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积极开展“质疑问难”教学模式的探索。“预习质疑——细读质疑——精读质疑——学后质疑”,自始至终引导着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始终围绕着学生的“问”和“学”来展开教学。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全面地主动活泼地发展,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相似文献   

2.
1.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质疑能力。如《草船借箭》一课,引入课题后,学生质疑:“我觉得诸葛亮不是借箭,而是骗箭。”他的这种想法,充分说明孩子在预习课文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教者首先充分肯定他善于动脑,大胆质疑,这是会学习的表现。请大家读课文后说清自己的意见。究竟是“借箭”还是“骗箭”?孩子们兴趣大增,调动自己探究的意识,同时分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2.引导学生在课中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疑问,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一、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在每篇课文教学前,让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看课文中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问题写在书上。由于基础不同,提出问题的水平高低就不一样。教师要对不动脑筋,从习题中抄来“疑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二、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在教学中尝试过使用“质疑卡”,对促进学生生疑、解疑起到积极的作用。卡片分为题目、疑难问题、试答三项,印发给每个学生,要求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填写好。教师备课时抽阅一部分学生卡片,以了解情况,做到“知疑”。  相似文献   

5.
为了教学生会学,以期达到“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之目的,把预习引进课堂,学生自学,完成预习作业,情况如何?教师的点拔引导、同学们的议论修正、学生的质疑问难,无不需要帮助解决……这就形成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预习自读——议论释疑——修正练习。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提倡预习,做到“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但是,学生的预习需要引导。教师的引导工作可从下三方面着手: 一、引读课题。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与“窗户”,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读课题,抓住题眼深究,在解题中提出文章的大概内容。如:《将相和》,看题知道是写将军和  相似文献   

7.
左修忠 《湖南教育》2003,(22):45-45
一、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首先,教师要创设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质疑意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要求教师:1.设疑要有启发性、趣味性;2.析疑要明了,语言要亲切;3.评价要有鼓励性。其次,教师要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1.从课题处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便可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认真自学的基础上依照课题提出问题,从课题的关键词、中心词、修饰语到课题的结构等方面细心琢磨。2.从重点词处质疑。课文中一些重点词往往…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主体,首要问题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无过于质疑问难。我尝试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实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质疑,以疑促思,自读释疑,在突破重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一、个人预习,小组交流 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确立课文的探究目标,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一个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9.
张永莲 《青海教育》2008,(12):31-32
所谓“两学”,是指课前自学和课内自学;“一教”就是教师的点拨、引导;“一补”指知识的巩固、强化。在这四个环节中,每一环节又分为“课前预习——课内检查预习;学生自学——组织讨论;质疑问难——教师解难、评议;巩固练习——总结、深化”八个基本教学步骤,从而保证在预定时间内,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学思结合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宝贵经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乐于质疑问难,教会学生善于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材文本的课题、插图、文本内容等,引导学生有效质疑,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本文从质疑文本课题、质疑文本插图、质疑文本句子、质疑写作思路四方面阐述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和质疑习惯的培养,以期能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俗话说:"学贵有疑。"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和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至关重要。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又怎样教会学生质疑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一、从题目上质疑我教学生每预习一篇课文时,首先要看清题目,针对题目,产  相似文献   

12.
“交互式质疑教学法”的学生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互式质疑教学法”是在学生认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质疑——释疑存疑——教师质疑——引导释疑”四个环节,辅以精当的练习,以达到培养探究品质、训练创新思维、提高读写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①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许多疑问并亟待解答。有些疑问,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得以解决;有些问题则需要在教者的启发引导或师生交流中找到答案。所以一开始上课就大胆让学生质疑,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经过学生的互相教育和教师的点拨引导,有些问题便迎刃而解。而对一些学生一…  相似文献   

13.
培养自学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学会”向“会学”的方向转变。在计算法则教学时,我运用“三自”(即自练、自问、自答)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自练就是学生仿照例题自己编题。由于自编的题目各不相同,学生可以从不同题目的算法中概括计算法则。在教学“分数乘以整数”时,学生编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质疑,并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读有所思,思中生疑,疑中求答。1."扣眼"——从课文的题目质疑课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抓课题质  相似文献   

15.
所谓重质疑.即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自主学习。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创新质疑则是创新的先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学生质疑问难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引导学生“会问”.培养学生“善问”。  相似文献   

16.
<正>一、立足课文题目,训练质疑思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必须经过思考,在思考中产生疑问,随后解决疑问。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教师应抓住题目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自主解决疑问。如教学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交流。师: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相机教学“崛”字,正音,指名朗读课题)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题,读完课题后,说说你们有哪些疑问?  相似文献   

17.
对“质疑环节”的思考——全国小语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观感□北京崇文区教研中心特级教师赵景瑞这次全国小语大赛中数节课展示出“质疑环节”,这是推进素质教育十分可喜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现浅谈以下几点观感:一、学生质疑发挥着多种功能。学生能在课堂上质疑问难,...  相似文献   

18.
马之先 《安徽教育》2009,(11):30-30
<正>质疑问难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古人说"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表现,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培养创造性、开拓型人才就要引导学  相似文献   

19.
一、鼓励质疑,启发思维 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创新”的开端,也是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   在教学《麻雀》一课时,学生在预习中就产生了不少问题,激起了浓厚的兴趣,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又产生新的问题,迫切希望求得解决。教者在课内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气氛相当活跃,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开始时学生问:为什么说“我”推测到猎狗发现了猎物 ?文章写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为什么又说它像一块石头落在猎狗面前 ?小麻雀从梧桐树上摔下来,难道不会摔死吗 ?要是小麻雀摔死了,老麻雀还会来救它吗 ?在学习课文时,又有学生提…  相似文献   

20.
小学阶段的教育 ,不仅要使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文化科学知识 ,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以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培养有创新意识人才的课堂。那么 ,如何在质疑问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教给质疑方法 ,善于质疑问难。 自主学习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环境 ,学生敢问 ,但并不等于会问、能问在点子上。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一定的质疑方法。 (1)着眼课题。课题是教材资源之一 ,读题质疑 ,便于学生养成善于思维的良好习惯 ,弄清题目与课文的内在联系 ,帮助阅读理解和作文构思 ,形成相应的学习方法。同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