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崔璨 《科教文汇》2010,(2):39-39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版《红楼梦》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文着重比较分析两个版本中第三回的翻译,包括译者译风、语篇意识、文化负载词等,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版《红楼梦》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文着重比较分析两个版本中第三回的翻译,包括译者译风、语篇意识、文化负载词等,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文化精品和语言典籍,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语言特点,因此对其进行英语翻译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工作。本文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和英国翻译家霍克思两个英译版本的分析,阐述杨译版本和霍译版本分别采用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产生的语言效果和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韩菲  罗雷  苏曼 《科教文汇》2013,(28):133-134
互文性对文学文本翻译有着一定的解释力。在后现代文本理论中,《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在跨文本语际翻译中已进入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与他者文化相互对话、碰撞。本文从互文性的视角分析了《红楼梦》在跨文本语际翻译过程中的源语文化重建的必要性,及其和译入语文化的关系,突出其日益明显的文本交流性、开放性和全球性。  相似文献   

5.
刘立云 《内江科技》2008,29(6):30-31
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揭示了文化现象存在可译性。本文从杨宪益的《红楼梦》英译本对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分析了《红楼梦》英译本部分章节中涉及文化因素的译文,讨论了文化翻译中所使用的方法,阐述了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要从词语上入手,在整体上把握,传递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6.
阮晓蕾 《科教文汇》2009,(25):256-257
本文首先围绕英国诗人兰德的《我不与人争》一诗,从语音、词汇、句式以及修辞等方面对其进行文体分析。接着作者讨论比较了三个不同的翻译版本(分别译自杨绛,李霁野和绿原),结合翻译标准对各自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四位看似毫不相干的老人因为一首小诗和共同的人生境界及追求联系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7.
周维  陈水平 《科教文汇》2009,(19):252-253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修辞现象,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人物命名中得到了充分运用。《红楼梦》人名的隐喻,意味深长,因此在英译的时候能否传神地翻译出其蕴含的修辞意义一直是翻译界专家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选择的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Glads Yang)和戴卫·霍克斯(Hawkes)和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翁婿合译(以下简称霍译)的英语文本,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初步探讨和对比分析《红楼梦》人名中隐喻的英译问题。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后40回向来被认为不是曹雪芹写的,而是高鄂续写的,但研究《红楼梦》的权威又自2007年开始,把后40回的作者改成了“无名氏”!到底《红楼梦》的后40回是谁写的?  相似文献   

9.
宋莹 《科教文汇》2012,(25):147-148
本文以杨宪益与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从互文性角度对《红楼梦》两译本进行文化翻译解读,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互文现象,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互文性在翻译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谢敏 《科教文汇》2012,(29):135-135,137
本文以《红楼梦》的两个不同译本为例,简要分析了翻译过程中中西文化差异的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11.
余叶盛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163-163,176
探讨了翻译领域尤其是文学翻译中出现的复译现象,提出复译重在超越和创新,而非简单地重复机械翻译。现以市场上两个较权威的《沉思录》译本为例,从微观层面提出译本比较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德莱顿是英国著名的翻译家,提出了"诗歌翻译三分法"。本文结合杜甫《月夜》三个版本的翻译来运用"三分法",并赏析《月夜》三个版本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徐兴茹 《科教文汇》2014,(10):129-129,142
德莱顿是英国著名的翻译家,提出了“诗歌翻译三分法”。本文结合杜甫《月夜》三个版本的翻译来运用“三分法”,并赏析《月夜》三个版本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比较《红楼梦》的两个英文译本,一为杨氏夫妇所译,一为霍氏所译,从《红楼梦》原作中选出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作为范例,对两家译本在"信""达""雅"方面进行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15.
荆煜君 《科教文汇》2012,(26):62-64
文章从哲学与宗教、文学艺术、礼仪规范、婚姻制度、饮食与服饰、园林建筑六个方面分析了《红楼梦》中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风貌,指出《红楼梦》将传统文化以感性的形式传达给读者,能够唤起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华文学著作中的瑰宝。其诗词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隐寓了人物的生活遭遇和结局,丰富和渲染了作品的主题。"红诗"的翻译是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拟从翻译美学、微观语言学角度,对戴维·霍克斯和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的《咏月诗》其一的两种译文进行比较赏析,探讨《红楼梦》诗歌英译的美学价值,阐明在诗歌英译时要做到"音美"、"意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7.
基于《红楼梦》双语平行语料库的检索及对比,比较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译本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译本中汤剂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得失异同,总结其翻译特点及其策略。  相似文献   

18.
田明莉 《中国科技纵横》2010,(16):169-169,179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两个《红楼梦》的完整英译本先后在北京、伦敦出版,译者分别是中国的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戴乃迭和英国的霍克斯先生。杨氏夫妇在翻译当中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而霍氏则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无论是《红楼梦》这三个字的翻译,还是对“红”字的处理,以及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词语的翻译,均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异化的翻译方法更有利于传播源语文化,而用归化的翻译方法翻译的译文则更容易被目的语的读者所接受。事实上,归化和异化并存于每一篇译文当中,没有绝对的归化和异化。所以我们应以客观,辨证的态度对待归化和异化,不应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  相似文献   

19.
陈俊 《科教文汇》2008,(10):183-184
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力图在译本差异性的背后寻求影响翻译规范的因素,来批驳用静止眼光评判译本优劣的传统翻译批评理论,并说明多元系统理论对中国翻译批评方法的借鉴性。  相似文献   

20.
杜雅靓  任亮娥 《科教文汇》2011,(13):126-128
以绍兴文理学院建立的基于网络试运行的《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为平台,利用检索工具,提取《红楼梦》中一定数量的俗语以及杨宪益译本和戴维·霍克斯(David Hawks)译本中对应的译文为例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两译本在俗语翻译过程中的共性特征与差异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