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丰富的考古资料论证了东北是玉文化的发祥地,分析了红山文化出土玉器深邃的文化内涵.指出红山文化大量玉器的出土说明红山文化时代,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已经完成;红山玉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印证了玉兵时代的说法;红山文化和龙文化的发端紧密相关;红山文化玉器的多样化说明原始宗教崇拜的发端亦在东北;红山玉文化开中国礼制文化的先河.本文还研究了岫玉与玉文化的紧密联系,充分肯定岫玉对玉文化的贡献,岫玉对中华文明曙光的到来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相似文献   

2.
以游牧为生的契丹民族,在历史渊源上并无用玉的传统。建国以后,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在政治礼制、宗教、世俗以及朝聘往来诸领域广泛使用玉器,形成了具有浓郁草原文化气息的玉文化,对其后的金元玉器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玉器系统,为中国传统的玉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和活力。  相似文献   

3.
李成善 《课外阅读》2011,(12):400-40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玉器的国家之一,玉器在中国经历了7000年的历史。每一时期玉器都有其不同的文化含义,玉在古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层面的文化内涵,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玉文化。通过了解玉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文化演变史,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4.
正我从2014年在徐州老年大学开讲《玉器收藏与鉴赏》课程算起,至今已有两年的历程。老年大学为老龄人所想,适应形势开设玉器班。通过系统的课程安排,满足了老年学友们热爱玉文化及辨玉、识玉的知识需要,为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玉器知识的专业平台。受聘于老年大学讲授玉器和玉文化知识,对我来说,开辟了一扇新的文化知识交流的窗口。开课以来,在传授玉器知识的同时,也结识了一大批爱玉的老年朋友。讲玉的过程虽然  相似文献   

5.
《周礼》玉器类名物词主要包括玉器名称、玉器不同部位和文饰名称以及饰玉器物名称等三大类。这些名物词与周代的典章制度关系密切,不仅反映了周代高超的琢玉工艺和等级森严的用玉制度,而且折射出周代玉文化由审美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道德层面的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6.
由于玉石所具备的质坚、润泽、美观等特点,玉石被雕琢成为各种器物。在我国古代,结合不同玉器的形制特征,玉器被广泛应用于祭祀、礼仪、丧葬和装饰,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紧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玉文化礼制在古代文学作品或古代史学作品中多有反映,如果我们缺乏传统玉器文化的一些常识,要读懂这些作品会有一些困难。《鸿门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对其戏剧性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简洁而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师生们都耳熟能详。其中,有三处涉及到玉文化礼制,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是不能被忽略的。玉文化礼制一:…  相似文献   

7.
正红山文化玉器源远流长,集史前诸文化之大成,传玉文化血脉子当代,是早期人类理想寓体及神圣崇拜物,充分体现华夏民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展示了炎黄子孙在文明进程中的物质成就与精神风貌,是促进中华文明演变的重要动力。红山文化玉器主旨在于探寻人类  相似文献   

8.
玉制品具备珍奇、稀少、高雅、昂贵等特征,更富有文化底蕴的特质,蚌埠玉器的雕琢与制作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研究表明蚌埠玉器行业的发展具有三阶段特征:形成期、发展期、瓶颈期。这种阶段特征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的基本过程。蚌埠玉器产业化发展必须抓住经济转型的机遇,从人才培养、政府扶持、创立品牌等五个方面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注重加强区域人文情怀的融入,唯此才能保证玉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6000多年前的古人已经开始使用玉,到《诗经》时代,玉器的制造与使用已经趋于成熟,各种名目的玉在那时也已经出现。文章通过对玉的名目的梳理,厘清了各种玉器,还分析了《诗经》中“玉”物象繁多的原因,证明了当时人们重玉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玉含有的精多。  相似文献   

