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红 《成才之路》2011,(28):67-67
"认识厘米"这节课,经过几次试教,在分享着学生的精彩与快乐时,自己也获得了很多启示。 情节一:"认识厘米"导课部分教学实践的对比分析 (第一次教学活动) 教师出示两条线段,问学生哪条长?哪条短?师:要想知道哪条线段长,可以怎么办?生:用尺子量。  相似文献   

2.
班上有个叫李小燕的女生课堂上总爱问个"为什么",被同学们称为"小问号"。一天,在讲解"杠杆的类型"时,我问学生:跷跷板是什么类型的杠杆?全班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等臂杠杆。"小问号"却举起手:"老师,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3.
【引题】X老师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概念,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件出示了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一名学生立即举手作答:“只要在6厘米处割下1厘米,补给4厘米,这样就变成正方体了。”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笔者在调研庆城县教学现状之时,目睹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场面。其中,两位男孩子上课掉泪的案例引起了我的深思与追访。案例(一)“张鹏答错了”此案例是M镇中心小学E老师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的一个片断:师:r=5厘米,h=2分米,求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只列式,不计算)生:2分米等于20厘米,s=2×5×3.14×20。(学生张鹏的回答)师:张鹏首先把单位改写一致,然后列式为2×3.14×20,不同意张鹏的列式的举手。这么多的人举手(18名学生举手)认为…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节理当从记忆的软盘上"删除"的语文课,有学生的"随笔"(片段)为证: 刘老师走进教室没过几分钟,她便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刚要胸有成竹地举手,眼前的景象却使我大为讶异:前面几排简直是一片"荒芜的草原",林立的小手早已不复存在.寂静的空气环绕着整个教室.我开始犹豫不决,又看了一眼刘老师无奈而又强颜欢笑的表情,还是举起了"纤纤玉手".但刘老师早已唱起了"独角戏",把我想说的全都说完了,我无话可说,早已才思枯竭了.  相似文献   

6.
屠丽纹 《教师》2014,(3):90-91
五年前的一年级语文课堂上的那几幕仍历历在目,并时时感动着我,让人难以忘记。镜头一:初入学的孩子好胜心特强,举手时常把桌子敲得啪啪响,大概是为了暗示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他已懂了。我三番五次地提醒他们:"举手时轻一点!"可总不见效。有一次,我偶然发现有一位小朋友轻轻地举起了手,便随口说:"瞧,这位小朋友多有爱心呀!她怕桌子疼,举手时很轻很轻。"话音刚落,  相似文献   

7.
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那是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轮读到第二段,班上一个平时不太举手的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嘴里还不停地喊:"老师,我!老师,我!"我微笑着向他点了点头、他站起来,清了清嗓子,开始朗读.他感情充沛,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把文章所表达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同学的热烈掌声,我也高兴地鼓起掌来.我想他一定理解了课文,想借机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就笑着问他:"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他一改刚才信心十足的模样,畏畏缩缩地说:"讲……讲……"他一脸茫然,像做错了事似的低头拨弄手中的书.  相似文献   

8.
鼓励的魅力     
电视上有一则公益广告:老师问:"雪融化了是什么?"孩子们大多主动举手回答说是水。只有一个孩子坐在角落里,怯怯的举起手说是春天。她的回答与众不同,极富想象力,老师热情地鼓励了她,她的小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相似文献   

9.
中江城关公园街小学刘惠老师上了一堂说话课——《春天在哪里?》颇有特色。课堂上,教师按照“观察、思维、表达”的教学程序,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一、观察入手,让学生认识春天的特点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要使学生说出春天在哪里,必须首先知道春天的特点。教学中刘老师十分注意指导观察。上课前,刘老师利  相似文献   

