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宋代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历程中在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上均有重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商税制度的确立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商税征收是宋代国家在财计上对商业的依赖日益加深,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的赋税结构发生根本历史性变化在制度层面的政策体现,它表明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兴旺,国家在商业政策导向上已经转变了前代社会政府主要利用强大的政治力量和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商业发展、排斥私商经营的做法.宋政府对商业采取的更多是“经济强制”而非“超经济强制”,国家统制商业的方式从直接变成了间接,通过征收商税,允许私营商业发展、旨在瓜分商业利润.而整个两宋时期商税征收的发展变化也反映了宋代国家与商业、商人关系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2.
诗话是北宋以来“蔚为大观”的文学批评种类.虽然其体创于欧阳修,而渊源却早得多.那为什么第一部诗话出在宋代?其社会基础和文学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似未有人专门论及.本人不揣学浅,略陈陋见,以就教于方家.一、宋代诗话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宋朝在中国封建社会是经济比较发达、文化十分繁荣的时代.文学史上言诗词则唐宋,言小说则宋元.在宋代,小说、戏曲得到发展,出现了话本和平话,其成就仅次于词.这和宋代的社会状况是分不开的.赵宋王朝在统一晚唐、五代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后,加强中央集权制,在文化上实行学校养士、科举授官的政策;在经济上则变法图强,大力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把无数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吸收到工业或商业重地的大城市里面来,形成了广大的市民阶层. 市民阶层出现之后,要求表现市民生活和适应市民趣味的文艺为之服务.于是小说,戏曲这类通俗文艺应时而兴,成为宋代通行的文艺形式.  相似文献   

3.
对宋代民风好讼问题,可以从社会经济变化和司法机制两个角度来理解.前者原因包括民众私有观念深化,社会成员之间交往增多,人口增加等几方面.后者是宋代司法机制在乡村层次的相对薄弱--由于乡村中缺少强有力的组织力量对民间各种矛盾进行有效协调,因而造成诉案大量涌入州县衙门.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的国家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是在其认真体察,洞悉了国际国内形势,随着社会客观实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探索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该理论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国情的深入分析及对世界发展趋势的把握是其认识的基础;民主、科学与社会主义的主张及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是其政治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其直接理论来源,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及国际外来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当时及时行乐、娱乐之上的社会风气使宋代市民体育兴盛,从宋代市民体育的构成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以路歧人构成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体育活动传承者与表演者;其二是以瓦舍为主的位于中层的集体育娱乐活动于一体的市民娱乐场所;其三是凝集于最上层的各种近似于专业体育活动组织的会社.对这三方面市民体育开展情况的展现,以期能对宋代市民体育的了解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陈虬既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也是造诣很深的中医学大师.受宋代永嘉学派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晚清社会时局急剧变化的影响,近世经世学风背景的影响,以及师友的影响,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形成了.陈虬一生执著于经世致用,倡导改革变易,其学术思想和社会改革主张,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是宋代农村社会经济最为鲜明的特征,它对于瓦解封建自然经济与统治秩序有着一定的作用,并为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及市民等级的成长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封建家族物质基础的墓祭田也受到了冲击,围绕它出现的种种讼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经济的渗透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国营企业职工为主体的传统中间阶层开始衰落,新中间阶层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在任何社会中,中间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新中间阶层的出现并不断壮大无疑有利于形成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确保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对新时期我国职业体育发展面临的社会、体制、产业三大新背景变化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拟订出新时期促进我国职业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对策.一是借力我国良好的社会发展氛围,发挥职业体育“中枢纽带”作用,有效拓展其功能领域并加大功能开发力度;二是依托我国体育体制转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管办分离”,逐步建立“小政府、大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及“政府拉动、市场驱动、社会互动”的发展模式;三是夯实产业发展资金基础、人才基础、市场基础和政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