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提倡和谐教育的理念,似乎惩罚学生就极大地违背了教育规范,这让诸多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陷入了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是“罚”还是“不罚”?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惩罚”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那么,如果要罚,应该怎样罚?让我们先看看下...  相似文献   

2.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惩罚了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教育规范,甚至就是违反教育法,这让教育者在实践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罚”还是“不罚”?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那么,如果要罚,应该怎样罚?要实现教育向和谐教育的过渡,“只能惩罚,不能体罚”的观点,究竟应该如何准确把握?一、适度惩罚——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3.
刘尧 《教书育人》2010,(8):65-65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提倡和谐教育的理念,似乎惩罚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了教育规范,甚至就是违反教育法,这让诸多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是“罚”还是“不罚”?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  相似文献   

4.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惩罚了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教育规范,甚至就是违反教育法,这让教育者在实践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罚"还是"不罚"?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那么,如果要罚,应该怎样罚?要实现教育向和谐教育的过渡,"只能惩罚,不能体罚"的观点,究竟应该如何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5.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惩罚”是一种呵护,是一种艺术。要掌握好罚的艺术,罚之有方,罚之有度,罚之有情。  相似文献   

6.
刘承梅  李龙 《新课程研究》2009,(11):110-111
在“人本”教育思想盛行的今天,伴随着“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的东风劲吹,惩罚教育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正当有效的手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部分教育工作者谈“罚”色变。我们并没有否定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但再尊贵的花草也需要园丁修剪枝叶。如果只是“一边倒”地把教育行为异化为赏识和激励,实质上就是对人本教育的背离。教育需要赏识,也需要一点惩罚。当然,惩罚并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是指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比如,以否定的语气、表情(不理睬).来批评、谴责学生,或者采取强制措施加以制止,  相似文献   

7.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教育。”我认为,严禁体罚学生不等于取消“惩罚教育”,体罚和“惩罚教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因此.适当来点不同于体罚的“惩罚教育”.不但会纠正学生的错误、转化学生的思想观念.还会成为一种动力.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为教育教学起到积极作用。但欲使“惩罚教育”发挥作用.应讲究艺术性。  相似文献   

8.
常见的惩罚一类是以学生的身体为接受部位的,是谓“体罚”,也可称“显性惩罚”;另一类是教师用语言、眼神等对犯错误的学生严加斥责甚至讽刺挖苦,学生受罚的部位是内心,是谓“心罚”,也可称“隐性惩罚”。惩罚,是教育评价过程中衍  相似文献   

9.
教育,拒绝惩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惩罚 ,是中国古代私塾教育中经常运用的手段 ,比如用戒尺打手心、打屁股等等。在现代教育中 ,惩罚手段的运用不但是经常的 ,而且花样似乎还多了许多 ,比如罚写作业、罚站、罚打扫卫生、罚自己打嘴巴 ,有时教育者还开口骂学生 ,动手打学生 ,以示惩罚。不独中国教育有惩罚 ,就连美国的教育中也有惩罚。《素质教育在美国》中 ,作者的儿子矿矿就受到过“罚不给吃午点”、“不让参加课外活动”、“脚跟靠墙罚站”、“停课三天”等惩罚。一些教育专家也认为 ,在必要时可以给学生以惩罚。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 :“假如某些人没有受到温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惩罚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从古至今久用不衰.随着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这一思想的出现,惩罚是否可用之于教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面对一幕幕因教师体罚而致学生伤残、死亡甚至自杀的惨剧;面对一件件因教师“心罚”而致学生抑郁、堕落乃至杀人的悲剧,全社会有识之士都会痛心疾首地大呼: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身心,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惨痛的教训引起人们的一再反思,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文规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有识之士的疾呼和教育部的明令在起到相应作用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禁罚”矫枉过正的后果:在媒体对体罚和“心罚”引发恶性事件的一再披露中,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三令五申中,在社会各界对体罚和“心罚”的口诛笔伐中,在某些家长的大做文章和学生的无理取闹中,一线教师们变得手足无措,“谈罚变色”,使得惩罚似乎也应顺应时势退出教育舞台。但是,教育中真的不需要惩罚了吗?几度思考,几经争锋后,又一强烈呼声响起: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惩罚,将何去何从?思想不清则方向不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相似文献   

