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弱势群体特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湖南省13所高校1467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弱势群体与非弱势群体在经济状况、适应状况、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学校关系、同伴关系、学习负担、学习状况、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自认弱势大学生群体之间有年级差异和生源差异;经济因素、学习因素和学校关系因素,是引起大学生自我认知为弱势的重要原因;存在家庭-经济弱势、人际-心理弱势、学校处境弱势和经济-学习弱势四种类型。因此,在寻求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对策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差异,建立包括经济支持、心理与学习指导、人际关系调节、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综合救助体系,以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田萍 《教育与职业》2012,(35):37-38
大学生弱势群体主要表现为经济地位、心理状况和能力水平的弱势。学校社会工作对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支持存在着必要性和可能性。实现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支持,必须采取实现与高校现有体制的衔接、设立学校社会工作专门的服务机构、以增权为核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与教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现.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主要分为经济弱势、学习弱势、身心弱势、能力弱势四种类型,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健全资助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失衡与心理障碍已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大一新生处于学习、生活适应与转型的关键时期,是高校心理弱势群体的高发人群,因此,正视并重视新生中心理弱势群体问题,分析心理弱势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积极有效的帮助对策,是促进心理弱势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出现是全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组成部分,大学生弱势群体具有弱势的相对性、角色的转换性、贫困的决断性特征,也蕴涵着三对现实矛盾.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终极关怀应该体现为道德关怀,体现为对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弘扬与培养.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道德学习要遵循阳光化原则、合作化原则和个性化原则,要以学习负责任、学习体会幸福、学习诚信、学习感恩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论主体意识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自我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表现出经济贫困、心理障碍、能力欠缺或者地位低下等种种弱势,从而处于不利境地的大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7.
所谓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表现出经济贫困、心理障碍、能力欠缺或者地位低下等种种弱势。从而处于不利境地的大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8.
女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种假设群体,但又客观存在于女大学生之中,本文对女大学生弱势群体作出了自己的界定,并以湖南邵阳学院为例,指出了高校女大学生弱势群体在成才、心理、就业等方面存在着劣势,试图通过透视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弱势状况,从而引起社会对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关注,促进女大学生弱势群体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是高校学生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论文从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工作方法以及与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等方面阐述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的可行性,对于弥补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不足,提升救助弱势大学生的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大学生群体的分类研究中.“弱势群体”是研究最多的,其实在大学生群体中除了传统的“弱势群体”需要重点关注外,因“学业阶段”和“成长环境”不同而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也需要重点关注。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生中的重点人群指因为自身、家庭、社会、学校等原因引发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异化而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学校及其教育者给予重点关注和帮扶的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11.
高职贫困生的弱势状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收费制度的改革,高职贫困生成为一种新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经济、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处于困难境地。我们应从国家政策、家庭贫富差距、高职院校自身的弱势等方面探索这一弱势状况的形成原因,并从社会、学校等角度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促进高职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学生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难以获得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处于不利发展处境的学生个体的集合。长期处于弱势状况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较大的消极影响,而对于弱势状况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无望等消极情绪体验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为不利。恰当的社会支持尤其是情感支持有利于增强学生弱势群体的适应能力和积极的情绪体验,缓冲生活和学习压力对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学校应该重视和积极构建对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努力让学生体会到公平、希望,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而贫困大学生属于其中的弱势群体,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缺少实习经历、前期资金投入和存在自卑心理等诸多问题.作为社会、学校和教师,我们如能给予贫困大学生的一些建议和帮助,则会从多方面改善其弱势局面,营造更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相似文献   

14.
谭贡霞  张允蚌 《考试周刊》2014,(86):114-115
本文从适应体育相关概念的界定、运动弱势群体教学现状的弊端着手,对影响运动弱势群体教学实施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从理论上分析了加快该类群体学生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以期引起有关学者主动探究运动弱势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长效机制,构建符合运动弱势大学生实际的体育行为干预教学模式,激发该类群体学生的隐形体育行为,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南省13所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生活学习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就业、经济、学习三个方面。根据其形成原因,我们可以探索减轻他们心理压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症结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在高等教育、教学和生活中处于弱势的学生群体,这里的弱势是一个比较相对的概念,包括能力弱势、心理弱势、经济弱势等。本文着重讨论了对“弱势群体”的心理结症的转化途径与方法,使他们尽快地摆脱这种困境,适应新的生活,做一名生活的强者。  相似文献   

17.
农村弱势群体是指农村人口中家庭残缺、残疾、智力障碍或者经济收入极端低下的特殊群体,可以说他们是弱势中的弱势。本文所探讨的弱势群体儿童暂且限于出身于弱势群体家庭,但身体和智力发育正常的儿童。弱势群体儿童集中的学校一般地处偏僻农村,教学设施、师资水平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十分落后。为了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效地帮扶弱势群体儿童,必须改造农村弱势群体儿童集中的学校。  相似文献   

18.
高校"双困生"是目前高校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经济状况、就业技能、就业观念、性格、就业政策上都处于弱势。属于家庭经济、就业都困难的学生。针对"双困生"面临的问题,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人才,政府和学校应建立健全相关政策、设计相关课程有针对性的关怀就业弱势群体,增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危害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消极表现不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把握高校中弱势群体的表现及危害,采取有效措施给予教育和疏导,化消极为积极,变弱势为强势,不仅是学校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5,(72):111-112
为探讨"适应体育"对运动弱势大学生体质影响,作者选取某高校部分运动弱势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12周"适应体育"教学进行干预,测定并比较实验前后两组被试的身体素质相应指标。结果表明,实验组实验后、前相关比,男、女生身体素质均有所提高,且除握力外,其他指标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P<0.001),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男、女生身体素质均有所提高,且除握力外,其他指标呈显著性差异(P<0.05、P<0.001),肺活量、50米、800米和1000米等指标变化尤为明显。因此,采用"适应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可以提高运动弱势学生身体素质。针对运动弱势群体,此教学模式要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