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际理解教育是教育全球化的重要举措.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文章立足时代背景、上海城市特点和闵行基础教育需求,研究了“为什么要推进国际理解、如何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怎样保障国际理解教育的持续发展”三个核心问题.其研究思路和实践过程可以为其它地区国际理解教育的推进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浦东新区探索国际理解教育已有一段时间,许多学校都在思索:如何将碎片式的国际理解教育活动体系化、结构化?区域在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过程中,更希望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之路从粗放实践发展为实施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因参与国众多,且各国的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多样化、复杂化,国际理解教育还存在着平等性、双向性、差异性等问题。直面这些问题,是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试析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为增进民族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的国际理解教育,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越来越受到基础教育的关注。近年来在我国,国际理解教育以学科渗透方式在许多学校展开。国际理解之所以能够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是因为国际理解无论在知识、技能,还是在情感态度培养上都在某些基本点上与学科教育相契合。找准国际理解教育和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可以增进学科教育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浪潮之下,各国增进理解、多元文化共存与相互影响已成为大趋势.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高校进一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培育国际化人才,是顺应全球化潮流的重要举措.当前,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面临着具体政策指引不足、课程设置不完善、教育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对此,提出了高校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美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培养世界意识的初创阶段、在争议中前行的稳步发展阶段和强调全球素养培养的深入阶段。其发展呈现出始终服务于国家利益,由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推进,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等特征。这为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即需要加强重视国际理解素养培养的力度,建立完备的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体系,扩大国际理解教育政策的研究主体和制定主体,注重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国际理解教育历经6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并被纳入中小学校长、教师在职培训的学科体系建设序列。在基础教育中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有助于该国际教育项目的系统构建。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个创新性的学科,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其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完善地方课程体系以及学习模式的构建;这些内容建设要从理论研究、教师培训、教学实践三个层面推进。  相似文献   

8.
国际理解教育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国际理解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新的教育观念,是推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教育内容。分析国际理解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和主要内容并以英、美、日等国为例具体分析目前世界各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措施并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开展积极有效的国际理解教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越发明显。国际理解教育要从孩子们抓起,要把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贯穿到小学教育的授课内容中。校内同学之间,不同社区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国际理解的基础。国际理解教育要注意培养孩子们学会考虑、理解和尊重其他种族、民族成员的立场、情感和文化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个富有根基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教育理论界对其开展多方面研究的同时,中小学也展开了具体的实践活动。要使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得到切实的推进和开展,必须在实践中关注传统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态度的培养、实际交际技能的训练、本土化教育策略的研究以及国际交流平台的构建等多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1.
国际理解教育在促进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教育国际化、培养全球公民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已成为共识。韩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走在了亚太国家的前列。2000年以来,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国际理解教育跨国研究与培训机构。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个富有根基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教育理论界对其开展多方面研究的同时,中小学也展开了具体的实践活动。要使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得到切实的推进和开展,必须在实践中关注传统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态度的培养、实际交际技能的训练、本土化教育策略的研究以及国际交流平台的构建等多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建设,2023年12月2日,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2023学术年会召开,年会以“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助力国际教育创新”为主题,对基础教育的国际化特色发展、国际教育创新发展、教育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中国特色高品质学校建设、外语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与全球胜任力培养等议题展开学术交流与研讨。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学校作为直接参与基础教育国际化建设的主体,在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主动投身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化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全面提高,扎实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和全球胜任力教育,为着力构建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图景奠定基础,为教育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演变以及文化多元化、信息社会化的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转向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交流与合作,日益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我国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对国际理解教育内涵的准确把握显得非常重要,不仅影响到理论的研究,甚至往往会成为实践的障碍,本文笔者首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进行分析和界定。国际理解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场教育实践运动(行动),而从理念到行动,行动是关键,本文从政府、学校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主体层面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进行阐述,真正让国际理解教育理念落实到行动,而不会成为一种没有意义、冷漠的教育口号。  相似文献   

15.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国际理解教育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各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足。文章归纳了各国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共同点,并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发挥外语在国际理解教育中作为深入理解其他文化的工具的作用,加强双语教育;拓宽交流途径;在学科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开设专门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素质,以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在推进中小学国际化进程中各有侧重:美国注重法律和政策体系保障,英国强化教育国际交流,日本重视侨民教育和国际理解要素的课程渗透。这些经验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注重国际理解教育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原则等有了新的认识,国家性和民族性、普遍性和个性、多元性和单一性、共生性和竞争性成为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属性。同时,国际理解教育能有效加强国际交往和我国对外开放,实现国民综合素养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形成了本土性目标、他国性目标和国际性目标的三维目标,能有效推进国际合作和世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该走向何方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课题。从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新特征出发,反思存在的新差距,明确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凸显价值引领,聚焦核心素养,架构面向新时代的区域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目标体系,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内容框架;具体通过实施“机制、课程、教师、浸润”四维策略实现区域推进,提升了师生的国际理解素养,形成了区域辐射引领效应,为深化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区域推进样本。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理念认知窄化、推进实施泛化、师资培养弱化、平台机制固化等问题,其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构建立体化区域发展体系、探索多维度课程推进路径、形成全景式教师培养模式、搭建共享交流展示平台四大推进策略,为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新使命,实现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文献分析,可以发现中国自1974年出现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成果以来,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经历了萌芽、初创和发展三个阶段,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在年度研究数量、研究内容和研究文献分布上均有体现。但中国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也存在着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研究对象国过于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等不足。展望未来,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应加强理论体系建设,拓宽研究对象国的范围,推进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播,着力薄弱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