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2013,(9):15-15
未来十年,中国将进一步城镇化。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与中国城镇化相伴的这些重要转变,将带来不可计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习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梦"这个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号角正式吹响,受益于"中国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城镇化建设、节能环保、养老医疗等相关板块投资机会凸显。记者了解到,市场首只"中国梦"主题基金——南方中国梦灵活配置混合基金将于5月15日正式发行。据了解,南方中国梦基金将重点投资以实现中华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14,(4):107-108
新型城镇化是新的历史阶段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主要强调以人为本。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可以通过转变办学模式、优化专业设置、调整培训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有着较为强烈的城市生活认同愿望,渴望融入城市生活。但是,高额的城市迁移成本、紧缺的发展机会、长期存在户籍制度、政府财力的有限性阻碍了其城镇化的步伐。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需要在教育、社会保障与权益保障、就业、户籍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并构建"协商"型政府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农业限制开发区对农村土地的非农用化使用有着刚性规定,这就使得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应由传统的"外延式"、"速度型"向未来的"内涵式"、"质量型"转变,随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培育起来的新型农民的就业方式也应有所调整,让其成为支撑农业限制开发区主要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进而带动周边区域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具体思路主要包括:从科学角度引导新型农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改革和完善相关体制,创造平等、和谐的就业环境;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增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加大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提升新型农民职业素养;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重构与拓展社会资本,完善就业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6.
随着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尤为严重.很多学者提出,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是解决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女性的创业类型正在发生变化,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机会型创业,呈现出从生存型向机会型的转变.因此,培养高职女大学生的创业素质,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女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教育,必然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使大量农民实现向城市的转移就业、使涌入城市的农民实现思维方式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变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社区教育因其"全员、全程、全方位"等特征,在新市民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而推动了城镇化发展,而新型城镇化也赋予社区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功能上以新的使命。目前,社区教育自身的发展还明显滞后于城镇化进程,同时,城镇化水平差距也加剧了城市社区教育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观念认识、加强实体建设、完善保障制度、建立梯级资源共享,这是促进社区教育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也是助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农村既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地,也是高职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农村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农村城镇化将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大调整,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撑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适应农村城镇化产业集聚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农村既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地,也是高职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农村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农村城镇化将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大调整,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撑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适应农村城镇化产业集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在城镇落户的新型劳动大军。如何提升这支新型劳动大军的就业能力,实现其在城镇稳定就业?通过分析现今城镇化转移农民就业能力现状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资源优势及其特点可知,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提升农民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构建"培训—就业保障—体化"机制,培育和改善农民"市场化"就业心理,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提升城镇化转移农民的就业能力,让其在城市(镇)安居乐业,以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包容性城镇化越来越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包容、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中国梦"早日实现的一件利器,而服务业因其吸纳就业能力强等优势又是助推包容性城镇化进程顺利开展的法宝.通过对河南省包容性城镇化和服务业互动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包容性城镇化是服务业的格兰杰原因,而服务业不是包容性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最后提出包容性城镇化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相关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邢台学院学报》2018,(1):72-74
只有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推动以城镇化为主的"四化"协调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乡镇政府在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才能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青岛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城镇化道路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文明的重要标志。通过全面总结青岛市城镇化取得的成效,分析城镇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青岛市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未来青岛市城镇化发展的价值诉求将由追求城镇化数量向注重发展质量与功能转变,支撑体系将由工业主导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体制机制上将更加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将由中心城市集中主导型向均衡集聚型转变。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认知与社会环境、就业制度环境紧密相关。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认知生成的经济社会背景,从政府主导到"自主择业"则是其制度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环境,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形塑理性化就业认知凸显重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确立,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积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确立面向市场的理性化的就业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前,就业问题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其中,中职生就业问题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调整学生就业定位,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工作机会就成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通过对中职生就业心理和就业观的剖析,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指导学生正确就业。  相似文献   

16.
"人的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最核心的艰难课题,也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社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市民化不但要解决居有其所的硬件要求、居有其业的生机要求、居有其保的保障要求,还要解决使其真正融入城镇生活,将其塑造成符合城市居民素质内涵要求和价值取向的市民,使包含生活习惯在内的行为素质、心理素质、精神素质等与城镇精神文明相符。文章分析了农民城镇化与社区教育的相互关联性,探讨了促进农民的城镇化的策略、途径,有效帮助他们适应城镇化的思想道德素养、心理素养、法律规则意识、环境保护意识、人际关系和科学文化素质,促使他们不仅实现名义身份转变,更要实现真实角色的"蜕变",成为与现代城市工作、学习、生活接轨的市民。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其中的城镇化成为讨论最多的话题。随之召开的两会再次掀起城镇化的热议浪潮。"城镇化"已经上升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亦成为推动我国未来高速发展的一条主线。归纳总结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未来方向,对于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的“中国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步推进城镇化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农村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我国城镇化的根本问题及其实质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是在二元化体制的背景和格局下进行的,表现出明显的政府主导和控制的特点,当前城镇化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也依靠农民的土地贡献支持.这是一种不经济、不公平及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化的体制,统筹城乡,走城乡一体的城镇化之路;转变方式,走资源节约型城镇化之路;因地制宜,走多样化的城镇化之路;强化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创新城镇化资金筹措方式,转变单纯依靠"土地财政"支持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后,原来以城市为就业导向的国家保障系统逐渐转换为以城镇化为导向的产业保障系统;中国城镇化发展形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就业大众化的拉力,面对广大的区域产业和城镇化社会发展,大众化就业——大众化教育的延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合理定位,调整大学生大众化就业、岗位成才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社会支持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传统的以血缘为核心、家庭为纽带呈"差序格局"分布的私人性支持和以"单位制"为载体的国家支持体系相结合的支持系统在社会中的作用逐渐式微。中国出现了贫困女性化现象,而就业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最终手段。再就业培训是城市贫困女性接受社会支持的重要方面。应将培训视为积极的社会政策,将贫困女性视为一种人力资本,培训是提升贫困女性社会资本的投资。目前培训中存在着机会不平等、性别不平等、培训达不到预期目的等问题。为此,应建立就业培训信息网络,提高培训质量,形成社会化的培训网络,使城市贫困女性从被动接受社会保障津贴者转变为通过劳动获得收入的社会参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