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奥塔对现代科学的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奥塔在其<后现代状态>一书中对现代科学产生了严重的误解.他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概念对现代科学进行了相对主义的理解,歪曲利用了科学哲学的一些结论,进而否认现代科学知识具有任何认识论上的优越地位.他夸大了科学知识所面对的合法化危机,错误理解了元叙事和效率实证主义对科学合法化的意义.特别是,他援引的"量子力学"和非线性科学并不支持他的后现代立场,而他所说的追求差异、矛盾、不可理解性和异调逻辑的"后现代科学"并未出现.  相似文献   

2.
论利奥塔的后现代科学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的视域中 ,利奥塔通过对科学知识与叙事知识流变的历史考察 ,揭示了知识合法化的危机 ,构建了后现代的实用知识观 ,从而展现了现代科学哲学发展的困境和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在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的视域中,利奥塔通过对科学知识与叙事知识流变的历史考察,揭示了知识合法化的危机,构建了后现代的实用知识观,从而展现了现代科学哲学发展的困境和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利奥塔以语言游戏方法 探讨合法化问题。他对语言游戏的独特理解体现于两条原 则即游戏的竞技特性和语言的社会关系特性。从哲学史、科学史和逻辑发展史角度看,语言 游戏显现为现代理性认识的必然替代物。游戏是前苏格拉底的希腊假设。科学语言的出现和 自身分离,导致科学与叙事(社会)的矛盾。一方面,科学向叙事提出合法化要求;另一方面 ,科学又必须借助叙事才能使自身合法化。因此,真理和正义是合法化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 方面。后现代社会不能延续现代大叙事的合法化模式。但又必然借助叙事,那就是小叙事。 小叙事的特点由paralogie表征,正如大叙事的特点由métadiscours(元话语)表征一样。  相似文献   

5.
文学具有时代性,超越一定的历史过程来审查不具有历史规定的文学是不恰当的,这样文学的问题实际上是阶段性"建制"的问题,合法化与否只不过是需要一个参照物而已。罗伯—格里耶在虚构和建造梦魔般迷宫的同时,又分解了他的梦魔,把自己建造的一切都拆卸得粉碎。他自以为揭示了传统文学的虚假性及其被掩盖的权力运作的真相,却没有看到它自己最终也未能免于另一种意义的虚假和抽象,这即是文学的文学的"合法化"与"解合法化"的心理意识。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明论是梁启超资本主义文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梁启超主张政治文明与道德文明相辅相成;另一方面,梁启超认为政治文明包含政治合法化、政治制度化、政治法制化等内容。同时,梁启超强调政治文明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各国的国民素质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体育社团合法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社团是转型期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实现体育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体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体育社团的合法性包括:社会合法性、行政合法性、政治合法性和法律合法性四个方面。社会合法性表示社团由于符合文化传统、社会习惯等组成的民间规范而具有合法性,行政合法性表示社团由于遵守行政部门(国家机关或具有一定行政功能的单位)及其代理人确立的规章、程序而拥有的合法性,政治合法性表示社团由于符合国家的思想价值体系而被承认享有的合法性,法律合法性表示社团由于满足了法律规则而获得的合法性。相应地,体育社团拥有四种合法化过程:社会合法化、行政合法化、政治合法化和法律合法化。这些合法化过程相互作用,形成了体育社团合法化机制。四种合法性和合法化机制共同构成了当前体育社团的合法性秩序。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知识状态下,知识的合法化面临了危机,呈现非合法化状态,从属于思辨哲学的大学机制出现了危机,也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方式。非合法状态下,知识外在化影响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知识权力化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自由,跨学科产生的招数导致教师个体的式微。从非合法化到合法化误构,探寻后现代知识状态教师教育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由于过分的思辩机制叙事的损害,也由于研究中“实用主义”式的误构,致使教学论研究的知识形态-教学论知识呈现出“非合法化”的状态。而要使之恢复常态,步入“合法化”的轨道,重构就成为自然之事。以“非合法化”叙事为参照,可解构出“立足现实,回顾过去,面向未来”的教学论知识“合法化”的范型。  相似文献   

10.
王庆利 《教学与研究》2004,12(12):81-85
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基础概念,"合法化"存在着经验性理解和规范性理解两种理论传统。这两种理论传统均有各自的理论优势,但也存在着相应的理论缺陷。只有实现了主体、对象、手段和目标这四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统一,才能使"合法化"这一概念在超越这两种理论传统的基础上走向科学化。  相似文献   