10.
河南有着丰富的珠宝玉石资源、全国闻名的玉器市场和浓厚的玉文化氛围。所以河南普通高校开设玉文化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意义重大。玉文化课程可以以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玉文化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这两种教学形式各有优劣,高校要区别对待,做到扬长避短,以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玉器最早的发祥地并不以东部濒海地区为限,黄河中上游乃至长江中游一带的内陆地区,也是中华古玉的重要发源地。黄河中长游地区玉器最早发现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一期文化遗存内,玉器多为小件绿松石质穿孔几何形人体佩戴物。这一用玉传统在河南中部地区延续时间超过千年。同时可知,绿松石之于中国玉文化传统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迹象表明,玉器最初的社会功能是用于宗教礼仪生活,充当的是强化社会秩序建设的角色。以距今7 000年左右为界,玉器发展出现了一系列以大地湾文化玉器为代表的新突破。陕西宝鸡关桃园遗址第三期遗存内出土玉环1件。这是本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真玉制品,同时也是黄河中上游地区迄今发现的第一件环状玉器,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作为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可及人,玉可达国,玉可化神,深厚的玉文化,光照世界。源远流长的玉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性德操品性,与教育相生相融,衍生出"琢玉成器"等教育思想。从两者的关系看,教育又天然地承栽着玉文化的基因和血脉。以玉的质感、品相、韵味、风骨等文化属性思量和品味教育,或许有助于我们借他山之玉,悟教育之道。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从玉石到玉器的转化,是脱胎换骨的形神飞跃。由"石"到"器",是品性  相似文献   

13.
邓尧 《语文知识》2012,(1):87-89
汉字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元素和载体,从《说文》所收玉部字可管窥中国悠久的玉文化。  相似文献   

14.
红山文化玉器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最精美的玉器而举世闻名,儒家审美文化是最早深受红山文化玉器审美文化的滋养而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通过基于儒家审美文化视域中的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儒家审美文化深远意义的理解,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文化,更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文化,并使玉学玉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其后,历经商、周、秦、汉至唐、宋、元、明、清,亦层出不穷。其精美的工艺,独特的风格,使用的广泛,形成了瑰丽多姿的玉文化,它对中国的古代文明乃至于现代生活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的《说文解字》中,仅“玉”部就收录了与“玉”有关的字140个。仔细研究这些字,可以窥见到“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多么地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6.
《太平广记》里有七篇记载唐代玉器的小说,通过文献的记载,我们了解到,中晚唐时期,玉器在经济、宗教、政治方面的功能逐渐衰退,而审美功能日益加强。玉文化在由神玉向民玉下移的过程中,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徐峰 《文教资料》2013,(28):61-63,85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出土了众多种类丰富、工艺精湛、设计独特、寓意深远的玉器群,达到了中国北方史前玉文化的顶峰,与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共同构筑中国新石器时期南北两大玉文化中心。探讨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对于有助于红山文化的社会构成、宗教信仰的研究。理解红山文化玉雕业产生的经济背景。  相似文献   

18.
崧泽玉器作为一个独立的玉文化,主要有饰玉和葬玉,它上承河姆渡、马家浜文化玉器,下接良渚文化玉器,形成了一个层累的系列。崧泽先民在玉料的选择上注重饰玉的典雅色泽和纯洁质地,注重葬玉的神秘表象;在玉器造型的设计中深受现实生活中的朴素原型和冶玉技艺之道的影响,考虑所造玉器的使用功能和佩带部位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崧泽玉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生命意识、柔美风格和整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东汉时期许慎的所写的《说文解字》作为语言文字符号的集注,记载了中国古代的脉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汉字在彰显民族文化特征的同时,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研究《说文解字》中记载的一些与"玉"有密切关系的汉字和以"玉"为偏旁、部首的一系列汉字,主要是研究中国的汉字与古代玉石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彼此的影响,本文对汉字进行简单的归纳整理并初步分类,并简要总结了"玉"字从从我国文字中最早的甲骨文演变到后来的楷书字体的整个历程,反映出玉文化随着玉器发展不断演变的脉络,以便探寻中国久远而厚重的玉文化。  相似文献   

20.
玉璧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末期,是众多玉器造型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它的发展演变是玉文化发展历程的见证,展现了中国古玉在其不同发发展阶段的特点。谷纹璧和蒲纹璧主要流行于战国晚期至汉代,是当时玉璧造型的主流。因而要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对蒲纹璧和谷纹壁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原始宗教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入手,从五个方面论证了笔者“玉璧谷纹蒲纹实为借鉴青铜器乳丁纹和雷纹”这一观点,以期加深读者对于玉璧以及中国玉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