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体现,“礼”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高校承载着让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使命,教育人、发展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务,这与“礼”的育人本质是一致的。高校育人工作应该从培育学生的“仁爱”之心,丰富学生的礼仪情感,创设践行礼仪的环境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做到礼从心生、礼中有情,实现以礼育人。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论语》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其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师生相处之道。本文通过分析《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之间和谐关系背后所蕴藏的思想精华,提炼出有益于解决目前高中师生关系问题的教育智慧,凝练出新时代高中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的有效路径,助力其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论语》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其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师生相处之道。本文通过分析《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之间和谐关系背后所蕴藏的思想精华,提炼出有益于解决目前高中师生关系问题的教育智慧,凝练出新时代高中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的有效路径,助力其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杰出代表,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良心,其中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和文化育人基因文化育人基因,在着力诠释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行文化、君子文化、孝道文化、诚信文化等,与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文章挖掘了《论语》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道德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让青年学生从传统经典文化中汲取营养,锻造时代新人,润物细无声般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于洋 《考试周刊》2013,(85):15-16
《论语》中真正出现修正的条目较少,却很重要.本文以论语中的“正”为核心,探讨了论语的修正思想.在《论语》中,“正”分为修己以正、修己以正人、修己以安百姓三个层次.并且认为这三个层次就可以概括《论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论语》思想的纲领,而所有这些思想的前提就是修己以正.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但不是研究孔子的唯一文献依据。孔子本人首先是一个礼学家,然后才是一个道德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是为重建礼制秩序服务的。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为此他开门授徒,对弟子讲述礼仪,阐述礼义,最终形成了以重建礼制秩序为核心内容、以礼乐刑政为施政纲领、以心性道德修养为立国基础、以畏天命远鬼神敬亡亲为宗教态度、以“中”“和”为思想方法、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治国要务、以文献古籍为制礼依据的一套完整的礼学治国思想体系。现存的孔子研究文献主要有《论语》《礼记》《大戴礼记》《孝经》《仪礼》以及上博简中的七十子作品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礼学文献,其中《仪礼》和大小戴《礼记》中那些记载礼仪的篇章居于主干地位,而《论语》《孝经》、大小戴《礼记》中讲述礼义的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孔子师徒文献都是礼学传记。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语》只是孔子礼学的重要传记。《论语》所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仅凭一部《论语》来研究孔子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7.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理念为高校教育指明了方向。教师既要做到传播知识,又要做到潜心育人,主动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运用典型事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大学语文在高校教育结构中具有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与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任,《论语》作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必学篇目,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子贡问政”是《论语》中有名的章节,体现着孔子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治国主张。这些古老的话语跨越千年来到大学课堂上,如何与现实生活相关联“,课程思政”理念有助于教师打开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8.
“学”的思想,相对于《论语》中其它核心范畴,如仁、礼、孝等在学术界的研究相对薄弱.但是,“学”在《论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的积累,而且更是修德至君子的重要途径.《论语》之“学”包括学的内容、态度、方法和学的目的等内容.从《论语》中梳理中华文化“学”之精髓,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蔡忠兵 《教书育人》2011,(12):44-45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对孔子言行思想的辑录,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也曾在《论语别裁》中说道:"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  相似文献   

10.
《论语》的《公冶长》与《卫灵公》中,孔子与子贡有过两次对话,其中孔子的言论明显是相互冲突的。对这一冲突的分析与解释,有助于理解《论语》的根本要义——忠恕之道,并进一步引起对孔子思想中"为我"与"为人"矛盾的探讨。通过研究孔子的言语矛盾及背后的思想矛盾,不仅可以加深对于《论语》思想主旨的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扩展,洞察中国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共有的痛苦与悲剧。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不朽学说。《论语》中仁者爱人、义以为上、礼之指引、智者无惑等道德教育的思想精髓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实践路径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同时,《论语》中道德教育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对孔子言行思想的辑录,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也曾在《论语别裁》中说道:"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1]。在《论语》二十篇中,篇篇皆有"君子"一词的出现,全文共计107次。在《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实际上都是孔子心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包括“仁爱”思想、“安人”思想、“修己”思想、礼仪思想,这些思想对高等教育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文章以《论语》中的管理思想为切入点,在对《论语》管理思想进行深刻解读的基础上,探讨《论语》管理思想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改进和提升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对企业管理和领导工作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文章以《论语》为例,梳理国内外领导思想研究及《论语》领导思想研究的现状,对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本土领导思想进行探析,展望《论语》领导思想研究的理论体系、研究范式及时代背景下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5.
朱熹共有五部论语学著作传世,其中最能代表朱子论语学学术成就并借以构建其理学思想体系的著作是《论语集注》。朱熹对《论语》的诠释过程也与他理学思想的成熟过程相始终。朱熹诠释《论语》的学问宗旨是二程之说,而其最终的目的是在于发挥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探索圣人之道,重建儒家道统。朱熹的《论语》诠释开创了理学论语学的时代,把论语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6.
王钢 《考试周刊》2011,(7):29-29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华文明的基石,其思想钻之弥坚、仰之弥高。《论语》的学术价值,以及对做学问的基本要求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支撑点,指出《论语》成书之初就已包含了对孔子言行及思想的剪裁和取舍,于丹的解读不过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又一次与孔子的对话。本文并进一步从大众传媒语境出发,结合接受美学中"隐含读者"、"期待视野"等理论分析了"《论语》心得"现象。  相似文献   

18.
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奠基之作,《论语》反映的诚信思想内容丰富,涵盖诚信为人、诚信为政、诚信治学、诚信求利等方面。通过对《论语》诚信思想的历史分析,挖掘出其蕴涵的真理颗粒,如"义以为上"的诚信践行原则、以"仁"为本的诚信思想、丰富的人文精神、诚信品德的养成重在自律等,并指出这些精华思想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一书影响之大之深无辞可状,但当今社会对之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废与立。文中笔者通过自己的阅读体会提出,对待《论语》应该抛弃思想工具及神圣经学的看法,仅作为生活之书来阅读,并从中体味出做人之道与法的看法,并力持《论语》不仅不能废,反之更应推广普及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