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颖 《新闻界》2007,(3):78-79,82
“守门人”在电视传媒中具有信息的检查功能,代表媒介组织和受众的要求和需要,对信息作出鉴别和选择,决定其能否进入大众传播渠道。同时,“守门人”还具有对所传播的信息的加工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桥梁功能等。电视“守门人”的把关好坏,对电视娱乐节目的品质好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电视“守门人”必须树立正确的把关意识。“守门人”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受众意识、电视文化意识、发展创新意识是影响其对电视娱乐节目把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疫情期间,屏对屏的“云端”传播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形式和渠道。本文从分析“云端”传播的必要性入手,结合南宁广播电视台“云上丝路”国际传播项目的具体实践,总结出“云端”传播的三个策略,即优化议程设置、突破认知隔阂和注重事实传播,并提出未来做好“云端”传播的三点思考:处理好“形”与“意”的关系,融合好“我”与“她”的力量,融通好“古”与“今”的辉映。  相似文献   

3.
在各大传媒激烈竞争的今天,“说新闻”的出现及发展,无疑使电视新闻多了一份竞争力。作为电视传媒的传播主体和信息发送者,主持人也被要求具有对新闻综合掌控的能力,在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市场竞争和时代发展都对主持人这一行业自身的基础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文化+”战略赋予新闻传播新的内涵。随着媒体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微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探索“文化+微媒体传播”的转型之路已迫在眉睫。基于“文化+”背景,通过详细分析提升微媒体传播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在归纳总结微媒体传播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化战略,针对提升微媒体传播力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远距离现场直播是广播电视传媒的一种“无距离”传播手段。无距离障碍,无认知障碍,无接受障碍。远距离现场直播正是对电视快速边界传播优势的利用和发挥。采用远距离现场直播满足了观众对异地信息的开放性和选择性需求,同时也顺应了当前日益激烈的传媒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是由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于1998年5月正式提出的。2002年11月6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电视与广播博物馆国际理事会2002年北京年会”与会代表时指出:“因特网的发展尤为迅速,它已成为中国新闻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明确网络媒体的地位。同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又指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再次明确了网络媒体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的关键在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电视媒体要立足于影像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传播生态以及接收新语境,创新传播手段,以共情叙事升华情感力量、以场景营造强化情境张力、以跨屏互动扩大情感共鸣,运用共情传播、电视“活化”的方式,使历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眼球为王”的传媒时代,“碎片化”趋势正在生成和发展。地铁电视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而兴起,是典型的碎片化新型媒体。如何提高地铁电视的传播力,在媒体林立中脱颖而出?本文从地铁电视的碎片化生存环境、生存特点及生存方式入手,探求地铁电视的传播规律,以期在碎片化传媒时代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视业的飞速发展,电视传播手段及传播观念的不断创新,使得电视在短短的几年中经历了由纪实到栏目化;由电视谈话节目的迅速崛起到电视游戏娱乐节目的红红火火等,几个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而电视的节目形态也从单一单调到丰富多样,电视传播视角由高高在上的俯视转为平视,电视传播模式由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者为中心,这种巨大的变化正是电视传播理念不断嬗变的结果。其中平民化传播理念的张扬以及人文关怀的生活类节目的崛起,更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变化。 平民化传播观念的张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社会文化重建的新时期,健…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电视“庸俗化”的原因,不少学者将其全部归咎于电视的“商业化”。我们以为,电视的商业化只是为其“庸俗化”提供了运作机制上的可能性,而造成电视“庸俗化”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是电视受众中普遍存在的低文化层次趣味对电视传播产生了“庸俗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11.
孙华  蔡尚伟 《新闻界》2005,(3):94-94,96
本文作者此前提出的“西部电视特区论”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但其中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西部电视特区论”即等靠要思想。本文从剖析将两者等同的认识误区入手,通过对“西部电视特区论”这一观点产生的环境、“西部电视特区论”的核心与特区精神、“西部电视特区论”与两个大局论的关系逐一进行阐释,以澄清西部电视发展理论中的一些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2.