11.
教育惩罚正误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物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于惩罚过重在舆论界和家长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所以现在大有“谈罚色变”之势。为了澄清在惩罚问题上的模糊认识,避免其给教育带来不利影响,本文试从不同角度,对惩罚的正误作一分析。1.从惩罚的性质来看,有正当惩罚与不当惩罚(1)正当惩罚。这种惩罚是与学生的不良言行相称的。它有利于学生坚强性格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衡量自己言行对错的正确标准,是一种能激励学生积极上进的惩罚。(2)不当惩罚。这种惩罚与学生的不良言行是不相称的,会损害…  相似文献   

12.
一提到现代教育,方式好像就是赏识教育、爱心教育、鼓励教育,更形象地称之为拇指教育(给学生不断地竖大拇指,夸奖学生)。一提到惩罚教育好像就是面目狰狞的老师对学生的体罚。我想这样的理解都是不正确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洛克认为,惩罚是指对犯有过错行为的人施行的一种处罚,惩罚针对的是故意犯错的人。对教育而言,惩罚是指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否定,以使其改正错误的一种手段。而对学生体罚的定义为直接的肉体打击,罚抄写是变相体  相似文献   

13.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可能采取了很多不同方法,其中不乏含有惩罚的手段。惩罚并不等于打骂,其内涵是对学生的错误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以消除错误。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策略,更是一种呵护,一种艺术。只要罚之有方,罚中有度,度中有情,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合理的惩罚往往能让学生改掉学习过程中的恶习,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从而让他们爱上英语,乐于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强的性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4.
惩罚的艺术     
杨欣 《教育革新》2007,(3):22-22
惩罚和体罚是两个不同概念。体罚是法律和道德所不容许的,而惩罚则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到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教育方法,它的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的后果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基础教育中的惩罚教育是指对犯错误或有不良表现的学生在身心方面施加某种不愉快的负面刺激,否定其行为,以引起警戒并强制其改正错误的教育方法。一般地惩罚教育包括言语责备、罚站、罚作业、罚劳动等(代偿式惩罚);场间休息、撤消某种特权等(剥夺式惩罚)以及罚请家长、书面检讨、警告、记过等。在中小学,青少年儿童由于自控力较差等原因,纪律约束是必需,惩罚教育也是必然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谈惩罚教育     
在现在的班级管理中。对于学生的教育,社会、学校大都提倡赏识教育,避免惩罚。杜绝体罚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谈罚色变,放弃惩罚,我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它将失去教育力度,使学生思想涣散,行为会随心所欲。应该明白我们所说的教育惩罚与体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等同。教育惩罚是纠正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手段,通过惩罚能引起畏惧和悔恨,从而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并通过意志而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体罚是一种有意识地造成学生身体的痛苦来制止和预防某些问题行为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结果。它包含了教师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如果这苦心不能为学生体察、接受,就可能致使少数学生产生误解、抵触甚至怨恨等消极情绪。但是,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又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只要教师讲究惩罚策略,让学生理解、接受并感激教育惩罚的目的还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目的,通常包括学校惩罚和教师惩罚。教师是学校惩罚的具体执行者,主要是对有事实违规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和惩罚,如训诫、斥责、惩罚性值日、惩罚性更正作业、取消某项权利等。教育惩罚,在行使过程中兼具教育与制裁的双重性质,目的在于教育和戒除,而非单纯的惩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正如捷克伟大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  相似文献   

19.
惩罚,可以有多种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教育教学实践中许多不当惩罚产生的消极效应使很多教师以否定的心理偏执看待惩罚,贬低惩罚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认定它是不道德的教育形式,因而谈“罚”色变。于是,惩罚成了人们飞短流长的是非话题和教育管理难以通过的“瓶颈”,教育工作走上了“赏识教育”的“独木桥”。这种失去一翼的残缺的教育难以凝聚整体教育的强大合力,必然影响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育,带来诸多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20.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正确对待“惩罚”教育手段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表扬和鼓励是一种“灵丹妙药”,过分强调其作用,过分夸大其教育功能。把“惩罚”看成是一种“高压电线”,唯恐“触电”,被视作教育的一种“罪恶”。学生犯了错误不敢批评,不敢“惩罚”,生怕会出什么事。还有的教师,谈“惩罚”色变,处处迁就学生,更有甚者完全否定“惩罚”的教育作用。其实,这恰恰是教育工作者认识上一种误区、行为上的一种偏差。“惩罚”与奖励一样,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手段。恰当的“惩罚”,不仅能教育人,更能警示人、激励人,从而造就人。下面就笔者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对学生“惩罚”教育手段的思考和运用谈点认识,以期共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