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新闻作品著作权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新闻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既要体现对作者智力劳动和独创性的尊重,又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知情权,实现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功能。因此,对新闻作品著作权的保护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原则之一:除个别例外,新闻作品原则上具有著作权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应具备如下几方面条件:1.应当是事实、思想、感情的表现。只保护表现形式,不保护被表达的思想或情感,这是著作权法律制度的一项基本理论。同样的思想或情感,人们都有权以自己的方式加以表现和利用。文章或作品,就是一种表现或曰形式。2.应当具有独创…  相似文献   

2.
新闻作品的保护关系到新闻事业的发展兴衰.媒体融合技术背景下,新闻产品更加多样复杂,新闻作品侵权也呈高发态势.面对形态不断创新、形式更加多样的新闻产品,确定明晰的新闻作品认定标准是适用著作权保护的前提条件.本文认为,只要融媒体新闻产品的基本内容是事实信息,具有新闻学意义上的新闻价值,且具备一定程度独创性,都属于新闻作品,应受到著作权法律法规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信息制度建设步伐的加快,新闻作品著作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协调和平衡好新闻作品传播过程中个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是媒体行业面临的十分迫切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确定新闻作品著作权正确的价值取向并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新闻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也随之带来智能新闻独创性判定、权责归属等著作权纠纷,新闻机器人的主体性问题仍面临着自由意志与理性、社会属性与情感等层面的争议困境.本文通过分析国内首例智能新闻胜诉案的实践难点和法理争议,辨析新闻机器人作为传播主体和法律主体的联系与张力,以自主性技术下的媒介角色和人机关系变迁为基础阐释新闻机器人的主体性与法律地位,将作为"信息生产者"但尚不具备伦理和责任能力的新闻机器人界定为有限人格法律主体;并以有限人格为前提,从技术逻辑和促进信息传播的著作权保护目标出发,提出将文本生成技术原理和外在表达作为独创性裁定依据,新闻机器人享有作品署名权,侵权责任后果由媒体机构承担的著作权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自媒体短视频内容升级的可行性策略,以期达到提高短视频的播放量和增强自媒体竞争力的效果。【方法】通过市场调研和统计分析,现阶段自媒体短视频的主要类型有新闻资讯类、娱乐搞笑类、生活记录类等。【结果】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自媒体短视频类型多样,但是在内容上存在同质化问题,进行自媒体短视频内容升级存在必要性和紧迫性。【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分别从打造优质自媒体团队、提高短视频制作水平、推行“短视频+电商”和“短视频+文旅”等跨界合作模式等方面,总结了短视频内容升级的具体方法,保证了自媒体能够稳定输出优质作品。  相似文献   

6.
蔡文丰 《中国传媒科技》2023,(1):101-104+118
【目的】为了确保主流媒体占据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与质量,加强内容把关,推进主流媒体改革发展。【方法】针对强化主流媒体把关行为分析其可能性与必然性,研究把关标准在传播人员选择、新闻内容选取以及新闻加工更新层面的变化。立足于与不同平台呈现的新闻载体以及反应机制,深入思考当前主流媒体把关行为中出现的变革。【结果】主流媒体根据不同平台特点调整传播方式,不同平台采取相应的把关措施,以互联网模式占据新型舆论传播阵地。【结论】主流媒体在行业把关过程中要破除以往成见、加强内部联合,借助平台流程优化,进一步审核信息要素,拓宽合作,强化主流媒体的要素融合及创新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传媒行业的创新转型提供强大助力,推动传媒行业进入智媒时代。文章通过对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以期为人工智能与传媒行业的深度融合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基础和实用参考。【方法】描绘当前的智能媒体发展态势,从辅助信息采集的无人机、可实时发布的短视频、可完成撰稿的写作机器人、辅助新闻发布的虚拟主持人、把关审核信息的区块链技术、虚拟现实与元宇宙为代表的沉浸式新闻六个方面,分析其相较传统新闻生产的创新点,以及生产力的强弱对比。【结果】新技术的应用增强新闻感染力、解放新闻生产力、提高新闻时效性,推动新闻生产模式向着更智能、更高效、更多元的方向发展。【结论】文章对传媒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与转型有前瞻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产权法中,著作权法作为调整作者个人与作品的传播者以及公众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法律,与新闻界关系最为密切。比如著作权法将其保护的作品按表现形式分为九类,其中的文字作品、摄影作品,就多以报刊等印刷出版物以及网络等形式传播。在新闻实践中,媒体及记者为保护自身的著作权,同时也避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应注意弄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2021年度江苏省好新闻(媒体融合)评选,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一次明确,经省级验收合格的64家县级融媒体中心每家可以申报1件作品参评。分析2021年度江苏省好新闻(媒体融合)中获奖的县级融媒体作品在题材选择、作品形态、采编制作、技术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对于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掌握媒体融合类作品的生产规律、创作更多优秀作品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更好地唤起政府和社会的慈善热情,慈善类媒体必须利用好传媒科技的力量,打造良好的互动平台。【方法】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研究了传媒科技助力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结果】认识到我国人民整体已经脱贫,但慈善事业任重道远,并发现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等领域慈善事业的发展有赖于慈善类媒体发挥作用,让困境和困境中的人被真实、清晰、及时地“看见”,媒体亟需既懂慈善又懂新闻写作和传媒科技的从业者。【结论】鉴于此,文章认为,慈善类媒体在壮大自身力量的同时,应着力打造互动型新媒体平台,充分运用传媒科技的力量,既做好慈善新闻的生产者,也做好慈善新闻生产的组织者,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为新闻界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智能新闻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面临新挑战。由于智能新闻本身的特殊性使其独创性的判断标准难以确定、作品法律属性模糊以及权利归属存在争议,进而导致司法实践中智能新闻著作权侵权案件认定的困境。鉴于此,应在非单纯事实性智能新闻作品可版权性的前提下,明确智能新闻独创性的认定标准,厘清智能新闻著作权由智能软件的媒体使用者享有;借鉴转换性原则,对著作权法合理使用中的兜底性条款予以司法解释;同时,借助区块链优化版权登记,从技术层面规制智能新闻侵权现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如何运用智能化技术,打造智能化编辑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方法】总结人民日报社AI智能编辑部的探索经验。【结果】【结论】人民日报社AI编辑部集全媒体AI编辑制作、内容辅助审核、低代码开发、智能化中台、端侧智能等特色能力于一身,持续推进AI、AIGC、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创新应用,多元化助力全媒体宣传报道提质增效,渐进式构建全媒体新闻生产新生态。为媒体同行提供新兴技术助力全媒体新闻生产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3.
王慧敏 《中国传媒科技》2023,(11):119-122+131
【目的】探索智媒背景下,主流媒体发展数据新闻的重要意义、实践进路与风险防范。【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结果】主流媒体发展数据新闻,一是要掌握数据主动权,警惕新闻泄密;二是要祛除数据客观性迷思,警惕新闻异化;三是要辩证看待可视化,防止新闻故事虚化。在数据新闻的发展与提升上,一是应以新闻的建设性为基础,涵养新闻的服务功能;二是应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核心,强化记者的职业素养;三是应以新闻的视频化为方向,聚焦消费的场景化。【结论】发展数据新闻对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具有重要意义,主流媒体要坚守好数据新闻作为新闻的根本要义,坚守主流价值观;要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数据新闻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革新,推动数据新闻更好地服务于新型主流媒体建设。  相似文献   