10.
秘招     
11月2日晴爱默生(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初中的马力诺老师在30年春风化雨之后,决定要退休了。同事们给他开了一个欢送茶会。马力诺老师除了在爱默生上的初中很有名之外,在学区里也小有名气。大家都知道他学识丰富,教学认真,又为人风趣。而最让其他老师印象深刻的是他那让所有学生都愿意参与的能力。参观过他教学的人都说,每次他问问题,全班学生都会争相举手抢着要回答。参加茶会的人不少,大家都上前去与马力诺老师握手致意。轮到刚教完第一年的新手史密斯老师时,他问马力诺老师:"你是怎么让你的学生都能热心参与的?"这是一个大家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霎时,老师们的眼光都转向马力诺老师。只见马力诺老师微笑着说:"也没什么。我就是在每学年一开始,告诉学生们在我问问题时,每个人都要举手。"  相似文献   

11.
现象一:老师问:"这个问题,哪个小朋友来回答?"学生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我……"有几个甚至离开座位,"勇敢地"走向老师,把他的小手举到老师的眼前,甚至做一个蹦跳状。当老师说:"××,你来回答。"其他学生的手依然高举着,等不及的就在座位上大声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数学练习课上,刘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9厘米和7厘米,其中一条边上高是8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张明说:"三角形的面积是9×8÷2=36(平方厘米)。"  相似文献   

13.
一上课,教师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分数应用题"这5个字,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复习的内容,并说已写的这5个字只占这支粉笔能写字数的1/40,问这支粉笔能写多少个字。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通过短暂思考纷纷举手说:  相似文献   

14.
【镜头一】一年级音乐课,老师的问题刚一提出,下面的小朋友纷纷举起小手。老师叫了一个举手最快的小朋友,他站起来却一脸茫然地什么也说不出。【镜头二】六年级音乐课,老师问:“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演奏一下竖笛曲《怎样才能把门打开》?”除了个别学生举手外,其余的立刻把头低下,做思索状。老师叫完了那几个举手的同学后,也抽查了其他几个同学,发现没举手的同学吹得也很不错。以上情形相信你也曾在教学中遇到,为什么高年级的同学有成功表现自我音乐才能的能力却不勇于举手,而低年级的小朋友未加思索就会争取这样的机会呢?究其本质:大多数学生…  相似文献   

15.
在观摩交流课《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归纳课文的结构特点。短短几分钟后,有学生举手,流利地说出答案。随着该生的回答,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了标准答案:1.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2.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相似文献   

16.
开学初,在一节数学课上,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当我向学生提问时,发现班里平时表现最差的一位学生也跟随其他学生一起举起了左手。然而,当我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却一个字也答不上来。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他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了,如果我不举手,大家会笑话我  相似文献   

17.
关注习作教学中的有效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效指导应增强学生的需要意识【案例一】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样东西。(举起一朵大红花给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生:大红花。师:(板书:大红花)下面的红带上写的是什么字?生:文明少年。师:这朵花该献给我们班的哪位同学呢?请你们推荐一下。生:我推荐刘一秋。师:同意献给她的举手。(有一半学生举手)请你把她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18.
苹果的味道     
一天,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慢慢地从他们面前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注意仔细嗅嗅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走向讲台,举起苹果晃了晃问道:“哪个同学嗅出了苹果的味道?”有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学生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叮嘱道:“同学们务必注意了,嗅嗅空气中的味道。”当他第二次走向讲台问同样的问题的时候,已有一半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第三次走下讲台重复了同样的动作。这一次,除了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那位没有举手的学…  相似文献   

19.
刘斌 《宁夏教育》2009,(12):60-60
那一天.我像平常一样走进了教室,踏上讲台便说:“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说完后我静静地站在讲台上,注视着每一位学生的一举一动。起初只有7名同学举起了手,我又环视教室一圈,陆续又有5位同学举手。  相似文献   

20.
在执教"认识三角形"时,我让学生用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长的四根小棒,任选其中的三根摆三角形。学生通过拼摆、观察、比较、讨论发现:较短的两条线段长度的和如果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就能围成三角形。学生已掌握了最简便的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