的是创作了他的代表之作;尤其是词,数量多(与他自己及同时的词作者比较),题材广泛,思想丰富,而且具有开创性。通过苏轼黄州词主要题材内容的分析,大抵可以窥探到他当时的思想状态及人生态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王晓莉 《天中学刊》2002,17(6):49-50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因此他的词作表达出沉重的人生空漠之感。苏轼的怅然不是缘于仕途的进退,而是对一生忙碌意义何在问题的迷惑和怀疑。苏轼胸中吸收、融合了中国的各种传统思想元素,因而能够在人生的痛苦面前保持旷达的心境,达到精神归隐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一○七七年初夏,苏轼由山东密州来到“山其嵯峨,人其颖多”的徐州,虽然仅有一年又十一个月的短暂时光,却在徐州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苏轼不仅是一位勤政爱民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著名文学家。他在徐州建立过卓越的历史功绩,写下了许多瑰丽多采的诗篇。这是后人常常传颂、怀念他的重要原因。苏轼有诗云:“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他歌咏徐州的诗词,是徐州人民一直引为自豪的。  相似文献   

8.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一句,历来注家皆语焉不详.本文以有关文献为依据,透过表面字句,深入考证其深刻内涵.苏轼写此词时对周瑜的功业和初纳小乔的艳羡,曲折地表现了苏轼的婚恋感情倾向,抒发了他被贬黄州后,仕途苦闷的惆怅之情.  相似文献   

9.
略论苏轼的命运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的仕途坎坷,成就了他在文艺领域的辉煌;造成苏轼政治家的悲剧、文学家之幸运,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苏轼命运的文化意义在于,他既创造了不朽的文化业绩,又在人生境界上完成了儒、道、释三教思想的圆融,开启了士人人格的审美化之路。  相似文献   

10.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人豪放派的代表,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对人生始终抱有乐观、包容、豁达的态度。在徐州任职期间,他留下的不仅是令后人称叹的政绩,还创作了150余首诗词作品。我们可以通过对苏轼徐州诗词的鉴赏、研究,进一步探寻他诗词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及其在徐州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瑜 《文教资料》2011,(19):11-12
苏轼一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步入仕途之时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然而在其政治受挫、遭遇"乌台诗案"后,身心疲惫的苏轼又试图在佛道中寻求心灵的宽慰。心胸宽广、生性乐观的苏轼在与佛道的结合中自身的文人心态发生了积极转变,他没有完全沉溺于佛道以寻求解脱和避世,而是将佛道思想为我所用,进而转化成为自己人生哲学的精华部分。儒释道的积极融合标志着苏轼人生哲学观的正式形成,而"超脱旷达、随遇而安"便成为他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开创了豪放派词风。结合苏轼的人生背景,解读他在黄州时期的词作内容,可以看到他的词风格的多样化。虽然他仕途受阻,心灵受挫,但他所坚持的积极入世和乐观自信,使得“旷达”始终是其词作风格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一生仕途多遄 ,是诗文创作伴随他浪迹天涯 ,奇特的宦游生涯、奇特的宦游情怀 ,正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支点。  相似文献   

14.
嘉人 《老年教育》2011,(10):56-56
苏轼与芡实 宋代大文豪苏轼虽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在六十高龄时仍红光满面,身体健壮,精神矍铄,才思敏捷,这与他学习中医、研究养生之道有关。  相似文献   

15.
苏轼一生遭遇过两次重大挫折:中年时被贬黄州,晚年时又被贬至惠州、儋州.他一生都在追求儒家济世救民的思想,因受客观现实的沉重打击,在黄州时他对于仕途感到过失意,但并未绝望,仍想东山再起,佛老思想是他这一时期用于排遣苦闷和自我安慰的有力工具;来到海南后,他则决意离开仕途,转而效慕陶渊明,而这时佛老思想则是他追求生活本真状态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6.
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首次遭遇到最严重的打击。初到黄州,自然悲凉,但自从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不仅他的人生态度变得更加坚毅沉稳、超然豪放,更让他的文艺创作达到了新的巅峰。苏轼诞生于四川眉州,但黄州让苏轼浴火重生为苏东坡,黄州才是苏东坡的诞生地。  相似文献   

17.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次贬谪,是苏轼仕途和人生的低谷,却也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黄州5年间他写下了许多彪炳千秋的作品,其中"黄州三绝"更是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嬗变、情感变迁的见证。本文拟从此出发,探究其谪居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18.
贬谪地的自然地理风貌与文化异于中原,这种独特的异域地理体验给苏轼贬谪词的创作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一个外乡人,苏轼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关照陌生的异乡,内心的困顿、仕途的不畅都将借由贬谪地的地理文化得以调和疏解。词人对于黄州、惠州、儋州原本是排斥的,正如他在词里面的形容那般,"蛮风瘴雨""今困天涯",但经过实地相处,苏轼却又表现出与先前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即"不谓尘世""不似天涯"。这种人地关系的转变恰恰体现了苏轼自我需求的实现与满足。  相似文献   

19.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在豪放之余,也有一个柔软的地方藏下他所有坚强过后的虚妄,这个地方就是杭州。苏轼把杭州当作自己的家一样骄傲地推销着。在这里,他的霸气和温柔中和,让人煞是喜爱。他将对杭州的情谊化成了千古的功绩,千古的诗作。苏轼之于杭州,是习惯;杭州之于苏轼,是港湾。  相似文献   

20.
苏轼仕宦40余年,仕途坎坷。终其一生,酷爱自然美,并创作了大量讴歌大自然的诗文,寄托着他丰富、生动、深刻的情感。从比德、禅悦、怡情三方面来分析,苏轼的情感追求无不给现代人以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