11.
A common move in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and performativity is to present the former as an antidote to the latter. Might we, therefore, see work on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as heralding an era of post-performativity?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the portrayal of performativity in the literature on creativity presents an overly simplistic (vulgar?) understanding of what the former involves. In this literature, performativity is used to represent the tightening control over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to meet externally imposed targets. Though this represents a ‘manifestation’ of performativity, it is not constitutive of it. During this paper, I contend that a vulgar or partial understanding of performativity is what leads writers to view creativity as its antidote. To demonstrate what is at stake here, I draw on Lyotard’s understanding of performativity. For Lyotard, performativity is a narrative in which effectiveness has usurped Enlightenment narratives of truth and justice and ultimately comes to shap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During the paper, I try to show that the literature on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focuses on effectiveness, jettisons concerns with ‘truth’ and partakes in the nihilism of performativity.  相似文献   

12.
The use of narrative research is often informed by a commitment to social justice on the part of the researcher. An example of this literature, Morwenna Griffiths' Action for Social Justice in Education: Fairly Different (2003), is taken here to illustrate the understanding of power and the way in whi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s conceived. The language and tone of such texts illustrate the role of a certain inheritance of psych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ity, which shapes our understanding and conduct of 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This, and the way in which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forms part of broader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s of the self within liberal political rationality, is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work informed by the thought of Michel Foucault in order to provide a critique of the stated objectives of narrative research and the accompanying agenda of social justice. It is argued that without further attention being given within such work both to what is meant by narrative and social justice, and to assumptions regarding the nature of the operation of power, its emancipatory objectives are undermined.  相似文献   

13.
“利奥塔把后现代知识状况描述为对思辨与解放“元叙事”的质疑,实质上是以“解合法化”与“悖论逻辑”对作为“共识”之公共游戏规则的消解,从维特根斯坦到利奥塔完成了对古典“游戏”说的颠覆。这与新实用主义罗蒂以“小”叙事达成的“共识”代替“大(哲学-哲学家)”,从不同的极端,在异质-多元的语言游戏中颠覆着真理,建立起众“小”的迪斯尼乐园,西方的马克思主义, 如杰姆逊、伊格尔顿等,对此进行了批判。从利奥塔提出的五点知识本性改变可见,后现代信息革命并没有改变知识的真理性本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20世纪90年代关于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集中于探讨伦理正义主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在政治哲学视野中从政治价值问题、政治正当性问题等角度对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进行了探究,还有学者从经典著作的阐释入手归纳其思想主题和实质。梳理学者们从不同路径研究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观点成果,探索其研究框架,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之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理论主要包括: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法治优于人治,美德政治理论,城邦政体理论;亚里士多德城邦政洛障论则包括:城邦“人”的悖论、城邦正义悖论、理想城邦的封闭式发展。其对我国政治建设的启示主要集中在国家政体制度、政治生活中人的主体性、依法治国、社会稳定、社群政治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政治知识在新形势下的变化,初步阐述了政治责任的涵义。二者之间有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拥有一定的政治知识是政治主体完成政治责任对其要求的载体和物质基础,政治责任感的增强有助于内化、提升政治知识,政治知识有待于发展到政治责任。这是“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重要的政治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政治制度正义、属性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政治制度是国家、单位、个人参与政治活动的一种正式规则。正义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对政治制度进行正义的追寻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政治制度正义主要体现为政治制度双重属性的统一即价值属性与工具属性的统一。政治制度的价值属性和工具属性二者互相制约。价值属性统率工具属性,工具属性体现价值属性。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进程表明,只有当政治制度的价值属性与政治制度的工具属性二者协调一致时,才能促进一国的政治发展。在当前中国的政治发展中,要使政治制度的双重属性协调一致,我们还要解决好政治制度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之间的矛盾。制度及时性是制度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制度及时性不等于制度有效性,必须从文化人手来解决制度的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恢复性司法主要内容的刑事和解制度,近几年已经成为国际刑法学研究和实施的一项主要举措,刑事和解制度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即平衡理论、叙说理论和恢复正义理论,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此也作了积极的研究和尝试.引入刑事和解制度必须要根据中国国情和人文环境,本文分析了我国引入刑事和解制度的可行性,并就建立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程序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政治变动剧烈的1976年重新出现的《人民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是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上它对政治做出了彻底的言说,无论是作为一个大文本还是其中各个小文本叙述的只是政治。在形式上,它是政治的产物,它出现的方式、作品的叙事模式都是政治化的。其中,斗争回忆不仅具有叙事学方面的功能,更是现实斗争合法性和必然性的确证。  相似文献   

20.
苏童的新历史小说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历史小说,主要体现于其新历史小说的如下特质:一是对传统的历史观念进行质疑、解构;二是以民间生活叙事置换宏大历史叙事,以民间生活作为历史叙述的主体;三是将个人/私人化叙事填充进宏大历史叙事框架内,进行"伪宏大叙事"。以上是苏童新历史小说的独特性,也是其消解与颠覆传统历史叙事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