电视宣传片作为一种电视传播的形式和传媒手段,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影像的震撼力来树立城市形象,展现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在重大主题活动(如北京奥运会、文化艺术节)的内容告知与宣传等方面,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称作一个城市或地域文化宣传的“视觉名片”。  相似文献   

13.
朱兆一 《现代传播》2023,(2):120-127
西方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世界主义思潮,但是没有一次成为统一全球的治理理念。现当代随着数字传媒技术的发展,平台世界主义的国际传媒和文化产业大格局得以进一步形成。虽然在非英语国家出现了内容制作上“东升西降”的反向文化输出,但是这一现象在根本上仍然体现了美国平台在文化传播渠道上的一家独大。其中,韩国是和美国平台世界主义捆绑最为紧密的东方国家,近年以《鱿鱼游戏》等为代表的“韩流”产品成功出口全球,在传播方式上体现了共振传播和无限流模式的助力作用,在本质上则是以韩国叙事展现全球所谓普世价值和跨域文化实践。“韩流”的成功国际化是诸多因素助推的结果,中国文化出海需要借鉴韩国在政府体系化支持、发挥流媒体平台和社交媒体的推动作用、积极采取体系建设和产业链布局等措施,但同时也需要规避过于迎合西方观众需求而导致的文化产品肤浅和庸俗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周边传播理论视角看,“做好文化周边传播,是做好‘一带一路’周边传播的主要内容”。①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是民族身份的表征,做好“一带一路”国家传统节庆文化的周边传播不仅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也是唤起丝路文化记忆、展示中国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笔者根据网络"E"时代的特点分析了新媒体对电视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受众的分化与窄化、收视习惯的转变。基于此,笔者对电视传媒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策略:电视传媒不但要凸显全球化与本土化融合的特点,还应与新媒体有机结合,方能实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书籍作为文化传播的传统物质载体,在现今信息社会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设计者的设计,书籍所凸现出的“第二自然界”仍旧是装帧计中的重要课题。之所以称其“第二自然界”,是指设计者通过对书籍的设计,形成书籍的内容与外观形式、形态高度统一,为书籍自身的美化和文化品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间的设计和研究是设计者探索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电视“面对面”中的“我”和“你”作为独立的传播主体,依赖于“我——你”关系的建立,而“我——你”关系的建立,又更能突显出“我”和“你”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王晓清  李玲 《新闻通讯》2013,(10):31-32
“软实力”最早是由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教授约瑟夫·奈(JosephS.Nye,Jr.)提出来的,意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意识、价值理念和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因素,其核心内容包括社会信仰、民族凝聚力和道德规范等。本文将此概念延伸为“软实力”不仅存在于国与国的关系场域,更涉及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一部热播的电视剧能广泛而深刻地触动受众的灵魂,并促进电视与意识形态互动,促使电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建构与传播发挥重要作用。电视内容生产与播出机构通过一系列电视剧、新闻报道、专题片、纪录片和娱乐节目,以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人人即媒体”与大众传播要素的质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传播主体复杂化、“话语权”垄断的消失、“把关”的缺失三个方面论述了“人人即媒体”与大众化传媒要素的质变。作者认为,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作为传播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因互联网使人人参与大众传播成为可能,与传统媒体相比,已发生了质的改变,对人类传播的深刻影响还未充分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谢小名 《声屏世界》2009,(11):68-69
电视界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即内容为王。此话固然不错,尤其是在单向传播电视时代,为内容所服务的形式,就是使尽浑身解数也就那么几种:要么纪实,要么画面加同期声,要么现场直播,但即使是现场直播也还是单向传播,观众所看到的现场,都是导播为你选择好了的“现场”。于是,多年来电视都在“形而下”的老路上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