14.
自媒体具有平民性、自主性、交互性强、传播快等特点,近几年,飞速发展的信息传播平台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角色,逐渐打破了传统媒体"一言堂"的局面,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但我国缺乏专门的法律规范对自媒体作品的著作权予以保护,以现有的著作权保护体系难以妥善解决自媒体时代出现的许多著作权侵权问题.鉴于此,立法者需完善著作权法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自媒体提供商的监督,采用实名制等措施以改进保护现状,提高自媒体服务商的技术保护等措施,最终构建我国自媒体著作权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媒体智能化发展路径。【方法】通过总结央视网的智能化实践,解析主流媒体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智能化发展,打造主流媒体“智慧引擎”。【结果】【结论】央视网以“人工智能编辑部”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内容为王+平台制胜+技术领先”的核心竞争力,将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于新闻生产传播实践中,赋能主流媒体智能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闻作品与时事新闻存在本质的区别。时事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属于公共信息,不具有独创性.所以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新闻作品则是在时事新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具有独创性.因此受到著作权的保护。通过分清新闻作品与时事新闻的界限,有助于把握著作权法,认清保护新闻作品的法律限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全媒体时代,数据驱动已经成为传播业态中的新势力,主流媒体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运营新闻作品是现代传播中的重要一环。【方法】纵观新媒体运营的实践不难发现,打破思维定势、转换角度运营、创新传播手段,是主流媒体亟待突破的空间。【结果】只有读懂流量密码、主流媒体才能巩固权威发声。【结论】主流媒体在创作之初要发动数据驱动的引擎,以大数据为先导,实现理念的创新、内容品质的提升、传播手段的迭代多元。  相似文献   

18.
任芳言 《青年记者》2016,(21):37-38
媒体类公众号名称的分类 微信公众平台中媒体类公众号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传统媒体在微信平台上的延伸,与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等媒体形象直接关联;第二种是报社、出版社或网站等旗下负责运营特定内容的公众号;第三种以个人为主,主要发布原创内容,即自媒体. 这三种媒体类微信公众号差异较为明显.大部分传统媒体的公众号会直接以其媒体名称命名,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一般在报社、出版社或网站旗下的公众号,命名时相对更自由,形式选择多样化,如“团结湖参考”“百度新闻实验室”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日渐呈现偏向技术与实践趋势,新闻史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仍保持必修课属性却难以与其他理论及实践类课程建立直接关联。【方法】文章探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新闻史知识作为视频及数据可视化作品的选题和素材融入其他技能实践课程,通过对史料文献、数据库资源的查阅、采集与分析来创作新媒体形式的替代性阅读作品。【结果】将新闻史教学与新媒体技能实践链接,可以丰富学习体验,完成从知识吸收到内容生成的过程。【结论】新闻史课程教学改革具备多元面向,其延伸价值有助于实现专业课程之间的链接与互动。  相似文献   

20.
许涛  骆丹 《中国传媒科技》2023,(10):126-129
【目的】探讨现代融媒体新闻传播环境的新特点,提出建设路径,以实现多点联动、资源共享和融合传播。【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武汉广播电视台开办的《电视问政》栏目以及启动的“黄鹤云媒”智能化融合生产平台为案例分析,对现代融媒体新闻传播环境的新特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现代融媒体新闻传播环境具有多点联动、资源共享和融合传播的新特点,这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可以通过建立融媒体新闻中心、加强技术建设、优化采编发流程、注重用户需求等方面的建设,实现新闻传播的高效性和精准性。【结论】现代新闻传播领域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途径,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用户需求。未来,多点联动、资源共享和融合传播将是新闻传播的重要趋势,广电行业需要加强技术投入、优化工作流程,并高度重视用户需求,以实现新闻传播的高效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