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道德与审美的圆融是王阳明心学的审美诉求和价值体现之一面。良知是解读王阳明心学美学的出发点。良知的二重性对情与理的完美融合及其在心与物的展开中的完美统一凸显出阳明心学的美学色彩。良知二重性内在地规定了理(志)与情的统一,道德品格与审美品格的统一,这种统一落实于现实个体生命之上,就使阳明关学呈现出以道德与审美的圆融为核心的美学追求。同时良知个体性对审美主体性的高扬和良知普遍性对人之生命价值的关怀又赋予阳明美学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人的教育是以人的潜能为发展基础,通过人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非人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价值限定”,实现人的“工具化”的过程。决定“人”的教育或非人教育主要体现在六大教育关系的处理上:一、潜能与发展关系;二、自我与需要关系;三、个性与共性关系;四、人与才关系;五、情与理关系;六、自律与他律关系。  相似文献   

3.
人的教育是以人的潜能为发展基础,通过人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非人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价值限定,实现人的工具化的过程。决定人的教育或非人教育主要体现在六大教育关系的处理上:一、潜能与发展关系;二、自我与需要关系;三、个性与共性关系;四、人与才关系;五、情与理关系;六、自律与他律关系。  相似文献   

4.
道德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现实世界,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规范、德性和善行实际上构成了作为社会现象的道德的具体存在方式。道德教育要完整地体现其实践意义,必须全面把握道德的存在方式,将受教育者持守规范、提升德性、追求善行作为自身的价值目标。只有从道德存在的三个层面入手开展道德教育,才能使道德的主体性与规范性、实然与应然、他律与自律在价值中获得统一。道德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道德系统,不断促进道德实践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有德育模式面临着主体性错位、形式上单调和有效性欠缺的现实困境。借鉴西方价值澄清理论中突出大学生道德选择主体地位、注重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以及追求大学生道德选择内在统一的积极因素,寓大学德育实践中追求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和谐、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和谐、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和谐,对指导高校和谐德育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德人格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力量,体现出人格的整体和谐。道德人格的整体性体现为道德行为的整体性和道德环境整体性的统一。这种整体性表现为一种向道德共同体的回归,而道德共同体则为道德人格提供一种价值推力。要实现道德人格与道德共同体共荣互生,必须建立良性的道德环境机制和行为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文章探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规划与发展状况,指出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通过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促进学生的个性完善与发展,体现人文精神价值;通过学科整合与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促进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科学精神价值;开展多元化的艺术教育形式和活动内容,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体现道德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职医学教育必须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关注学生可持续性、完满性的发展,使他成为一个具备“完善能力”的人,也就是“医学技能人文生”。这需要开放性的语文课程来实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效用性价值和发展性价值的统一,这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然,更是医学生个体可持续和谐发展能力得到具备的必然,并在从个体的自然存在向社会存在的转化过程中具有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道德化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道德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德为公平的社会及制度设计提供道德价值依据及道德支持;道德调节方式是政治法律制度等调节方式所不能替代的,道德调节能够从心理、思想上解决和谐社会的矛盾冲突,实现社会的和谐;道德对个体品质和德性的塑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途径,同时道德还为经济发展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儒家道德思想为个人道德、社会道德和自然道德的统一。个人道德培养内心和谐,社会道德引导社会和谐,自然道德创造天人和谐,是儒家道德思想"和谐"的具体体现。深入分析儒家道德思想"和谐",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增加心理矛盾平衡能力;增强社会环境建设力度,创设矛盾平衡的条件;强调自然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性的精神危机以及中国当代德育的实质性低迷,使得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关注人类前途的人在审视现实与未来时不得不认真思考道德问题。这里我们从道德接受主体的道德智慧入手,再从道德智慧切入道德, 探索道德教育中如何通过培养提高道德智慧来高扬人的主体性,引导个体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体悟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并塑造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是大学德育中的重要内容。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个体精神安顿和道德人格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德育要想获得教育实效,必须遵循“人性化德育”的教育理念,创设师生共同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课堂上“活起来”,使优良的道德传统内化为学生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完善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3.
庄子以"自然无为"为理念建立了自己的道德理想.但是庄子的道德观充满了内在的悖论.这样的道德观是由其道德的二维对立的结构模式所决定的.在这种思维模式的作用下,过度抬高个体道德的价值和意义,贬抑甚至摒弃社会道德,企图寻求最自由、最完美的道德生活.但是,由于个体道德失去了生长的基础和环境.所以,解脱的结果,只能是虚无.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青年学生德育功效的研究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在强调德育功效的同时必须重视青年学生的个体价值,同时更不能忽视青年学生的社会价值。实现青年学生德育功效价值最大化,必须理性认识青年学生道德层面的问题。为此,要从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健全道德教育机制、完善基层组织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强化保障机制五个方面来加强青年学生德育功效。  相似文献   

15.
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但就个人所应具有的各种品性来说,德是人性内在之核,德性应为先。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转型时期,传统和现代道德思想并存,各种思潮泛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尚待完善,社会上的各种不良影响并未消除,在某些方面负面影响仍有扩大势头,如何在高校实施正确有效的德育教育,如何把握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原则,厘清德育为先的本真内涵,处处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现阶段有着刻不容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德进步是一个从一种外在要求变成人的内在需要的过程。源于自然威慑的道德、源于社会契约的道德和源于人的内在需要的道德标志着人类道德从外在要求变成人的内在需要这一过程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行为是否遵从既定的道德规范,取决于在他们的价值观天平上,作为道德观念根据的价值与行为本身所带来的价值的比值。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一个在道德行为方面谋求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通过教化引导人的需要和人性的发展以及通过操作完善规章制度两个基本层面。  相似文献   

17.
公正是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其更深层的蕴涵乃是保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公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只有在合乎人性的社会关系中,人才能作为真正的人存在,人才能获得稳定的提升和发展.作为社会关系发展状态的社会公正、作为个体完满德性的个人公正以及人们出于自愿在公正的社会联合中自由地发展并实现自身的价值,都表明了在本质的意义上公正本身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社会是由许许多多个人组成的,一切的社会生活包括道德生活也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人相互交往构成的。所有的道德体系的原则和规范归根结底都要通过个人的道德行为反映出来,而个人的道德行为在形成了比较稳定鲜明的个人品质后,就充分地体现出这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原则和规范。因此,不论从国家角度还是从个人角度都必须高度重视个人品质的建构,必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蕴涵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重视人的价值、强调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完美理想的人格。通过儒家人文精神的内涵的分析,以探讨儒家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